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22|回复: 0

糊弄学走红 拯救"社恐"神器? 每天16万人分享心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2-12 09:0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20-12-11 15:24 世界日报 / 中国新闻组/北京11日电



豆瓣有个糊弄学小组,专攻「糊弄学」奥义。 (取材自凤凰网)

前段时间,「凡尔赛文学」、「打工人」梗席卷网络,最近「什么是糊弄学? 」、「这是个好问题。 」这个「糊弄学」经典对话术,接棒走红。

「糊弄学」是什么? 它指的是,以看起来不敷衍的方式,去应对生活中难以推脱之事。 澎湃新闻报导,在某社交平台「糊弄学」小组中,有16余万成员每天分享着他们的「糊弄」心得,甚至还有人研究出一套「感叹词+评价事情+感受」万能回答公式。

报导说,面对不得不去做却不愿意做的事情,「糊弄学」小组提供了一系列经验和技巧,让同样有糊弄需求的人用最短的时间应付过去。 仔细想想这样的行为其实很有趣,思维上的反叛与言语上的奏效,形成一种鲜明反差,让人忍不住把「糊弄学」当做拯救「社恐」(社交恐惧症,又名社会焦虑症)的社交神器。



鲁豫的名人访谈被网民称做是糊弄学的万用教材,面对不知道怎么回答的话题,一句「真的吗? 我不信」是许多糊弄er的常用话术。 (取材自凤凰网)


「糊弄学」为何就火了? 与「打工人」相似,网络热梗的流行背后,都隐藏着生活观念和个体情绪的微妙变化。 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人们倾向于呈现出更加完美的自我形象。 在越来越多被动的社交和机械化的对话中,糊弄本身,也是一部分人对社交中的焦虑情绪的一种抵抗,圆滑背后是无奈,游刃有余隐藏着态度上的疏离。 「弄弄子」们逐渐意识到部分社交中的「无意义」,这样的焦虑蔓延后,「糊弄学」变成了消解情绪的出口。

从更深层次看,「糊弄学」的走红,与当今碎片化的信息流也有关。 「糊弄学」的本质问题也可以理解为,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应该怎样分配?

看待「糊弄学」,与看待「打工人」等网络路现象一样,是年轻人跨越年龄、职业的身份认同,它体现着互联网发展中社交群像中的一个小小剖面。 其实糊弄群体的出现也折射着当代年轻人对于社会结构的思考。 面对急剧变迁的社会,多元分化的人群在社会焦虑和消费主义的夹击下去寻找自我确证的空间,「糊弄学」随之滋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9-22 02:27 AM , Processed in 0.05534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