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了双边会谈的开场白部分,觉得当时的气氛是轻松、愉快的。
杨洁篪的发言有14分25秒,之后让王毅讲。
王毅说先让翻译员翻译吧,
杨洁篪说要翻译吗?(这个疑问意思是:其实这些强硬得说辞是表演给中国网民看的,没有必要翻译给美国人听),
杨洁篪停顿了一下,说还是翻吧,(讲了这么长) "This is a test for interpreter".
这时,美方布林肯插话,开玩笑,打趣说“得给翻译员加工资”(因为您说了这么长,翻译员需要全部记住,并从头翻译成英文)。
所有人,脸带微笑,互相打趣,轻松、愉快。没有任何人愤怒,哪里来“怒怼”?
不理解为什么许多自媒体甚至官媒,解读成“怒怼”“火药味” "唇枪舌战"...
外交场合,首先要表明各自的立场,这很正常,很合理。所说的开场白,表演成分居多,各自安抚各自的民众而已,别较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