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60|回复: 3

[影乐之声] 开分9.4,播放破2亿,5000年刻骨铭心的隐痛,被央视撕开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3-25 05: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开分9.4,播放破2亿,5000年刻骨铭心的隐痛,被央视撕开了...

 写字的乌鸦 乌鸦电影  2021-03-25



0.jpeg


秦末战乱,百姓流离失所。


逃难的人群中,有一对特殊的夫妇:风烛残年、衣衫褴褛、食不果腹,却拖着一车竹简...


1.jpeg


这一日,天降大雪,难民衣不蔽体,在寒风中瑟瑟发抖。


绝望,使他们把矛头对准了这对夫妇:识相的,就把竹简交出来供大家烧火取暖!


没想到,柔弱的老妇人竟奋起反抗,哀嚎道:这是我儿子用生命换来的《书》啊!


原来,他们是伏生夫妇。为了保护世间最后一部《书》,不顾千辛万苦,携书逃难...


2.gif

3.jpeg


途中遭遇兵劫,儿子以命相搏,被乱兵杀死。


如今,妻子用尽最后一丝力气护书,饥寒交迫,死于伏生怀中...


4.jpeg


几经辗转,伏生回到老家,才发现老家早已生灵涂炭。


他将《书》藏在墙壁,外出避难。


没想到,等战乱平定后再回家,早已物是人非...


当年藏于墙壁的《书》,被虫蛀、被烟熏,早已腐朽,只余28篇幸存...


这个百岁老人,跪在地上,嚎啕大哭:我一生舍命护《书》,《书》却因我残缺大半...


5.jpeg

6.gif

 楼主| 发表于 2021-3-25 05: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7.jpeg


时间线拨到一千多年以后,明朝末年,京城。


两个失意的中年人,考了16年科举都没考上...


蹉跎多年,母亲已年老多病,家境日益艰难...


弟弟宋应星决定回老家侍奉母亲,兄长则留在京城找工作。


8.jpeg

9.jpeg

10.gif


这16年来,他们考了6次科举,每一次都跋山涉水、行程万里。


都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赶考途中,宋应星深入民间,见识到许多实用的技能:播种、漕运、酿酒、制糖...


他深刻意识到,工农业的生产技术,才是真正造福百姓的知识。


11.jpeg


在兄长和知己的支持下,他笔耕不辍,将这些年的见闻整理成书,并取名为,《天工开物》。


书名意为:利用大自然的力量,开创万物。


这本《天工开物》共计18卷,85754字,123幅手绘图,雕版不计其数...


12.jpeg


可天有不测之风云,书成不久,清军入关、明朝陨落...


宋应星的兄长和知己,均在战乱中身亡...


他无时无刻不想追随他们而去,但脑海里又时刻想起他们当初的叮咛:为家国天下传授实用技能。


13.gif

14.gif


他的心中,有家国、有大义、更有无数底层老百姓...


从此,宋应星隐居山野,将农业和手工业的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乡邻...


他一生铭记与兄长、知己的约定:此书,与功名利禄,毫不相关也。


15.gif

16.gif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3-25 05: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7.jpeg


这两个关于典籍的故事,来自央视最新出品的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豆瓣开分9.4,目前稳定在9.0。


目前节目刚播3期,视频播放量已超2.5亿,全网热搜将近60个。


网友评论:终于可以看到深度探究典籍的节目,实属难得。由沉浸式话剧的形式来展现,简直是惊喜。剧情穿越的设置非常赞,整场演出一气呵成、深入浅出、感人肺腑,完美地传承了典籍。


还有人说:每次看都想哭,历史的厚重永远让人动容,那种用一生完成一种情怀的坚持,如今已太罕见了...


18.jpeg


其主创团队,曾打造豆瓣8.7分的文化节目《故事里的中国》,深挖新中国功勋背后的故事,让无数观众泪洒荧幕。


这一次,他们延续“戏剧+影视+文化访谈”的表达方式,将镜头聚焦在浩如烟海的史书典籍上。


节目组每期带领观众品读一部历史典籍,生动地展现中国典籍在历史长河中流传数千年的传奇。


19.jpeg

20.jpeg

《故事里的中国》剧照


根据主创的说法,《典籍里的中国》是面向过去的传承,也是面向未来的开启,是将戏剧的传统美学融入电视创作的积极探索。


为了呈现更完美的效果,节目组前期筹备长达一年,每本书都整理了几百万字的资料,还邀请了65位相关专家投入策划。


21.gif

22.jpeg


目前品读的典籍有《尚书》、《天工开物》和《史记》。


这里,乌鸦想花时间介绍一下这几部典籍在历史上的意义。


说到《尚书》,可能大家脑海里会觉得有点陌生,但你一定听过这两个词...


我们常称赞人“饱读诗书”,其中“诗”指《诗经》,“书”指《尚书》...


在我们常说的“四书五经”中,《尚书》被置于至尊的地位,是儒学的圣典。


23.jpeg


说白了,《尚书》就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史书,记载着自尧舜时代到春秋初叶的历史。


里面有很多至今看来仍然很先进的思想,比如,“敬德”、“重民”...


里面还出现很多华夏文明的始创性论述,比如,首次提出“礼”的概念、首次提出统一音律和度量衡、首次制定历法...


24.jpeg


在古代,它是历代帝王和官员最重要的治国教科书;


在现代,它是我们研究上古历史的珍贵档案材料。


25.jpeg


而《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


自17世纪开始,《天工开物》流传至国外,引起轰动,接连被译为日文、法文、英文、德文...


18世纪,《天工开物》传入欧洲,直接推动当地农业革命。


达尔文读完论桑蚕部分的译本后,称其为“权威著作”...


26.jpeg


《史记》自不必多说,那些年,谁还没经历过被文言文统治的恐惧呢?


尽管我们把当年背过的文言文都忘了,但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永远刻在我们的脑海里。


比如,陈胜吴广,揭竿起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27.gif


比如,蔺相如完璧归赵,廉颇负荆请罪。


28.jpeg

29.gif


比如,张骞凿空,出使西域,开辟了一条横贯中西的“丝绸之路”。


30.jpeg


比如,黄帝和炎帝的部落联盟,开创了民族融合、安定一统的上古治世。


从此,全世界的华人,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炎黄子孙...


31.jpeg

32.jpeg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晦涩艰深的古文,一直是典籍走入寻常百姓生活的最大拦路虎。


而《典籍里的中国》,就是连接先贤智慧和现代文明的一座桥梁...


它通过“多舞台、多空间、沉浸式话剧”的表现形式,让典籍里的文字活了起来。


33.gif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3-25 05: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34.jpeg


这是一部很友好的历史类文化节目。


尽管它也有一些显而易见的硬伤:


比如,没有明确指出《尚书》古今真伪的区别;


比如,给抗清义士宋应星做“辫子头”造型...


35.jpeg




但仍然瑕不掩瑜...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并非一档综艺节目就能承载。


正如主创所言:节目的初衷是向古人要智慧,把中国真正的精神呈现出来。同时,精准找到能让古人和当代人内心贴近的共振点,让优秀文化创新性发展。


36.gif

37.jpeg


而《典籍里的中国》,很好地完成了这一点。


它没有生硬地向你输出典籍的内容,而是遴选出典籍流传数千年当中的代表人物,让他向你讲述典籍背后的故事和所承载的精神。


这不是一堂枯燥的语文课,而是一场心灵之间的交谈。


38.gif


每一部典籍都有自己的生命力,可你会发现,它们的精神内核却如此统一:对华夏文明的热爱和坚守。


伏生颠沛流离,舍命护书,护住了“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


39.jpeg


司马迁遭受宫刑,忍辱负重,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40.jpeg


宋应星摒弃功名,一生写书,写出了“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41.jpeg


中华文明就是如此:不绝如缕,薪火相传。


42.gif


值得一提的是,节目组采用了“穿越”的创新形式,让古人和今人完成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撒贝宁扮演一位“当代读书人”,穿越到古代,聆听古人的智慧。


更妙的是,撒贝宁将古人带到现代,让他们亲眼看见,视若珍宝的典籍,在未来的传承。


43.gif

44.gif


比如,伏生来到现代,看见图书馆里灯火通明、有册有典、人人可读。


当他听见稚嫩的童声整齐有序地背出《尚书·禹贡》时,仿佛看见年幼的自己识读书经的场景。


这个来自两千多年前的百岁老人,语气哽咽:《书》有了你们的传承,我就放心了。


文化的传承并未因为时光的流逝而消失,反而得到更好的发扬。


45.jpeg

46.gif

47.jpeg


比如,宋应星来到现代,看见三百多年后的“天工开物”。


当年赴京赶考要走半年的路程,如今被高铁压缩成3个时辰、甚至被飞机压缩成1个时辰。


不仅如此,还有火箭、飞船、潜艇,上天入海、巧手夺天工...


48.jpeg

49.jpeg

50.gif


还有宋应星心心念念的“天下富足、禾下乘凉”的梦想,也在袁隆平院士的努力下,逐渐实现...


这两位伟大的科学家,秉承着“贵五谷而贱金玉”的共同梦想,完成一场世纪握手。


51.jpeg


古有天工开物,今人继往开来...


中华文明之所以生生不息,就是因为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


中国浩浩汤汤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个体显得如此渺小,但很庆幸,总有人将文明的传承,看得比个人享乐更重要。


他们就像天上闪烁的繁星,将厚重辽阔的宇宙,点缀得熠熠生辉。


而这正是华夏民族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精神和力量。


52.jpeg


正如“中国最后的女先生”叶嘉莹所言:我们应该担当起把民族精神命脉传承下去的责任,不能让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在我们这一代损毁、丢失。


我留下的这一点海上的遗音,现在的人都不接受也没关系,也许将来有一个人会听到,会感动。


这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肩上的责任。



53.png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7-23 12:30 AM , Processed in 0.05464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