今天,血钻故事编辑部推荐一篇关于太空争夺战的深度文章,来自公众号“星海情报局”。公元1492年,奉西班牙统治者伊莎贝拉女王和她的丈夫费迪南的命令,航海家哥伦布携带着一封写给东方大汗的书信,率领三艘战舰、九十名随从水手,从西班牙的巴罗斯港启程,向着一望无际的大西洋深处驶去。
在海上漂泊两个月之后,哥伦布踏上了一片完全陌生的陆地。
这次事件,在历史上被称为“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从哥伦布的皮靴踏上新大陆沙滩的那一刻起,“地理大发现”的时代开始了!
来自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的航海家、探险者、殖民者像成群的蝗虫一般越过大洋——他们口中虔诚地赞颂着上帝和圣母,手上却在用火枪和舰炮来丈量这个新的大陆。
从此之后,欧洲的“海洋民族”们开始高速崛起,殖民军队的大炮指向哪里,哪里就会成为给殖民者提供财富和原料的殖民地,最先是南美,然后是东南亚,最后是东亚。
所以,当英国人的舰队出现在广东沿海的时候,中华民族屈辱的百年近代史也就开始了。我们这个民族“百年苦难”的根子,就在于我们错过了那个“大航海时代”。
人类用数千年的时间才从独木舟发展到了可以远洋航行的三桅帆船。但人类从离开地面到突破大气层也不过就只用了几十年。
未知的太空,是人类最后的“新大陆”。
前几天,SpaceX的老板、特斯拉的创始人、“钢铁侠”的人间体——埃隆·马斯克公开了他的“火星宣言”,他认为火星上的人不应当受到地球法律的管辖,应该完全自治。看他这样子,怕是恨不得自己要去当“火星球长”。
马斯克常常谈起火星
这种思维,简直和当年离开欧洲前往新大陆的殖民者和投机商一模一样。
我们总以为航天和太空旅行之目的在于科研和冒险,但在另外一些人的眼里,星际航行也许不过就是另外一种“殖民”。
太空,最终仍不可避免地成为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争夺对抗的战场,尽管这种对抗现在还是和平非暴力的。然而,美国人已经开始公开讨论“殖民火星”的问题了,但中国的商业航天却还没有完全成型。
错过“大航海时代”的中国人,决不能再错过即将到来的“大航天时代”了。因为,落后就要挨打。
在太空探索这一块,中国是为数不多的参与者之一。
我们独立自主,我们成果丰硕,但在新世纪的太空竞赛之中,我们真正的挑战可能并不仅仅在于技术,还需要考虑战略——我们应该如何发展航天?我们应该发展什么样的航天?
想明白战略方向有多重要,我们需要看看历史。
早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80年前,郑和的舰队就已经走遍了西洋。大明王朝的舰队在大洋上航行,艨艟巨舰遮蔽洋面,宛如移动的海上要塞,跟随郑和出征的水兵多达万人,都是跟随朱棣征伐天下的精锐将士。
比起郑和,哥伦布的船队就是一个草台班子,甚至不如郑和随手按死的南洋海盗。但我们都知道:最终改写世界历史的,不是郑和。郑和的航海力量远胜于哥伦布,但大明王朝的战略注定了新大陆不属于我们。哥伦布和他的后继者们“极其务实”,除了血腥殖民就是疯狂传教,左手政治经济,右手意识形态。以至于到了今日,整个南美洲仍然在讲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后来的英国殖民者更是通过殖民让英语成为了世界语言。但郑和下西洋,为的是“宣扬德化”“教化蛮夷”——把东南亚诸国纳入中国古代传统的朝贡体系之中,大家一起“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看上去确实挺“仁义”的,但经济和政治利益几乎为零,大明甚至每年还需要花自己的钱“赏赐”这些番邦。毕竟,这种松散的体系对大明而言几乎没有什么实际的好处——除了面子。这就是战略方向的意义所在:我们赢了面子,西方赢了里子。
然后,鸦片战争一声炮响,我们面子、里子都没了。
现在,中国的航天事业也面临着类似的路线问题。
“大航天时代”,地球外面那一圈圈轨道和一个个通信频段就是“新大陆”。这些轨道和频段都属于“不可再生”的资源,如果我们不去占领“优势的”轨道和频段,那么别人就会占领,“手快有,手慢无”。
以SpaceX正在操作的“星链计划(Star Links)”为例,根据“星链计划”,在2021年3月之前,美国将会在550公里高度的轨道上发射1584颗卫星,每个轨道面22颗,总计72个轨道面。如果任由美国人大量发射,那么留给我们自己的空间就越来越少。
和平年代,丢失一个轨道一个频段可能还没什么影响;但如果战争爆发,一个轨道一个频段的得失可能会直接影响战场态势。
我们传统的“计划航天”某种意义上就像“郑和下西洋”,有强大的实力和背景,但缺少“野性”——做起事情四平八稳,面对快速变化的环境却“慢半拍”。
这是计划经济的“特点”,而航天也恰恰是我们几个仍然坚持指令性计划,尚未进行市场化的领域。
如果我们在这个需要快速占领“太空阵地”的时代里仍然固执地坚持“计划航天”,那么我们有可能断送先机,丢掉那些我们本可以占领的轨道阵地。
而商业航天则像是“大航天时代”的“海盗”——有野性,有强烈的进取心,非常狡猾且灵活机动。经常会做一些“不靠谱”的事情,但对于快速变化的环境有着“野兽般的直觉”。
而且,商业航天企业研发火箭的成本相较于政府部门要低得多。有人曾经测算过:如果SpaceX的火箭交给NASA来进行研制,至少需要13亿美元;而马斯克的团队只花了4亿美元左右。
商业航天的逻辑是资本逻辑,擅长当机立断打“闪电战”,计划航天的思维是政治思维,喜欢长期发展。
最终,我们选择:两者并重,在保留计划航天的基础上发展商业航天。
这也代表着:商业航天,是我们通向星辰大海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