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84|回复: 0

[百家杂谈] 中国航天有多“抠门”?十几公里地铁上飞出了探月工程|2020航天盘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17 09: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航天有多“抠门”?十几公里地铁上飞出了探月工程|2020航天盘点

 造就 造就  2021-01-06


“2020年,是见证历史的一年,也是自我成长的一年。”

 

作为一个中国航天人,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研究员李洪波对自己的2020年作出了总结。

 

在中国航天的时间表上,这注定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年份:

 

这一年,北斗系统第五十五颗导航卫星,暨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成功发射,我国的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全面完成

 

这一年,我国开始尝试火星探索,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搭乘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顺利升空。7个月,4亿公里,我们正式向火星进发。

 

这一年,我们发射了嫦娥五号,顺利带回了1731克月壤,为我国的“绕、落、回”三步走的探月工程画下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

 

IMG_8906.JPG

嫦娥五号返回舱

图源:新华社

 

对世界航天来说,这同样也是非常精彩的一年:

 

SpaceX公司龙飞船顺利发射,这是自2011年后美国首次从美国本土将宇航员送入国际空间站,商业载人航天的时代序幕正在开启。

 

欧洲航天局与NASA联合开发的太阳轨道探测器踏上征程,计划在离太阳表面4200万英里的轨道上运行,对太阳进行近距离观测。

 

美国毅力号火星探测器出发,计划在火星上寻找古代生命的迹象,并收集岩石和块石样本返回地球。

 

IMG_8907.JPG

毅力号火星降落示意图

图源:NASA

 

现代航天技术的奠基人,苏联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有一句名言:“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是人类不能永远生活在摇篮里。”

 

如今,中国与世界各国纷纷跳出地球这个摇篮,去探索宇宙中的“新大陆”,开启了新的大宇航时代。

 

对于这特殊的一年,一个航天爱好者,必须知道以下七件事:

 


01 向天发问



IMG_8908.JPG

天问一号发射

图源:人民日报

 

如今的火星是一个尘土飞扬,寒冷荒凉的世界,但种种迹象表明,它也曾经像地球一样充满活力与生机。


这颗星球上到底发生了什么?过去的生机去了哪里?火星会是地球的未来吗?

 

为了解开这些迷惑,2020年,我们一次次向天发问:

 

7月20日,阿联酋的希望号火星探测器发射,目标是研究火星的高层大气,并监测两年之内火星的气候变化,绘制不同季节的火星气象图。

 

7月23日,我国的天问一号探测器开启火星征程,肩负火星环绕、火星表面降落、巡视探测三大任务。


IMG_8909.PNG


7月30日,美国的毅力号探测器也踏上了征程,为美国2030年代的载人火星探索任务、火星登陆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火星这个邻居身上,可能藏着我们的过去,也预示着我们的未来。 

 



02 金星天文观测



IMG_8910.JPG
在金星大气中检测到磷化氢

图源:美国科学促进会

 

在太阳系众多的行星中,金星凭借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摘下了“地狱行星”的凶名。但天文观测发现,这样的地狱中,竟然也可能存在生命的迹象。

 

科学家在金星的大气层中发现一种罕见的分子——磷化氢(PH3),丰度为20ppb(亿分之二),大约每10亿个分子中有20个磷化氢分子,含量非常非常低。


IMG_8911.PNG


因为这种气体通常在工业生产中,或由微生物在无氧环境中生成,所以它的存在意味着外太空中可能存在生命。

 

此次发现磷化氢的位置,不是在金星表面,而是在金星大气中层,高度在五十公里附近。


这个位置的金星大气压接近1个标准大气压,温度大概是在20到30摄氏度,可能适合生命存在。

 

所以一些科学家怀疑金星上的磷化氢是由生命产生的,但一切还言之过早,需要后续更多的科学探测支持。




03 天眼发威


 

IMG_8912.JPG
2014年9月1日拍摄的FAST夜景

图源:国家天文台FAST项目团队

 

快速射电暴是一种神秘的天文现象,能在短时间内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快速射电暴在3毫秒内释放的能量,可以与太阳3天内释放出的能量媲美。

 

对于快速射电暴的来源,科学界一直众说纷纭,主要可分为两派:一派认为,快速射电暴来自磁星磁层,是致密星周围的强磁场电离环境导致的;


另一派则认为,快速射电暴是一些大型致密天体相互作用驱动的辐射。

 

而中国天眼FAST是世界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它的反射面有30个足球场那么大,口径是美国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的两倍。


它还能根据天体的目标位置的不同,自主调节形状,灵敏度非常高,能“看”到其他望远镜看不到的脉冲辐射的绝对优势,是探测快速射电暴的不二利器。

 

今年10月和11月,中国科学家就通过FAST的观测,首次观测到了银河系内的快速射电暴,并在《自然》上发表了相关研究成果,证明了磁星磁层是快速射电暴的来源之一。


IMG_8913.PNG


自开放使用以来,天眼发现的脉冲星数量超过240颗,基于相关数据发表的高水平论文达40余篇

 

天眼极大地拓展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走在视界前沿。

 



04 商业航天起飞


 

IMG_8914.JPG
龙飞船发射

图源:SpaceX

 

5月30日,SpaceX的龙飞船从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将美国宇航员道格·赫利和鲍勃·本肯带到国际空间站。

 

2011年,由于航天飞机维护使用过于高昂,并且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和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先后发生灾难,美国航天飞机宣布退役。


在此后的9年中,美国一直是依赖俄罗斯将宇航员送往空间站。

 

本次发射,是自2011年后美国首次凭借自己的力量,从美国本土直接将宇航员送入国际空间站。


这也是有史以来人类第一次乘坐商用火箭冲入地球轨道,是商业载人航天的首秀


  IMG_8915.PNG


一般情况下,火箭助推器都是一次性的,使用后会被抛入海洋。而早在2017年,SpaceX就开始在CRS-13上的CRS任务中重复使用Falcon 9助推器。

 

SpaceX的优势就在于他们的火箭可重复使用,比俄罗斯的报价低40%




05 北斗收官



IMG_8916.JPG

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成功发射

图源:贵阳日报

 

一提到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我们最先想到的可能是美国的GPS。

 

目前能够被称为「全球系统」的,除了美国的GPS,其实还有中国的北斗、俄罗斯的GLONASS、欧盟的伽利略系统。

 

美国的GPS和欧洲的伽利略都是地球中远轨道卫星,而北斗是由GEO、IGSO和MEO混合的星座。


它既能实现全球覆盖,同时由于部分卫星定点在中国国土上空,因此能够为本土提供更高精度、更好性能的服务。

 

2020年6月23日,北斗系统第五十五颗导航卫星,暨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成功发射,至此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全面完成


IMG_8917.PNG


北斗三号“收官之星”发射成功,意味着我国北斗三号系统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导航、授时服务。




06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IMG_8918.JPG
嫦娥五号发射

图源:国家航天局

 

12月27日凌晨1时59分,离家23天的嫦娥五号,带着月球1731克月球“土特产”,悄悄落在内蒙古四子王旗着陆场上,宣告我国首次月球采样返回任务圆满完成。

 

作为中国探月工程的收官之战,嫦娥五号实现了中国航天史上五个第一次:

 

  • 第一次在月球采样;

  • 第一次从地外天体起飞;

  • 上升器与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第一次在月球轨道上成功交会对接;

  • 第一次带月壤高速再入返回地球

  • 第一次对我国独立采集的月壤样品的存储、分析和研究。

 

而这么一个宏大又意义深远的探月工程,所用的花费却少得超乎想象——只有十几公里地铁钱


IMG_8919.PNG


李洪波告诉造就:“探月工程曾经公布过,嫦娥1号只花了14亿,相当于北京修2公里地铁的经费。整个嫦娥探月工程下来,大概也就是修十来公里地铁的花费。”

 

她说,在当年美苏冷战的背景下,美国为抢在苏联之前实现载人登月,前前后后投资高达250亿美元,当时约合2万多吨黄金

 

而我们的探月工程之所以能花小钱干大事,是因为我们的目的不是搞竞赛,而是要服务于科研,服务于探索未知。


所以要踏踏实实、量力而行地做有意义的事情,有条不紊地开展航天探索。

 



07 空间太阳观测



IMG_8920.JPG

太阳轨道探测器首次接近太阳

图源:欧洲空间局

 

2020年2月,欧洲航天局和NASA的联合开发的太阳轨道探测器发射,人类向太阳进发。

 

太阳轨道探测器旨在对日球层(太阳和太阳风影响的区域)和新生的太阳风进行详细的测量,并对太阳的极地区域进行近距离观测,整个任务计划持续7年

 

7月16日,太阳轨道探测器拍摄了一张迄今离太阳最近(距太阳4800万英里)的照片。

 

就在几天前(美国当地时间12月27日),它飞越了金星。


因为它必须始终将隔热罩对着太阳一侧,所以无法拍摄任何图像,但它自带的等离子体波仪器、高能粒子探测器上的许多传感器仍旧收集到了许多珍贵的数据。

 

飞越金星,我们离太阳更近了。





我们为什么要拼命飞出地球?
 
也许答案正如李洪波所说的那样:

 

“从1957年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飞出大气层开始,这60多年的航天活动的主要区域还是在地球周边4万公里以内。如果宇宙是大海的话,我们还是在近海的沙滩周围扑腾。

 

“如果人类真的想在宇宙中走出摇篮,发现新大陆的话,月球就是宇宙这片茫茫大海中离地球最近的近海的一个小岛,火星是人类最可能登陆的比较近的第一片大陆。”

 

2021年,我们仍然在路上:

 

  • 我国要建造近地轨道的空间站,为未来的载人登月打下基础;


  • 天问一号、希望号、毅力号探测器将开始完成各自的火星任务;


  • 中国天眼FAST将向世界开放,为各国科学家的天文观测贡献一份力量;


  • SpaceX计划推出Starship商业太空飞行计划,进行飞船Starship的首次轨道试飞;


  • 太阳轨道探测器将在21个月的巡航飞行后进入任务运行轨道,对太阳开展近距离探测


……

 

2020,注定是不同寻常的一年,我们见证了历史,也经历了成长;2021年,我们将前往更远的星空,破解更多的未解之谜。


但无论如何,不变的始终是我们奋楫星河的脚步,和探索未知的渴望。

 

在星辰大海的征途上,我们永不止步。


本文经航天科技集团钱学森运载技术实验室高级研究员李洪波审校,特此致谢。

 


作者 | 田晓娜
版面 | 顾天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7-27 03:20 PM , Processed in 0.07322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