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26|回复: 0

[凉菜] 如果可能,我愿意一直生活在开胃菜的时间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2-1 04: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如果可能,我愿意一直生活在开胃菜的时间里

 林爱肉 一大口美食榜  2020-12-28


IMG_0301.JPG



凉菜里的生活逻辑

“2020年马上见底,留给凉菜的时间不多了。”

这当然是句笑谈,不过回看这一年,从年初疫情宅家时的“电饭煲蛋糕”,到朋友圈集体出动的“秋天的第一杯奶茶”,甚至不久前一年一度的“初雪的涮肉”,好像都不见凉菜的踪影。

凉菜,作为今年在大众视野中出圈的时刻,依稀能回忆起年初的自洗凉皮和地摊经济时的百香果柠檬鸡爪。当然,后来随着人们复工、内卷、成为打工人,好像没有人再怀着禅茶一味心情做凉皮。至于那些鸡爪,也和地摊一起消失。

IMG_0302.JPG
从一众网红食物种冲出重围的百香果柠檬鸡爪,已经转身成为大厂的标准化产品

如此,仅仅只有每年春节时攀高的搜索指数,撑得起凉菜KPI了。餐桌之大,不是没有凉菜的容身之地,只是对于那些渴望“送啥都快”的年轻人来说,它好像不再是必需品。

“美食制作强调美感,美食教学强调实操性”,构成了如今社交平台的美食生态。当大家把生活的逻辑一以贯之到做菜的逻辑里,就像有人想要一周速成Python一样,也有人想要一小时忙活出一桌家宴,于是有了抖音上形形色色的十分钟快手菜,以及一碗走遍天下的万能凉拌菜料汁。

IMG_0303.JPG
IMG_0304.JPG
抖音上点击量最大的两个百搭凉拌汁视频,点赞量分别超过170万和85万。图片@lecea厨房 @厨小木美食

大部分凉菜可以快手,千篇一律的调味汁却盖过了凉菜的底色,它的意义远不止于此。


万餐开头难

我对于凉菜的记忆,始于也多半停留在了小时候。

印象最深的每年夏天,奶奶都会去厂子的院子里摘些山药蛋,它们盘根错节绕在篱笆架上,洗洗之后就装在小碗里放进锅里蒸熟。揭开锅盖,就能闻到扑鼻的香气,等到稍微放凉,剥了皮,再浇上老家亲戚送来的土蜂蜜,没想到那些小而干瘪的山药蛋,温温甜甜、软软糯糯,忙不迭用勺子挖一个送到嘴里,是独属我一个人的美味时光。

其实在我们国家,凉菜是一个颇为宏大的概念。它是餐饮术语里的冷荤或者冷盘,是宫廷宴席里冷菜摆碟,是年节家宴最先上桌的几道菜,也是家里叔伯聊天吹牛的下酒菜。换言之,一切热制凉吃、冷制冷吃的菜肴,都可以被称作凉菜。

IMG_0305.JPG
好吃的凉菜,也是对一家餐厅产生信任的开端

记得以前看古早厨艺比赛,每道菜都要信达雅,印象里有一位厨师做出了一道“雪落红梅”,开盖之后众人啼笑皆非,原来是盘糖拌西红柿。

IMG_0306.JPG
凉拌西红柿,也是大多数人小时候的凉菜N0.1

糖拌西红柿有着豆瓣糊弄学小组的身份归属,也有着自己的昔日辉煌。“蜜糖拌西红柿”最早是新疆一道家常菜,50年代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后,蜂蜜换成了更加金贵的白糖,这道菜也慢慢流传到全国各地。直到九十年代,人们依旧可以在国营餐厅吃到糖拌西红柿,随着90年代末私营餐厅的出现,才逐步消失在历史舞台。

诸如糖拌西红柿,在广袤的华北平原地区,凉菜大多带着粗粝的质感,一道蜂蜜山药和糖拌番茄已然温润,更家常的,还有拍黄瓜、老醋木耳、芝麻菠菜这样的“应急菜”。尤其是三伏天、夏日苦,不必动火也不耗时的种种凉菜,稍加拾掇就能上桌,配着冷水激过的面条和存下的浇头,蔫儿了的胃口才唤醒三分。

IMG_0307.JPG

IMG_0308.JPG

IMG_0309.JPG
凉菜三兄弟

拌,成为串联起这些北方系的凉菜的主要动作。拍散的黄瓜拌上蒜泥、木耳花生拌上老醋、细嫩的南豆腐拌上刚摘的香椿头……一浇一拌之间,让人想到家里从不刻意讲究的餐桌。这些凉菜并不是多美精美高级的餐厅菜色,只是日常中最常接触的食物,但是因为足够家常,记忆里总也会为它们留上一席

到了南方,拌变成凉菜的一个过程而非目的。诚如汪曾祺写皮蛋拌豆腐,“这是一道上海菜,我第一次吃到却是在香港的一家上海饭馆里,是吃阳澄湖大闸蟹之前的一道凉菜。北豆腐、松花蛋切成小骰子块,同拌,无姜汁蒜泥,只少放一点盐而已。好吃么?用上海话说:蛮崭格!”。

IMG_0310.JPG
和汪曾祺先生描写中的骰子块皮蛋豆腐比,现在的大多摆盘为整盒豆腐切片铺皮蛋

尤其是江南地区,围、叠、排、摆、堆、扣等手法先行,更不用提卤、冻、酥、熏等凉菜热制方法的频繁使用。就拿镇江肴肉来说,猪前蹄被炖到骨肉融化,凝结之后有了法式肉冻的清爽口感,看似方方正正一块,实则遇汤则化,我最爱不是配着镇江醋嫩姜丝,而是阳春面,一冷一热之间多了一点水乡的温情。

IMG_0311.JPG
镇江肴肉


中式凉菜是杜甫的四言绝句
西式开胃菜是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

与之对应,西方也有开胃菜(appetizer)一说,但中餐冷盘和西餐开胃菜并不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共享着一个主题,却有着不同的韵律

与东方冷盘凉菜几乎生于同一时期,西方的开胃菜与民主社会一同起源于古希腊。当时开胃菜最常见的形式,是由海胆、贝类、鲟鱼、大蒜一起组成的海鲜拼盘,可惜也没能在欧洲掀起什么水花。

IMG_0312.JPG
其实在西式开胃菜里,西红柿(番茄)也常常占据主角,焕发出另一种清爽纯净的味道

随着法国精致餐饮的发展,Hors-d’œuvre成为开胃菜的代称。这个词语在法语中最初的意思是“工作之外”,意味着开胃菜在那时还不属于整套餐饮体系的一部分,更像是一个小食或者主食的配菜。在当时,这些开胃菜存在的意义,更类似于让人们在冗长的宴会中得到机会,或与周围的人社交,抑或是利用这个空隙抽烟休息。甚至那时在法国的一些晚宴上,音乐演奏或者戏剧表演也被称之为“开胃菜”。

IMG_0313.JPG

直到19世纪,开胃菜一词正式才成为西方餐饮的一部分,并流行于英美两国。有很长的一段时间,”开胃菜”作为一道热菜,穿插在主菜与甜品之间,用于调整口味,例如维多利亚时期的培根卷炸牡蛎便是其中之一。这一习惯与我国宫廷餐饮中的火候菜一说不谋而合。旧时的宴席,往往大菜上过之后,膳单中会安排一些例如熘肝尖、干炸丸子之类火候菜,兼具色香味形,用以缓解食客的胃口疲劳。再后来,开胃菜才开始慢慢前移,被放到正餐之前,形式也从最初的热菜,变幻出更多的形态。

IMG_0314.JPG

IMG_0315.JPG
两种开胃菜虽然语境不同,但都有一种热烈丰富的滋味

和开胃菜一起流行开来的,还有鸡尾酒会之类的餐饮性社交场合,被设计成手指大小的咸味小点、奶酪橄榄坚果、海鲜肉类拼盘等等,与这些场合完美契合,人们既可以一边交谈,也不至于口干舌燥,这些可以一口下肚的开胃菜,还顺便保全了得体的吃相,这是开胃菜独有的社交属性。

IMG_0316.JPG

放在以前去看,东方文化中的凉菜无疑是收束型的。作为开席的前菜,上下八珍紧随其后,既要有主人的面子,也得让客人看到里子,摆盘精美调味精致,简单点说就是不能丢了份。至于西方文化中的开胃菜,则是发散型的,人们可以从一枚开胃小点出发,藉由一杯酒与周围人活络,再渐渐看到整场晚宴的全貌。

IMG_0317.JPG

如果说中国的凉菜是杜甫的四言绝句,对仗工整,开胃菜则更像是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擅长娓娓道来

 
凉菜与开胃菜存在的意义,
不外乎一道道难以忘怀的隐味

到了今天,中西之间的这种文化界限似乎越来越模糊,高档餐厅中的一道开胃菜,可以让食评人对于厨师的水准和餐厅的创意高下立判,家庭场景中的一盘冷碟,也可以拥有起把酒话桑麻的自然流畅。

IMG_0318.JPG
如果可以,我愿意一直停留在开胃菜的时间里,充满期望

家常也好,精致也罢,凉菜与开胃菜存在的意义,不外乎一道道难以忘怀的隐味,它就像鱼钩一样,早早抛了出去,再慢慢把人们的胃口钓回来。

不由得想起上一次吃蜂蜜山药,我挖了一勺山药泥藏在舌头底下,好像就是那个瞬间,我缩起身子,变成了曾经那个总爱舔蜂蜜的小姑娘。

舌头上慢慢融化的甜,不仅有回甘甜,还带着一点点咸。



文 | 林爱肉
图 | 作者供图,部分来自网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2-1 04:16 AM , Processed in 0.04283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