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30|回复: 0

[史地人物] 春分|仲春初四日,春色正中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3-20 04: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春分|仲春初四日,春色正中分

国家地理 国家地理中文网  2021-03-20


0.jpg

摄影:ALICZKI MANó


春分,二十四节气的第四个节气,是农耕重要时节。太阳直射地球赤道,昼夜相等。古时以立春至立夏为春季,春分正值春季三个月的中间。太阳达到黄经0度,于每年公历3月19-22日交节。从这一天起,太阳直射位置渐向北移,南北半球昼夜长短也随之而变,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与之相反。春分到,雨水明显增多,中国平均地温已稳定通过10度,这是气候学上所定义的春季温度。春分节气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阳光明媚,中国大部分地区的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早稻进入播种期。


1.jpg

摄影:GIULIANO MANGANI, MY SHOT



春分·三候

1a.png


一候

玄鸟至


“玄鸟”指的是燕子,

燕子是“春分”来、

“秋分”去的候鸟,

春分时节北方天气变暖,

南方越冬的燕子飞回北方,

衔草含泥筑巢居住,

又开始新一年的生活。


2.jpg

图源:KATSURA MIYAMOTO (CC BY 2.0)


二候

雷乃发声


虽说惊蛰有雷声,

但真正多雨的时节是春分,

此时天气转暖,

空气潮湿,

雨水增多。


3.jpg

摄影:MICHAEL NICHOLS, NATIONAL GEOGRAPHIC


三候

始电


由于雨量渐多,

雷声滚滚,

常伴随从云间凌空劈下的闪电。

 

4.jpg

两道闪电穿破云层,直抵地面。

摄影:LIONEL BROWN, GETTY IMAGES



春分·养生

5.png


省酸增甘,以养脾气


6.gif


中国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曾说:“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春季宜少吃酸食,适当进食甜食。由于肝气旺,易克脾土,因此饮食方面同时也要注意健运脾胃,健脾祛湿。饮食上可多吃姜、葱、韭菜、淮山、莲子、枸杞等食物。


7.gif


早睡早起,去春困


春天时节,

感到困乏无力、昏沉欲睡,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春困”。

欲去春困,

建议保证充足睡眠时间,

成年人每天保证8小时左右的睡眠,

儿童和青少年每天应有9小时睡眠。


春雷响,万物长。

散步缓行,

呼吸新鲜空气,

舒展阳气,

顺应春阳萌生的自然规律。

 

8.jpg

“啊......打个哈欠”

摄影:JIM BRANDENBURG, NATIONAL GEOGRAPHIC



春分·习俗

9.png


春分竖蛋


相传,春分正值春季中间,不冷不热,花红草绿,人心舒畅,思维敏捷,动作利索,据说易于竖蛋成功。据史料记载,春分立蛋的传统起源于4000年前中国,以庆祝春天的到来,祈求好运


10.gif


粘雀子嘴


童谣唱到:

“麻雀叽叽喳,米糕香又黏,

封住雀儿嘴,庄稼收成好。”

到了春分时节,

人们就会做一些汤团

除了自己食用以外,

还特意做上一些糯米团子,

把它们都穿到竹签上,

插在田间给鸟雀们吃。

希望它们吃了之后,

不会再来破坏庄稼。


11.gif


 

春分·饮食

12.png


吃春菜,喝春汤


13.gif


自古“春分”有吃春菜的风俗,

“春菜”指的是一种野苋菜。

人们到田野中采摘春菜,

回家“滚汤”,名曰“春汤”。

有谚云:“春汤灌脏,洗涤肝肠。

阖家老少,平安健康。”

寓意是吃春菜可以保佑全家平安健康。


14.gif


太阳糕


“太阳糕,步步高”。

春分这天要祭拜太阳神,

“请”吃太阳糕。

太阳糕是以糯米和内馅做成的,

糯米有温补的功效,

枣泥内馅也符合省酸增甘的理念。

适量食用太阳糕,

有益于调节身体机能平衡,

适应节气变化。


15.gif

驴打滚


老北京习俗,

春分吃驴打滚,

能辟邪祈福。

驴打滚不仅口感丰富,

食材也多样化。

需要注意驴打滚黏性较大,

老人儿童在食用的时候,

不宜吃的太急,

避免堵塞食道引起危险。


16.gif

(以黄豆面为主要原料,辅以红豆沙、白糖、香油、桂花、青红丝和瓜仁作为内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7-23 12:04 PM , Processed in 0.05514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