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前,有个没啥名气的电影导演,找了个小孩,拍了个黑白片,叫《八月》。
以孩子的视角出发,描绘了社会的变迁,普通人命运在时代洪流中的激荡…
它情感细腻,细节丰富而朴实。我很喜欢这部电影,还专门为它写了篇推送…
最近,乌鸦听说,导演为这部电影,拍了个番外篇。
没想到,仅仅是一个番外,就拿下了柏林国际电影节大奖。
光听名字就让人充满遐想,叫做《下午过去了一半》。
长大后的小雷,常常想起这么一件事。
儿时,他曾和姥姥一起,穿着冰鞋,去冻得硬邦邦的湖面上滑冰…
小雷依稀记得,当时,还留下了一张照片…
小雷马上就要去俄罗斯读书了。
这一去,山长水远...
小雷想找到那些旧照片,把它们带在身边。想家时,也好有个慰藉。
临行前,小雷一家人,开车回到姥爷家。
从小,小雷就在这座院子里长大。
老房子、小院子、杏树、藤蔓…一切和从前并无两样。
只是,小雷越长越大,姥爷渐渐变老,相互陪伴的时间,已经开始倒计时…
知道小雷要来,姥爷特别高兴,去市场挑了一个大西瓜。
西瓜太沉,姥爷拎不动,还特地用轮椅,把这个绿油油的大西瓜,请回了家…
大人们在厨房里,来来去去地忙碌着。
有的备菜、有的煮饭,为这次临行前的团圆,忙得不可开交。
姥爷半躺在沙发上,满脸笑容,嘴里念叨个不停。
一会聊聊西瓜,一会说说小雷。
不知道听谁提起,小雷拍了个片子,姥爷更是兴高采烈,让小雷拿片子给他看看…
看得兴起,还四处找酒喝…
没找到,才发现,大人们又把酒藏起来了。
姥爷又开始委屈地讨价还价:今儿还不让我老头喝两杯吗?
姥爷无比兴奋,而小雷就在一旁默默地陪着,看着他找酒、喝酒、认真地看片…
午饭后,小雷坐在院子里,翻动着相册。
时间就在这个过程中,悄悄溜走了…
短片《下午过去了一半》,由雷克萨斯和FIRST青年电影展共同出品,邀请导演张大磊拍摄,2020年8月上映。
全片时长不过25分钟,是五年前导演拍摄的电影《八月》的番外篇。
虽然只是一部短片,但其中蕴含的情感力量,却很打动人。
短片一推出,就荣获了柏林国际电影节短片主竞赛单元,评审团大奖银熊奖。
西方影评人和评审团,惊艳于影片中展现出的东方独特的情感表达,给予至高评价:
影片调度高超,细密编织的家庭互动与演员的精湛表演,自然且不张扬地引导观众浸入角色生命里的至真时刻。张大磊以丰富的电影语言绘制了一幅细腻隽永的家庭肖像,溢出了短片形式的有限情感容量。
图源微博@FIRST青年电影展
片中故事很简单,25分钟所展现的,几乎就是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一块碎片。
但它的细节真实,随便看几个镜头,就会从中找到自己生活的影子。
比如,夏天买西瓜,一定要在水里镇着,吃的时候,才冰凉爽口;
午饭后,看着报纸,饭气攻心,渐渐有了睡意。但又不甘心就此睡去,浪费美好的下午,于是强打起精神;
姥爷年纪大,耳朵不好使。家人说话时,会特地提高音量,还用上手势…
片中有一处细节,很打动人。
小雷要走了,姥爷站在院子门口,一直望着。
他越走越远,姥爷喊了声:到那边注意安全!
然后继续眼巴巴望着,直到小雷的身影,消失在拐角…
演员们精湛的演技,赋予角色无限的情感张力。三代人之间含蓄的情感涌动,似乎我们也都经历过…
值得一提的是,张大磊很擅长捕捉那种,看得见、摸不着的感觉。
比如,夏天的下午,那种慵懒、舒适、惬意,似乎很难用镜头去表现。
但导演竟然能把这种感受,用电影语言表达出来:
坐在树荫下的长椅,阳光穿过叶子洒在脸上。
四周很安静,远处传来小时候听过的老歌。
风吹来,头顶树叶传来沙沙响声。
坐着坐着,就睡着了…
这些诠释,细腻生动,含蓄内敛,尤其符合我们东方美学。
强感受、弱叙事,通过这些日常的细节,我们也能体会到生活之于我们的意义…
5年前,张大磊导演的《八月》在FIRST青年电影展上首映,惊艳四座,后来接连拿下数项电影大奖。
人们认识到这位导演,也认识到他镜头中东方式的电影语言,平淡而日常的故事,和其中埋藏的细腻深刻的情感。
导演张大磊
FIRST青年电影展,擅长挖掘创造力人才,从始至终,它都以客观、包容的态度,去尊重并关怀着所有青年创作者的艺术诉求。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7-23 09:38 PM , Processed in 0.08187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