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37|回复: 0

[好摄之徒] 年味真的淡了?客家人笑而不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2-9 06: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年味真的淡了?客家人笑而不语

 国家地理 国家地理中文网  2021-02-08

IMG_9321.JPG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非疫情期间拍摄)



 撰文、摄影:水冬青


IMG_9322.JPG

广东兴宁客家地区,春节在围龙屋前的舞狮表演。


“客家”一词,在客家语与汉语广东方言中均读作“哈嘎”(HAKKA),含有“客户”之意。而客家人的祖先源自中原——从中原迁徙到南方,客家人是汉民族在中国南方的一个分支群,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


IMG_9323.JPG

江西宁都客家地区春节添丁炮活动


IMG_9324.JPG

福建连城客家地区春节走古事活动


IMG_9325.JPG

遍布在广东兴宁田野乡村里的客家围龙屋建筑



IMG_9326.JPG

福建南靖的客家土楼


崇尚传统的客家人,春节里充满了非常浓郁的亲情。记得小时候,在我们广东梅州兴宁一带的客家地区,从冬至后就开始进入过年准备了。在郊外和农村,四处可以闻到燃烧稻杆和米糠的烟味,那是他们在蒸糯米酒。我的母亲也开始用大酒坛发酵糯米酒,鸡炒酒、蛋煮酒糟香甜美味但是后劲十足,让贪吃的我常常喝得酩酊大醉,倒床不起。


IMG_9327.JPG

江西宁都客家古村落已和徽派建筑互相融合


农历二十五“入年卦”后,人们忙着筹备年食、年货和应时糕果,制作用糯米做的“煎堆里”或“金团里”以及炸油角等。过年前几天是全家总动员日,大家围坐在一起包油角、炸煎堆、酿豆腐、炸腐卷,大家一边干活一边说笑,那种温馨快乐的场面至今仍让我感到温暖。

 

IMG_9328.JPG

糯米酒炒鸡,客家地区特色菜之一,也是客家地区妇女产后进补的必需品。

 

IMG_9329.JPG

传统的客家酿豆腐


IMG_9330.JPG

街头上卖“手打猪肉丸”的商家,正挥舞着铁棍将猪肉敲打成肉泥,这样制作的肉丸特别有弹性。


IMG_9331.JPG

在客家农村,年夜饭非常热闹,亲朋好友可以多开几围台。

 

初一早上早早起床,县城舞狮队的人开始登门拜年。孩子们在兜里塞满糖果炮竹后就跟在狮子后面穿街过巷,顺便占据前排位置观看精彩的舞狮舞龙表演,逗弄狮子的沙婆往往是小孩子们的最爱。


IMG_9332.JPG

逗弄狮子的沙婆往往是小孩子们的最爱,这是一个负责搞笑的角色。


IMG_9333.JPG

初一四处可见走街串巷的舞龙舞狮队伍


初二是全家回娘家日,记得小时候,我们和表弟表妹在田间野外偷瓜摘菜、捉迷藏、放烟花,喧闹声惊天动地。吃饭时几大桌的亲戚按辈分就坐,老人家眼力不好但总是往我们碗里夹满满的菜,有时夹了几大块肥肉,让人吃也不是丢也不是。


转眼大家都长大了,有着各自的生活和忙碌,却发现多年未都曾好好聚聚了,亲情突然变得如此生疏。


IMG_9334.JPG

一群男孩子正在围龙屋前放鞭炮,烟花炮竹一直是小孩子们过年最喜欢的娱乐项目,有些农村不受禁放的规定限制。


IMG_9335.JPG

客家围龙屋祠堂祖宗牌位前都供奉着过年的供品


初三是广东梅州大埔花萼楼新年的祈福和祭祖仪式。一大早村民们抬着观音神像,在炮竹声中游走全村,所经之处村民们纷纷鞠躬迎香。行香结束后,全村人聚集花萼楼内,圆楼内分两行摆上十余张八仙桌,桌面摆放着家家户户敬奉的斋果。在长辈司仪的喝唱声中,在观音神像前斟茶敬酒,焚香点烛,叩首跪拜行大礼以表虔诚之心,祈求全村平安,家宅安康。祭拜完后,鼓乐齐奏,鞭炮齐放,彩旗绕行,土楼内霎时震耳欲聋,火花四溅,硝烟弥漫,场面热闹非凡。


IMG_9336.JPG

福建连城走古事仪式


初五是客家人的“出年卦”。商铺在当天摆上香案开门迎客,炮竹声响彻大街小巷,很多乡下则有着迎灶神的风俗。


IMG_9337.JPG

村民们抬着观音神像进入土楼,准备接受村民们的祈福。


从初八到十六就到了广东兴宁和五华地区最特别的节日“赏灯节”,热闹程度胜过传统的元宵节。


在客家传统文化里,赏灯有双重意义:一是观赏花灯,二是庆祝添丁(“灯”同“丁”谐音)。以前凡生了男孩的人家在赏灯时举办筵席,都要在祠堂里吊一盏大花灯。吃过灯酒,男婴就算正式加入宗族行列,将名字注入族谱。不过,“上灯”是与女孩子无关的,她们也没资格在族谱里占一席之地,这也是当时重男轻女最典型的表现。


IMG_9338.JPG

在兴宁客家祠堂内做花灯的老人,这些传统手工艺正面临着后续无人的断层。


广东兴宁的赏灯节主要有三项内容,即“请花灯”、“赏灯”、“暖灯”。历时三五天至十多天,热闹盛况可见一斑。赏灯节日期间每个家族和每个姓氏都有些不同,都是根据各自祖先留下的,同一个姓氏一般会在同一天过节,但不同姓氏也可能在同一天过节。


在福建和江西一带的客家地区,正月十四和十五则最为热闹。    


IMG_9339.JPG

福建连城的客家农村,每家都要轮流出灯,村民正把做好的灯搬往祠堂。


IMG_9340.JPG

江西客家地区元宵期间的大花灯


IMG_9341.JPG

江西宁都一带的客家人,村里添丁的人家都会将一排灯送到祠堂,摆放完毕后大家敲锣打鼓抬着灯在村内游行。

 

江西宁都,这里也是传统客家人的聚居地,有着悠久的民俗文化。每年正月十五在宁都石上村的添丁炮活动,添了男孩的家庭所有亲朋好友都会送来大捆的鞭炮,用长长的竹篙串起来,之后连同花灯一起抬到村内几个祠堂内,时辰一到,鞭炮声如山洪倾泻般震耳欲聋,四处硝烟弥漫,整个大地都在颤动着。鞭炮足足燃放了一个多时辰后,花灯由祠堂抬出,跟在舞龙队伍后游行整个田野村庄,整个过程让人胆颤心惊但又喜气洋洋。


IMG_9321 2.JPG

在震耳欲聋的炮竹声中,村民带上手套和摩托车头盔前去点火,旁边还堆放着一筐筐尚未拆封的炮竹。


IMG_9343.JPG

花灯由祠堂抬出,跟在舞龙队伍后游行整个田野村庄。

 

而在福建连城的客家地区,元宵节举行的罗坊“走古事”和姑田“游大龙”活动,更是万人空巷。据传,昔日连城罗坊常闹旱涝两灾,当地举人把流传于湖南的“走古事”移植乡梓,以祈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兼兴元宵民间娱乐活动,自此流传延续至今。


IMG_9344.JPG

古事棚的轿台由木柱镶成方形框架,四周饰上精美的画屏,两根轿杆,每棚约四百余斤,须由二十多个青壮男丁抬起奔跑。因竞走激烈,要三班轮流替换,故一棚古事就要66名抬夫。


IMG_9345.JPG

正月十五,天气恶劣,冷雨寒风几乎把人冻僵,但天气没有阻挡人们高涨的热情,正午时分,在围观者欢呼声中,古事棚在震天鸣铳声中狂奔而来。


姑田“游大龙”则始于明代,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意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当地客家人以村为单位,按习俗每年由被轮到的同一姓氏家族主办游龙活动。大龙选用当地著名的“姑田宣纸”为材料,最主要的龙头及龙尾由当年主办家族承担制作,龙身则以姓氏为单位,由各家各户分别制作,尺寸一般高2.4米,长4.2米,最终出游的大龙就是由这一节节龙身相接而成。

 

IMG_9346.JPG

杀猪祭祀龙头


IMG_9347.JPG

拼接好的大龙在田间游走


儿时的回忆总是令人神往,年一年一年过,人也一天一天长大,不管过年的感觉开始变得多么淡薄,但亲情和温暖永远占据我内心最深处的柔软位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7-27 08:29 AM , Processed in 0.06134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