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83|回复: 3

[影乐之声] 不服就怼,这新国综看得我手心全是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3-13 06: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不服就怼,这新国综看得我手心全是汗

 毒Sir Sir电影  2021-03-13

问个你可能已经忘记的问题。

《乐夏》之后,你多久没看到有趣的音乐综艺了?

今天Sir要聊的这款。

如果说《乐夏》是A面,那它可能就是B面。

是它不好吗?倒不是。

某种角度说,它是从音乐的另一个侧面在描写时代。

我们以前会花很多时间
听一整张专辑
现在
听歌你听个三秒钟不喜欢
我就切掉了

0.jpeg


是,《乐夏》每一首歌,表演必须完整;


这场综艺,更重视所谓“音乐碎片”。


这标准貌似奇怪,却隐藏了残酷的市场规则,你想,从《小苹果》《野狼Disco》到最近的《毛毛歌》,红的,神的,吸睛的不总是一两句?


再说综艺感。


《乐夏》总体其乐融融,搞笑吐槽起来飚的也是金句,爽的是五条人这一类知识分子型乐手;


但这档?


吵架不是为了娱乐效果,是真·看不顺眼。


天雷勾地火的多个名场面,折射了新时代的平等——都是网上混饭吃的,你有资格评价我吗,你没有。


现在我决定下节目就拉黑他
你不要为了批评而批评
你听得懂情歌吗!
有人爱你吗!
看得出天空的颜色吗你!

1.jpeg


恩,不“尊重”音乐,只看中“碎片”;


不尊重评委,台下锋芒毕露,台上如坐针毡如鲠在喉。


这种节目也要推荐么?


来。


今天就为你推荐《乐夏》的B面——



为歌而赞

2.jpeg

没有铺天盖地搞宣传,它算是悄然上线的。

Sir一开始没留意,随手点开,只因一个人让我好奇:

崔健。

不管中国摇滚乐还是流行乐,他都算是教父之一。


大家也都知道崔健几乎不上综艺,可这次,他居然来了。

不仅担任助演嘉宾,还顺便首秀了新歌《飞狗》,特给面子。

你说是崔健在肯定它的音乐性。

不如说,崔健在肯定这档综艺的“背景”——

“网络,是我不可能不去面对的交流方式。”

4.jpeg

5.jpeg


虚心态度值得点赞。

作为一代摇滚乐教父,他一直肯定音乐的艺术价值,但也从未忽视音乐的传唱度。

音乐,首先是艺术品吗?

首先是。但其次呢?

除非你是不吃不喝的仙儿……音乐的其次是传播,是要传到别人耳朵里“被听见”的。

既要尊重艺术,也要尊重耳朵,因为。

在这个手指滑动就可以随便忽略作品的年代,“听不见”的音乐,本身就没有生命。

6.jpeg

7.jpeg


好,那简单了。

什么流行乐、说唱乐、网红歌,在传播的碎片面前,在“被听见”的大众耳朵面前,不都一律平等?

那参赛歌手,又有什么理由不平等?
 楼主| 发表于 2021-3-13 06: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8.png
一次音乐人的“乱炖”

以上部分是Sir对节目创意的推测,但估计八九不离十——

总之,在主办方这种“更尊重耳朵”的综艺逻辑下,一档汇集老中青和多种音乐类型的综艺诞生了。

一副副装扮不一,气质迥异的style,凑齐了。

9.jpeg


看着有点乱,其实。

它确实打破了某种音乐与专业的次元壁。

流行金曲的张信哲、张韶涵,说不定会PK说唱歌手马思唯,或者唱《野狼disco》火了的宝石Gem;

10.jpeg


写出《无名之辈》《让我留在你身边》的唐汉霄,也会带着创作人的知性与羞涩,直接遭遇成团不到一年、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女团THE9

11.jpeg

12.jpeg


你说这是不是有点乱来?

但关掉偶像团体的粉丝滤镜,让她们遭受专业人士的“碾压”,不就是音乐圈新人该有的成长。

13.jpeg


好,这是场音乐圈的百团大战。

我这么一说,你应该产生了一种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心情。

别忙,赛制还是要简单介绍两句。

看完第一集,Sir发现他们玩的是——

6组歌手,3V3组队PK。

一组唱改编的热歌,一组则唱新歌。

有意思,热歌火的原因是“碎片”,现场唱起来,比拼的则是真材实料的歌喉和演绎;

新歌没什么人气基础,现场表演,反而赛的是“碎片”——有没有火起来的气质,有没有一秒入耳的当红资质。

但看演出之前,让我们先看点热闹吧……

为什么Sir说“看热闹不嫌事大”呢?

因为这个赛制真“变态”。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3-13 06: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4.png
一个“违反物理常识”的赛制

你问什么叫“违反物理常识”。

那我问你,一般综艺,权威的人是坐上面,还是下面?

文章开头Sir提示了,这档综艺很不给评委脸,一句听不顺,选手直接就开撕。

这或许是因为,这档综艺的评委,走的就不是“传统路线”。

不是资深歌手大腕,不是什么专业乐评人、资深乐迷……

只是一群普通的抖音短视频创作者。

15.jpeg

你可以说他们不懂音乐,当然可以(这就是本场综艺很多歌手表示不服的理由)。

但你不能说,他们“不懂大众的耳朵”。

节目组邀请了100多位年龄、职业、趣味和题材各异的创作者,组成了歌曲百赞团

其中有的创作喜剧、有的分享生活、有的玩悬疑......他们,说不定就是网络上众生态的缩影。

然后让6位千万级粉丝的创作者,组成爆赞团

16.png


比起百赞团爆赞团有着更具分量和决定性的票数。

流量越大,话语权也越大。

17.jpeg


这是一种“不讲道理”的真实。

我不说你高雅低俗,好听难听……我只评价你有没有“传播力”。

不仅不讲道理,而且“不给机会”。

它不会给一个音乐作品,完整展示的机会——

在歌手正式演唱前,demo会被送到评委们(短视频创作者们)面前。

但这demo不是完整的,仅有一小段“音乐碎片”。

就凭碎片,先投一轮票;

然后等歌手完整演唱完,再投一轮;

最后,每期票数最多的歌手和歌曲,能获得这群“评委”二次创作,帮忙和配合宣发歌曲。

18.jpeg


你问这么复杂是要干嘛?

这么一套组合拳下来,说不定就会诞生百亿播放量的新神曲啊。

代表着音乐有了耳朵,有了传播,有了生命力啊。

看到这Sir终于明白,此档综艺其实就是一次市场化操练,或者说,是对当今音乐生态的一次模拟。

它组合了音乐人和传播人,组合了艺术和媒体。

所以更系统、分工更细致——

让唱歌的人好好唱歌,让懂传播的人好好做传播。

这,难道不是某种意义上的更专业?

敏感如你,应该已经隐隐感到了火药味。

两种标准的人非塞进一个场子,吵架在所难免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3-13 06: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9.png

100个为音乐吵架的理由


艺术和赚钱,专业度和传唱度。


这档节目天生的对立性,可想而知吵架容易,拆架很难。


在比赛现场,像有一对永不妥协的双生儿不断在吵,你还很难判定谁对谁错。


比如首位献唱的唐汉霄。


20.png


哪怕他演唱的《烂泥》,得到歌手同行们频频点赞。

但不少评委(短视频创作者)就是不认可:

现场唱得一般,没有碎片好。

21.jpeg


也根本不管人家首先是创作人出身(优于歌手出身),直接说:

“唱得很大众。”

22.jpeg


这还只是嗓子与耳朵的差异,幕前和幕后的差异。

还有碎片和现场的差异。

比如华语乐坛之前被公认实力派的张韶涵,百赞团中有人听完她的demo碎片,觉得演绎得过于欢乐。

直到看完现场表演后,又改观说真香。

23.jpeg

24.jpeg


你也别以为只是一两句毒舌。

这档节目最折磨歌手的地方,是上百名听众的即刻回应。

一堆评语,一个巨大的现场显示板,和弹幕效果差不多爆炸。

25.png


遇到赞美,那是爽,那是好看。

但遇到毒舌,一堆毒舌爆屏?

那,简直就是给歌手公开行刑。

26.jpeg


而听多了这种毒舌,你会听出“真正的味道”。

像舞台表现很出色的马思唯,他的说唱歌曲《豆瓣酱》,就被爆赞团的创作者指出——

节奏过快,不适合用到我的视频里。

27.jpeg

28.png


同样。

宝石Gem改编的《最浪漫的事》,舞台效果很炸,歌词也贴合生活。

可在视频作者看来,画面感太强,反而限制了创作者的发挥空间。

歌词主导了画面,导致创作者被带偏,最终只会产出一系列同质化的作品。

29.jpeg

30.jpeg


歌手尴尬的脸色中或许有不服……

哦,我的音乐作品就只是你短视频作品的附庸吗?

但观众已经看懂,这群本身已有巨大流量的短视频作者,不是为了一时开心才来做评委。

他们是真打脸,也是真给经验。你可以瞧不起短视频,但任何创作者都无法拒绝新时代最接地气的传播经验。

一位评委小哥说,我们100多个人,不是特地跑来吹捧的。

31.jpeg


他们在这档综艺存在的意义,是将音乐与大众传播连接得更紧,一起找出音乐在新时代的生存之道。


当然,音乐人也不会一味示弱。


他们会见缝插针,表达自己的坚持。


比如张信哲,他很看重自己受过训练的那种“音乐制作的模式”,表示要做自己认同的音乐,而且不认同音乐该“被碎片化”。


32.jpeg


这个问题对成名成腕的歌手,当然更容易有所坚持,话也可以说得更漂亮。

可那些生存都还有问题的歌手呢,他们也敢这么“坚持”吗?

目前看,短视频创作者在话语锋芒上更胜一筹。

33.jpeg


但往后几集,创作者的评价会不会千篇一律?或者太不尊重音乐本身,导致观众口碑反转,倾向音乐人?

也许讨论谁输谁赢,并不是眼下最重要的问题。

我请问您一个问题好吗?
是短视频创作者在帮助音乐传播
还是音乐帮助他的视频传播?

34.jpeg


因为比起谈音乐的坚持,或者短视频的传播更是真理。

一些创作者的做法则超越了输赢的对立,具备了更多“合作探索”的新意。

比如有两位卷发墨镜小哥。

他们之前,是通过拍《野狼Disco》的短视频走红的。

35.gif


他们觉得,短视频作者不该只是简单挪用音乐,充当自己视频的bgm。

那样太easy粗暴。

如今在各种短视频平台,不管抖音快手B站。

音乐不仅让人听,还越来越可以被各种“玩”——通过配乐、剪辑、卡点玩出各种效果,各种新意。

音乐不一定是视频的附庸。它本身就是一个立体的,结合了视觉、听觉、文字以及各种符号的文化消费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让我们把眼光看向综艺之外。

你会更加认同这种音乐的“玩”,背后是一种积极的、有效的跨界合作探索。

碎片化的视频反哺音乐,最好的例子就是周笔畅的《最美的期待》。

它本是反响平平的电视剧主题曲,但借着短视频火了,而且是一再传播。

很长一段时间,凡拍摄“有爱”的视频,这首歌都会出现——已经成了很多人认识这首歌的“正确姿势”。

36.jpeg

二次创作在重构之余,也未必就是搞笑、消解。

有时也能实现对原作品的再次传播和解读。

比如崔健,他就有深刻体验。

他说自己的一些老作品,当年或许是叛逆的,晦涩的,不被主流接受的。

但经过越来越多人翻唱,不断演示,各个角度各种演示……

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打开三观的青年,也会让旧作复活。

让小众的作品,变得大众与流行。

37.gif

所以,对一些传统音乐人或老乐迷,可能会不认同短视频平台对音乐的一时瞎玩。

可身为媒体人,Sir太明白媒体的生长规律——很多平台都需要经历野蛮生长的过程,产生参差不齐的内容。

这些内容,这些大量同质化的视频,这些貌似单一的口水歌的生产模式,恰恰是一个平台优化自己的过程。

它优化了自己,也会优化受众,让受众更挑剔,更刁钻,更有专业欣赏力。

最终,利好的还是音乐人本身。

38.jpeg


像张信哲一样做自己,值得尊重;

像崔健和张韶涵一样,不断重塑新的自己,不更有勇气?


前面Sir说,《为歌而赞》这档综艺,是对当今音乐生态的一次模拟。


那么在综艺之外,Sir确实更好奇之后——这些短视频作者会怎么给音乐推广,会不会真的成功。


很期待它能探索出新意,给电视机前困惑的音乐人以崭新的提示。


因为一档《乐夏》能改变的事实远远不够。


重塑、五条人、大波浪,从线上走到线下的演出目测红火了,也许还会红火一阵子……这是音乐的A面。


但回到线上呢?

不管听众是留恋唱片、卡带、CD机的一代人,还是已经接受了音乐碎片化,看着抖音里《毛毛歌》大头视频前仰后合的一代人。

他们都已改变,点赞和滑走,成了他们无法躲开的听歌方式。

身为音乐人,该如何与这个“线上的时代”找到更有尊严、也更舒适的对接。

这,是音乐的B面。

39.gif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海边的卡夫卡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7-23 02:42 PM , Processed in 0.06996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