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111个编剧、导演、制片人和作家,联合起来抵制郭敬明,上了热搜。但喊喊口号,威力相当有限。真要把郭敬明怼哭的,还得看马东。
1
1968年的圣诞节,马东生于哈尔滨,他父亲是中国相声第七代传人马季,师从侯宝林。
马东,天然出生于一个“靠嘴吃饭”的世家。
马季命途艰难,儿子出生时,他不断卷入各种风波。在他的作品《寸步难行》中,有句台词被小学生拿去误用了,后来被扒出来,打成了“屁股歪了”,吃了很多苦头。
因此,马季打小就对儿子多次强调,“你不要跟在老子后面吃相声这碗饭,没出息。”
环境逼仄,吃过苦头后,马季创作了《友谊颂》,经过一遍遍修改,节目终于和全国人民见了面,反响很大,收到了大量感谢信。马季看完,把信都销毁了,他说,“在夹缝中生存,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小马东自然不懂。
他从小生活在这种环境里,听的看的都是相声,非常喜爱。四岁半那年,他在马季面前,背出了整整20分钟的快板书《奇袭白虎团》。马季吓了一跳,说你跟谁学的?马东说,跟收音机。
再后来,马季写了个段子《地名学》,在夫人面前念完,马东钻出来,说段子“思想性不强”。马季感到很诧异。
马东自小就显露出了很强的天赋。马季和搭档赵炎对词,排练时赵炎一忘词,马东就帮他接上,说“我都记住了”。上学年纪,马东不睡觉,在房间里看《四大本》,看完之后,竟都掌握了。
马季只好找到老师,一再声明,“可别引导他(学相声),让他好好学习”。
经历过“说错话后果很严重”的阶段,马季不希望儿子重蹈覆辙。多年后马季在自传里说,“我很庆幸割断了儿子与相声的缘分”。
< 表演《友谊颂》的马季(左) >
1986年,马季翻遍家里存款,凑满了3万,把未满18岁的马东,送去悉尼学计算机。
IT行业,闷头做事,不用担心被误解。
马东英语不好,到了澳洲后,自己从“马季之子”突然变成了边缘人,马东说自己:“他妈的,既是瞎子,又是聋子,又是哑巴。”
留学生中,最有钱的来自日本,然后是香港、台湾、马来西亚华人和印尼华人,最后才是大陆学生。困窘的马东早上做清洁工,晚上去餐馆端盘子,周末去盖房子刷油漆,甚至跑去给袋鼠揉睾丸皮子,能打的工都打了。
边缘的生活,让马东后来对农村人、进城农民非常悲悯。
90年代初,马东敲了几年代码,生活日渐枯燥,每个月一号就知道三十号的生活,哪天休息,哪天开party,非常无聊。
一天,马东去租了个录像,看见胡瓜主持的《金曲龙虎榜》,觉得主持人的生活有意思。
春节,马季去澳洲参加春节华人演出,马东请假跟着他晃。挤在台下看父亲演出的时候,马东觉得父亲的生活太丰富了,整天就是玩。他觉得必须换一种生活,澳洲不能再待了。
1996年,马东回国,去了北京电影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