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公使开始名正言顺进驻北京,而不是以贡使身份。自明洪武时期以来,这是头一遭。 在林肯总统的派遣下,美国也来了一个外交官:蒲安臣。
蒲安臣跟当时的大清实权人物恭亲王关系很好,在即将离开中国之际,他建议大清派出一个使团前往欧美考察,第一站可以选择他的故乡美国。恭亲王听取了他的建议,由官方组织的第一次出海计划开始筹备。 蒲安臣很热心地出任了中国代表,在上海发往华盛顿的汇报中,他写道:当世界上最古老、占世界上三分之一人口的国家(中国)要和西方建立联系,并通过他的代表(蒲安臣)要求世界上最年轻的国家(美国)去居中帮衬时,这一外交使命是不该被拒绝的。
中国近代第一个正式使团蒲安臣使团
1868年2月,在蒲安臣的带领下,大清官员一行人从上海乘坐轮船,前往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开启了首次欧美之旅。抵达美国后,蒲安臣代表中国政府跟自己的母国美国签订了一份在当时罕见的对等条约,条约承认中国的领土主权,允许中国向美国派遣领事并享有如英法等国一样的权利。 条约的最后,特意提及:两国公民,可自由到彼此之国的公立学校求学。正是这一条关于留学教育的内容,开启了中国学生赴美求学之路。 使团离开美国后,蒲安臣带着大清官员前往英国,受到了英国女王的接见,随后又前往法国、普鲁士和俄国。1870年2月23日,蒲安臣在圣彼得堡感染肺炎去世。 恭亲王曾说,蒲安臣是一个真正的朋友。但遗憾的是,美国却不是一个真正的朋友。 1872年,根据《蒲安臣条约》,在李鸿章的支持下,由耶鲁大学毕业的容闳带领,前后三年,共120名幼童抵达美国学习。
首批留美幼童 四排左三为詹天佑
这批孩子都十分聪慧,从预备高中到大学,一路都得到了当地接待家庭、教会、任课老师的一致肯定。有一名孩子后来搬到了马克·吐温家隔壁,得到了大文豪的喜爱,经常跟马克·吐温的女儿跳舞。 然而到了1880年,美国又派遣大使前往中国修改了《蒲安臣条约》。修改后的条约规定美国西点军校、海军学院等军事学校,将不再对中国学生开放。
这让抱着富国强兵目的李鸿章深感失望,对留学计划不再那么兴致勃勃。加上大清的内部矛盾,留学计划最终中断。次年,所有学生被召回国,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未能完成学业。 十四年后,甲午海战爆发,多名曾经的留美幼童为国牺牲。而他们的对手,那些日本舰队的指挥官,大多也都是曾前往欧美的留学生。甲午海战除了是两国国力和制度的较量,也是两国出洋留学人才之间的大战。遗憾的是,满清政府在这一方面也输得一败涂地。 甲午海战的失败同样跟美国存在着某种联系:美国一方面极力劝阻大清政府不要中断留学计划,另一方面又拒绝接收中国学生进入军事学校。与此同时,西点军校却愿意接收和培养日本学生。 甲午海战后,李鸿章做了一次全球旅行,其中也访问了美国。当他第一次踏上北美大陆,望着摩天大楼时,没人知道这名大清的裱糊匠会作何感想。
李鸿章在美国
后来,八国联军侵华,李鸿章被迫出山,同各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两个月后离世。根据《辛丑条约》,中国要向美国等国家赔款白银4.5亿两。
驻美公使梁诚得知美国收到了很多赔款后,四处奔波,督促美国返还余款。这一建议得到当时的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支持。
1908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同意将多收的1700万美元退还中国,但退还方式是成立一个“庚子赔款奖学金项目”。根据这一项目,中美双方协议,创办清华学堂。清华,这座亲身经历并见证了那段屈辱历史的高校,选择了“自强不息”作为校训。 根据这个“庚子赔款奖学金项目”,自1909年起,中国每年向美国派遣100名留学生。胡适、钱学森、杨振宁、邓稼先……这些跨越时空的名字都在这个“庚款留学生”的名单之上。 而这个向美国讨要赔款的梁诚,正是在李鸿章支持下,前往美国的第四批留美幼童中的一员。
晚清驻美公使梁诚
留美幼童在大清政府的压力下无奈归国,但当时的美国却不愿这批幼童离开美国,极力劝阻。这一做法自然有着更深层的原因:这批饱受欧风美雨熏陶的孩子,后来成为了中国矿业、铁路业、电报业的先驱。他们中出现了清华大学、天津大学最早的校长,出现了中国最早的一批外交官,出现了中华民国的第一任总理……
让我们把时间往前拉几十年,当庚款留学项目启动后,如钱学森等优秀人才,在美国的阻碍下,他们的归国路同样异常艰难。 事实上,在蒲安臣去世后,美国对中国留学生的态度就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让中国人来美留学,早已不再是单纯帮中国追赶时代。
1906年,美国伊里诺大学校长詹姆士在给时任总统老罗斯福的一份备忘录中写道: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中国青年人,哪一个国家就能由于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在精神和商业上的影响取回最大的收获。商业追随精神上的支配,比追随军旗更为可靠。因此他敦促美国政府采取措施:通过吸引中国留学生,来造就一批为美国从知识和精神上支配中国的新领袖。 曾经,美国人到中国去,让新生美国终于站稳了脚跟。而当中国人带着救亡图存的决心前往美国时,美国想的却是用“挖墙脚”的方法来支配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