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场:电影《猎杀T-34》,为何不值得一看?
新浪军事 2020年12月09日 09:07
2019年1月1日,俄罗斯上映了一部名为《T-34》的战争电影,在接近两年时间后这部电影终于被国内厂商引进,译名成《猎杀T-34》要上线国内影院了。作为一个经常观看俄罗斯战争电影的军迷,这部电影在俄罗斯上映不久之后,笔者便也去观看了这部电影。但总的来说,这部电影并不能给人带来那种俄式战争电影特有的震撼,既刺激不了观众的视觉体验,更不能带给人关于战争和人性的反思。相比于《炼狱》、《第九连》、《布列斯特要塞》等经典俄语战争电影,这部电影差的实在有点远。
国内对于《猎杀T-34》这部电影的宣发,一般都会提一句这片子是由“真实事件改编”。但实际上,这部电影并没有任何哪怕挨边的历史事件,其剧本完全是在致敬一部苏联在1965年拍摄的电影《云雀》,而那部电影号称是有历史原型的(实际并没有)。至于这部《猎杀T-34》则比《云雀》更加浮夸,也因为这过于浮夸的剧本而在海外广受批评。荷兰著名影评网站filmvanda甚至直斥这部电影是美国爽片《越战先锋》的俄语版本,和“以T-34坦克为摩西的助手的《出埃及记》”。或者用我们现在的语言习惯来说,就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抗德神剧”。
本片的故事线非常简单,讲的是1941年莫斯科保卫战期间,一个临时被提拔成T-34坦克车长的苏军炊事车驾驶员,神奇的歼灭了一整个德军坦克连,然后在和敌军最后一辆坦克同归于尽之后莫名其妙的被俘。在集中营里被折磨了4年后,之前与他同归于尽的德军坦克的车长莫名其妙的就被党卫军一把手希姆莱提拔成了某不存在的“党卫军装甲师教导营”的教官,负责给党卫军培养“超级雅利安坦克手”。然后这个损色想出的培养“雅利安超级坦克手”的方法就是把这个T-34车长从集中营里捞出来,让他指挥一辆被德军缴获的T-34-85坦克给“雅利安新兵”当靶子打。
额……最神奇的是,德军在发给这些苏军战俘这辆T-34-85坦克的时候,居然没有仔细检查里面的情况,还给这四名苏军战俘留了一箱6枚炮弹。结果这4名战俘不仅用这辆T-34-85坦克在德军训练场大闹天宫并成功逃脱,还顺手牵羊,顺走了和这位苏军车长眉来眼去的一个女翻译。在苏联一行人逃出生天来到一个德国小镇之后,发现德军早已疏散了这座小镇,并派了一个没有任何支援的坦克排钱来阻截。在一夜的激战中,苏维埃超人用“无间道”和“反坦克体操”(就差手撕坦克了)全歼了除德军教官外的所有德军坦克。最后,德军教官在已经瞄准了苏军坦克的前提下,没有选择开炮,而是爬出坦克来摔手套约苏军一起去桥上“决斗”……影片的结尾,战无不胜的苏维埃超人奇迹般的顺着德军不知道为啥但是一定要打开的驾驶员观察窗一炮秒了德军豹式坦克中除了教官以外的所有人。
整部电影看下来,给笔者最大的感触就是……我国抗日神剧拍的不好,大概只是因为我们抗日战争时期没有T-34这种“末日神兵”,所以只能用什么手撕鬼子啊,什么包子雷啊,什么竹筒迫击炮一类的脑洞玩意来打日本鬼子。除了使用的武器不同以外,两者的内核是惊人的相似的,都无视了中苏两国人民在抵抗法西斯侵略时的艰难处境和巨大牺牲。把这段可歌可泣的壮烈历史,硬生生的拍成了以爽为目的的烂片,用近乎哗众取宠的方式博人眼球。
因此,与其说这部《猎杀T-34》是一部战争片,笔者更愿意将其分类为一部以苏德战争为背景的动作片兼爱情片。这样一种电影,哪怕剧情再烂,只要“打戏”好看,观众也还是会买单的。在这个方面,本片的制片方也可谓是“诚意满满”。他们为了拍片还特意弄了一辆T-34-85坦克。不过,这种“诚意”也基本是在做表面功夫,毕竟T-34-85这种生产了几万辆的东西,去哪个古战场找个臭水沟没准都能挖出来几辆。随便去个博物馆,就能把这种坦克拉出来拍摄。特意为了拍电影去弄辆报废坦克,还给修到能动了,恐怕是导演在用本就不多的投资满足自己的收集欲。
言归正传,从制片方的宣传来看,这部电影最大的卖点应该是动作场面的细节把握——毕竟他们都拿真坦克出来拍摄了。可实际上,这部剧的战斗细节也是经不起推敲的。本剧中大量使用了坦克瞄准镜的镜头,但其对苏德两国坦克瞄具和火控设备的复原却显得颇为滑稽。其中最有趣的一点是,剧中出现的所有坦克的瞄具,在任何情况下,分划板都是定死在800米的。虽说也有不少坦克手图方便,并不爱调整分划板,但你在“贴脸”距离用800米分划瞄准,然后还准确命中了目标,这就是地心引力的不对了。在隔壁动漫都能做出动态瞄具划分的年代,您老还在这用“相框”拍电影,真心是一点诚意都没得。
这里更有趣的一个问题是,瞄准镜和炮管并不是同轴的,因此现实中不可能做到瞄准镜瞄准哪里,炮弹就打到哪里的情况。而本片中曾出现了大量类似的镜头,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导演玩《战争雷霆》玩多了,还从没玩过全真模式吧。
另一个在二战坦克火控设备上的问题是德军的坦克夜视仪。二战德军坦克只有豹G一型坦克在早期安装过FG1250一种夜视设备。可该影片却“移花接木”,将豹G早期型的FG1250夜视仪硬塞给了豹A坦克。这两种坦克在设计上的最大区别就是豹A有一个为驾驶员开的小观察窗,而豹G没有。导演既想让德国人用夜视仪,又想让主角的“最后一炮”顺着德国坦克的观察窗打进去的矛盾心理,让他们罔顾历史创造了一种压根没有的坦克出来。
在夜视仪的使用方面,车长夜视仪仅能给车长使用,炮手要根据夜视仪上的机械计算器对射击距离等参数进行长时间的精确调校。因此,片中夜战时车长说开火就开火还能百发百中的情况是根本不存在的。片中的德军坦克从各种意义上说,都像是从现代穿越回去的具备现代“猎-歼”功能的主战坦克。
在其他模型考据方面,本片做的也是一塌糊涂。比如历史上德军的弹药上的铭文明明是铭刻在炮弹上的,到了剧中却成了用墨水画上去的。道具组明明能给德军教官的III号坦克进行精细建模,可等到这个有“主角光环”的III号和其他的III号坦克摆到一起,其他III号坦克却成了二手市场上两块钱一个的儿童玩具。
至于本片的历史考据就更加奇怪了,二战德国军容是有严格规定的。原则上不鼓励士兵留胡子,就算一定要留,也不能超过面部面积的十五分之一。尤其不能妨碍任何军事装备,尤其是防毒面具的使用(大胡子影响防毒面具这回事,希特勒是有亲身经历的)。就算是纪律散漫的潜艇兵,在回港后的第一件事也是要整理好军容。可在本片中,为了让德方主角显得“像个硬汉”,硬是给他留了一部络腮大胡子。这种堪比某堡垒,打仗能输,发型不能乱的设定,也是让人十分无奈。
在二战中,各国的坦克手为了略微提升坦克的防护性,往往会在装甲外额外挂一些履带板。这些履带板能够提供一定程度的额外防护,但效果也仅限于此。片中最后苏德两方主角开坦克“决斗”时,苏联坦克外挂的履带板却意外成为了“胜负手”,因为德军的炮弹打到履带板上居然跳弹了。看到这里,笔者也不由感叹,《战争雷霆》这款游戏实在是害导演不浅。毕竟现实中,就算挂了履带板,也多是像上图这样的结果。当然,片子里的魔法跳弹还不止这一处。
剧中还有一个桥段是苏军坦克朝地板开炮,炮弹被石质的地板弹开后,居然成功射进了德军坦克的底板。以相同的角度入射,地板砖能跳弹而钢铁不能,这样的桥段或许也只能出现在这种“抗德神剧”中了吧。
总而言之,这部以俄罗斯战争为背景的动作爱情片,从剧情到细节考据都实在让人无法恭维。就算不去苛求细节,仅战斗特效也令人失望。因为本片滥用了过多子弹时间和来回横跳的倒放镜头,总能让你头晕目眩、无所适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