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78|回复: 2

[军事] 米格-29“支点”战斗机传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1-10 09: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20-11-8 02:33 PM 编辑

米格-29“支点”战斗机传奇(一)——巴黎惊魂

 Armstrong 空军之翼 2020-11-08

  自从1982年开始量产,1987年开始出口以来,米格设计局的米格-29轻型战斗机虽没有复制苏-27“侧卫”重型战斗机的火爆外销局面,却也始终处于低速生产状态,截至2016年,这种双发双垂尾战斗机的总产量略高于1600架,装备了24个国家的空军。RAC米格公司如今推出了全新设计的米格-29M/M2和米格-35,结果经典米格-29的接力棒,延续“支点”战斗机的传奇历史。

“支点”诞生

  到上世纪60年代末,全球各大战斗机制造商都开始构思下一代战斗机。在美国,麦克唐纳·道格拉斯公司在1969年赢得了实验性战斗机(FX)项目,并最终研制出非常成功的F-15“鹰”式战斗机。


IMG_3738.JPG

F-15全尺寸模型

  F-15的上马促使苏联也开始了类似重型战斗机的研制。该项目名为未来前线战斗机(PFI),虽然一开始具体规格的制定相当模糊,但整个项目非常雄心勃勃。新战斗机不仅要具备高敏捷性和高性能,航程还要够大,并能挂载苏联最新和最先进空空和空地弹药。此外该机还必须能在跑道较短的简易机场进行起降。米格、苏霍伊和雅科夫列夫设计局三家实力最强的战斗机设计局应邀参加了PFI的竞争,并分别提交了各自的概念设计。


IMG_3739.JPG

早期米格-29重型方案

  最终米格和苏霍伊两家设计局闯入了决赛,他们提交的方案都基于中央空气流体动力学研究院(TsAGI)最新提出的升力体气动布局。米格设计局掌门人阿尔乔姆·米高扬在意识到自己的方案在竞争中处于下风后,在1970年动用高层关系,成功游说苏联国防部把项目一分为二,分成重型PFI和轻型PFI,在装备上形成高低搭配。其中苏霍伊设计局负责研制重型PFI,米格设计局则研制轻型PFI。


IMG_3740.JPG

米格-29 9-11轻型方案


IMG_3741.JPG

苏-27升力体方案

  有趣的是,美国空军同期也确定了F-15“鹰”和F-16“战隼”两种战斗机的轻重搭配路线。


“支点”的秘密

  苏霍伊的方案最终被发展成一代名机苏-27“侧卫”,米格的轻型战斗机方案则成为米格-29,该机将取代苏联前线空军的米格-21、米格-23、苏-7和苏-17。

  由于两种战斗机都源自TsAGI的升力体气动布局,所以在气动设计上非常接近,只不过米格-29的体形要小许多。


IMG_3742.JPG

米格-29与苏-27的尺寸对比

  米格-29具有一副中置后掠翼,带有翼身融合前缘边条,后机身两侧是大后掠平尾和双外倾垂尾,都安装在发动舱两侧的悬臂上。

  该机配备两台克里莫夫RD-33新一代涡扇发动机,军用推力4326千克,最大加力推力8290千克,全加力状态下足以使正常起飞重量的米格-29推重比过1。两台发动机间距很宽,之间的翼身融合体能产生可观升力,从而降低机翼载荷并提高机动性。


IMG_3743.JPG

米格-29的升力体设计

  两个大型矩形斜切使超音速进气口位于边条下方,配有可调斜坡,用于在超音速产生激波下对进气进行减速增压。为了使飞机能够从非常简陋的跑道起降,该进气口可被完全关闭,改从边条上方的辅助百叶窗进气口进气,完全无需担心发动机吸入异物。米格-29还配备了坚固的起落架,能适应无铺装跑道的恶劣环境,前轮也安装有挡泥板。


IMG_3744.JPG

进气口关闭后完全从边条进气的米格-29UB

  与苏-27不同,米格-29没有采用电传飞控,但依然非常敏捷,试飞证明该机具有令人印象深刻的瞬间和持续转弯性能,大迎角飞行性能突出,不容易进入尾旋。米格-29机身大部分采用铝合金制造,可承受9g过载,飞控具有限制器,可防止飞行员超过载和迎角的操纵,限制器可被手动超越。

  米格-29的传统仪表座舱比同时代苏制战斗机简洁许多,带平视显示器和头盔瞄准具,但没有手不离杆(HOTAS)操纵杆。苏联航空电子技术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取得重大进展,使米格-29得以装备当时看来相当复杂的SUO-29多通道武器控制系统,并且还成为第一种装备数字处理器的米格战斗机。SUO-29系统的核心是法佐特龙-无线电工程研究院(Phazotron-NIIR)研制的RLPK-29雷达火控系统,由N019“蓝宝石”下视/下射导致卡塞格伦天线脉冲多普勒雷达和Ts100.02-02数字计算机组成,对战斗大小的目标的迎头探测探测距离是70公里,尾追探测距离35公里,对轰炸机大小目标的探测距离达105公里。该雷达能够同时跟踪10个目标,并对其进行威胁排序后锁定威胁最大的目标。

  SUO-29的第二个主要部分是OEPrNK-29光电系统,具有高达18公里的高空尾追跟踪距离。该系统集成了OEPS-29红外搜索和跟踪传感器(IRST)和激光测距仪,两者都可随动于雷达和导弹的红外导引头。第三个主要部分是突破性的Schmel-3UM头盔瞄准具,能控制雷达、IRST和导弹引导头,发射R-73空空导弹对目标实施全向攻击。


IMG_3745.JPG

米格-29的雷达系统

  该机的武器包括一门安装在左侧边条内的30毫米GSh-30-1机炮,射速1400-1800发/分,备弹150发。该机每侧机翼下方有三个武器挂架,内侧挂架可挂载副油箱、R-27中距空空导弹,非制导炸弹或火箭,外侧两个外挂架可装载R-73或R-60空空导弹。米格-29发动机之间的中线挂架可挂载一个1500升副油箱。

  R-27空空导弹的主要型号有半主动式雷达制导的R-27R1(AA-10“白杨”),具有超视距空战能力,迎头攻击最大射程50公里,高空尾追最大射程降至20公里。低空发射时,R-27R1的迎头和尾追射程分别减小到15公里和5公里。此外还有红外制导的R-27T1,但只能用于米格-29S和之后的改进型号。

  R-73(AA-11“射手”)是一种强大的视距内空空导弹,拥有45度大离轴角攻击能力。该弹装备有非常灵敏的真正的全向红外引导头,还具有可更好抵抗干扰的数字信号处理功能。R-73低空最大射程为尾追2.2公里迎头12公里,高空分别是12公里和30公里。

  米格-29还可以挂载针对狗斗优化的R-60M/MK(AA-8“蚜虫”)轻型空空导弹导弹,但该弹红外导引头的全向瞄准范围有限,尾追发射时最大射程8公里,在低空降至2公里。

  对地攻击时,米格-29 9-12可挂载2吨非制导武器,包括最重500千克的各种自由落体和减速炸弹,以及57、80和240毫米火箭弹 。苏联和某些华约空军(如保加利亚)装备的米格-29A还具有挂载一枚RN-40自由落体核弹的能力。

  米格-29 9-12基本型没有内置或吊舱式雷达干扰机,机载唯一电子战(EW)设备是SPO-15LM雷达告警接收机(RWR)。这是一种模拟式设备,能够提供360度方位角和30度俯仰角的覆盖范围,在被机载、地面或舰载火控雷达锁定时发出警告。


间谍卫星

  米格-29的研制始于1974年,总师米哈伊尔·瓦尔登堡,内部代号“产品9”。到1975年底,由于研制进展非常顺利,苏联空军在该机原型机还在制造时就下达了预生产型米格-29A的订单,代号“产品9-11”。

  米格的莫斯科实验工厂一口气制造的四架原型机,用于大规模展开的试飞计划。1977年夏,米格-29首架原型机901号被运往茹科夫斯基航空城进行地面测试,该机在10月6日首飞,由米格设计局首席试飞员亚历山大·费多托夫驾驶,在首飞中表现了出色的操控性。接下来的一个月,一颗美国间谍卫星在茹科夫斯基发现了试飞中的米格-29原型机,这是西方首次发现该机的存在,北约为期分配了“支点”的代号。


IMG_3746.JPG

米格-29首架原型机901号

  接下来的一个月,一颗美国间谍卫星在茹科夫斯基发现了试飞中的米格-29原型机,这是西方首次发现该机的存在,北约为其分配了“支点”的代号。


IMG_3747.JPG

米格-29的卫星照片

  902、903和904号原型机很快加入试飞,大幅加快了进度。这些原型机与901的不同之处在于具有较短的前起落架,其他方面也有细微改进。1978年6月15日903号原型机在试飞中因发动机起火而坠毁,试飞员瓦莱利·门尼斯基安全弹射。米格设计局随后提供908号原型机作为替代,但该机在1980年10月31日再次因类似故障坠毁,飞行员亚历山大·费多托夫再次安全弹射。


IMG_3748.JPG

米格-29 904号原型机,垂尾下方增加了腹鳍

  原型机之后苏联又制造了9架预生产型飞机(917-925),这批飞机已经和“产品9-12”生产型基本相同,于1982年12月首飞。与“产品9-11”相比,预生产型具有更长的机鼻、更高的尾翼和简化的座舱盖。


IMG_3749.JPG

米格-29 917号预生产型

  米格-29原型机和预生产型的大规模试飞一直持续到1983年10月,先是由米格设计局进行工厂试飞,然后由苏联空军进行了联合国家试飞,共完成了2330架次飞行。


开始服役

  莫斯科东南部卢霍维西的劳动旗帜工厂在1982年开始生产米格-29,首架生产型于第二年年初下线。首批70架米格-29具有腹鳍,该设计很快在后续生产批次中被取消。这种所谓的第二生产标准米格-29还在垂尾背鳍延伸段之前安装了BVP-30-26M 32发干扰弹发射器,并增大了控制面的偏转角度以增强大迎角下和平尾差动时的控制能力,并增加了方向舵的弦长,同时在机头空速管根部两侧安装了小边条,作为涡流发生器来提高该机的大迎角偏航稳定性。


IMG_3750.JPG

苏联空军的米格-29A 9-12A

  米格设计局为基本型“支点”设计了两种型号,分别是用于装备苏联空军及其华约盟友的米格-29A(“9-12A”),以及要用于出口的“猴版”——在航电和武器上被高度简化的米格-29B(“产品9-12B”)。

  1983年,首架米格-29A被交付利佩茨克空军基地的第4作战训练和机组人员换装中心,用于培训练首批前线中队的种子飞行员。首批米格-29A进入苏联空军服役后很快就受到飞行员的欢迎。虽热该机的载油量相对较低,但维护简单极富飞行乐趣,非常适应其前线制空任务。80年代初和中期服役的米格-29都获得了“支点-A”的北约代号。


IMG_3751.JPG

伊朗米格-29B 9-12B

  尽管“支点”是一架相对容易飞行的飞机,但仍需要配套的双座教练机用于换装训练,对于出口客户来说尤为如此。米格-29UB(“产品9-51”)原型机在1981年4月21日首飞,为了不降低性能,该机的串列座舱后座并不像苏-27UB那样高高升起,而是与前座齐平。为了解决后座教官在起降时的前向视野问题,米格-29UB的起落架放下时后座座舱盖内的潜望镜会自动展开。


IMG_3752.JPG

米格-29UB的潜望镜

  由于米格-29UB不具备战斗能力,因此机鼻雷达被配重取代。不过该机保留了30毫米机炮,并可发射红外制导导弹。受到“UB”(俄语“战斗教练机”缩写)后缀的误导,北约把米格-29UB的代号定位“支点-B”,其实该机应该获得类似米格-15UTI“侏儒”(Midget)和米格-21UB“蒙古人”(Mongol)一样的M前缀代号。米格-29UB的生产在高尔基市的第21州立航空工厂机型,也就是现在的下诺夫哥罗德猎鹰飞机制造厂。

  美国情报机构在早期试飞阶段就发现了米格-29,但该机在服役后多年人被笼罩着神秘面纱中。直到1986年7月1日,第234近卫歼击机航空团的6架米格-29A从库宾卡空军基地起飞,对芬兰库奥皮奥-里萨拉空军基地进行友好访问,西方世界才得以仔细观看这种战斗机的真容。虽然在冷战期间苏联空军与芬兰之间这种友好交流活动并不罕见,但这次是首次出现苏联新型战斗机。


IMG_3753.JPG

1986年米格-29对芬兰的访问

  米格-29A在芬兰进行了单机和四机编队飞行表演,展示了该机的机动性能,芬兰空军人员还被允许近距离观察该机。


轰动范保罗

  1988年6月,苏联将派出两架米格-29参加当年8月英国范保罗国际航展的消息引发轰动。著名英国航空媒体《飞行国际》(Flight International)在1988年6月11日的报道中这样说:“如果这两架苏联前线战斗机出现在展会上,这将是航展组织者——英国航空航天公司协会(SBAC)的重大突破。米格-29参加范保罗这样一个重要的国际航展,可能是苏联为了赢得更多订单的一次重要尝试……”当时苏联肯定有计划大规模出口米格-29的计划,该机已被卖给了印度、伊拉克、朝鲜、叙利亚和南斯拉夫,范保罗首秀可能与此有关。


IMG_3754.JPG

1988年范保罗航展上的米格-29双机

  8月30日历史性的一幕出现了,两架米格-29从莫斯科起飞,经停东德维特施托克加油后,在两架英国空军的“狂风”F3战斗机的护送下于中午抵达范保罗。英国战斗机在机场上空转弯脱离,两架米格飞机立即在乌云下方做了一个短暂但极富煽动性的编队机动,最后在第25号跑道上以密集编队的形式降落,与提前抵达的安-124“鲁斯兰”战略运输机汇合。米格-29编队机轮触地,砰砰两声放出减速伞,近乎完美的双机同步动作已经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但这只是一个开始。


IMG_3755.JPG

米格-29的抵达引发关注

  苏联人带来了一架单座米格-29A和一架双座米格-29UB,分别由试飞员阿纳托利·科沃秋尔和罗曼·塔斯盖亚夫驾驶,他们在一群兴奋的西方记者面前爬下了飞机,两位试飞员在接下来的航展中将会驾驶米格-29单座型进行震惊世界的飞行表演。

  由于SBAC把单机飞行表演的时间限制在四分钟,所以苏联人煞费苦心地编排出能充分展示米格-29优秀机动性能的表演动作,使该机成为1988年范保罗航展最耀眼的亮点。

  米格-29A在很短距离的滑跑后就升空进入筋斗,充分展示了该机的推重比,然后是一个尾冲,这个过失速机动让现场许多观众目瞪口呆。正如科沃秋尔和其他苏联飞行员一再强调的那样,尾冲不仅仅是一个表演技巧,也具备快速改变机头指向的战术价值。带着RD-33发动机喷出的浓重黑烟,米格-29A开始了大迎角通场,然后加力进入一个莱维斯曼机动。接下来米格-29A做了一个刀锋通场(大坡度通场),展示了机身、发动机舱和垂尾在此状态下提供的大量升力。米格-29A随后从一个半古巴八字机动进入加力9G转弯,然后以一个小半径转弯干净利落地进入着陆航线。


IMG_3756.GIF

米格-29在这次航展上的尾冲机动,让西方观众目瞪口呆

  9月12日在英国逗留两周后,两架米格-29在两架“海鹞”FRS1护送下离开范保罗,四机进行了编队低空通场以示告别。


让K-36D弹射座椅享誉全球的千钧一发弹射

  1989年6月8日对苏联功勋试飞员安纳托利·科沃丘尔(Anatoliy Kvochur)来说是一个永生难忘的日子,当时是苏联空军新锐前线战斗机——米格-29继1988年6月英国范保罗航展之后,第二次参加世界级航空盛会——第38届巴黎航展的日子(值得一提的是,这届航展也是我国歼-8II战斗机的首次国际亮相)。


IMG_3757.JPG

2007年莫斯科航展上的科沃丘尔

  和去年的范保罗航展一样,苏方参展团队也为这次的巴黎航展编排了紧凑精彩的表演动作,并由苏联最好战斗机试飞员之一的安纳托利·科沃丘尔操刀驾驶。在他的驾驶下“蓝色303”号米格-29有如神助,充分展示出该机大推重比和小转弯半径的优异机动性能。

  6月8日当天,科沃丘尔按计划驾机升空表演,一切似乎都很顺利。但当他下降到160米低空,以一个大迎角低速通场准备结束这次特技飞行表演时,意外发生了。

  当地时间13点44分57秒,米格-29的右发尾喷管突然喷出大团火焰,发动机随即喘振。科沃丘尔立即开启左发加力增推爬升,但此时飞机的速度只有180公里/小时,方向舵和副翼的操纵力量并不足以抵消宽间距发动机之间巨大的推力不对称,米格-29不可避免地偏离大迎角姿态向左侧转,载向地面。

IMG_3758.JPG

  在13点45分01秒,米格-29已经处于机鼻垂直朝下的姿态,由于此时飞机的高度和速度极低,根本没有机会改出。即便在这样回天无力的态势下,科沃丘尔还是没有立即弹射,而是继续操纵飞机以确保米格-29不会冲向观众。

  两秒半后,科沃丘尔才在92米高度启动弹射程序,米格-29的座舱盖立即被抛掉,紧接着坐在K-36DM弹射座椅上的科沃丘尔被水平弹射出舱,同时战斗机撞到了跑道旁边的地面上,爆炸成一个巨大的火球。虽然人椅在弹射后立即分离,但由于弹射高度过低,科沃丘尔的降落伞并没有充分展开,直接落到了距离残骸仅30米的地面,生死未卜。

IMG_3759.JPG

  机场救援和消防团队在事故发生55秒后到达现场,科沃丘尔被立即送医。他非常幸运,在事故中遭受的最严重创伤除了身体上的瘀伤外,就是氧气面罩脱落时对右眉造成的切伤了,他能幸免全要归功于红星设计局K-36DM弹射座椅优秀性能。此外巴黎布尔歇机场跑道旁柔软的草坪也功不可没,米格-29整个前机身在坠机中一头扎入草坪,在爆炸中被完整保存了下来。如果科沃丘尔落在水泥跑道上,他的最终命运就很难说了。

  事后事故调查组通过对航展录像的分析以及对机身残骸的检查,发现这架米格在低空通场中右发至少遭受过两次鸟击,因严重损坏而失去推力。

  这次超低空弹射成功也让K-36DM弹射座椅一下子出了名,该弹射座椅此后继续在国际航展众目睽睽之下多次挽救俄罗斯飞行员的生命,表现出远超西方弹射座椅的可靠性和低空救生能力,被誉为世界第一弹射座椅。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1 03: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20-11-11 03:48 PM 编辑

米格-29“支点”战斗机传奇(二)——“支点”的进化

 Armstrong 空军之翼 2020-11-09

“支点”的进化

  单座米格-29的第二个生产变型是9-13“支点-C”,该机的脊背经过扩容,一开始是为了增大内油,但后被主要用于容纳“栀子花-1”有源雷达干扰器,最终该机内油仅略微增加了240升。此外9-13的最大载弹量增加到3.2吨。


E40DE4A0-35D7-4DD1-A4D1-80B71700A1BD.jpeg

9-13机背隆起,最初目的是用来增加内油,但在安装了L-203干扰机后内油只增加了203升

  9-13原型机在1984年5月4日首飞,两年后投入量产。随后“支点”80年代下半叶又进行了一次升级,也就是米格-29S 9-13S。该机于1989年1月首飞,该机通过增加两个1150升的翼下副油箱来部分解决了航程不足的问题,最大转场航程达到2900公里。

  9-13S还升级了新型N019M“黄玉-M”雷达,针对战斗机大小目标的迎头探测距离提高到100公里,具有追10打2的能力,并提高了抗有源雷达干扰的能力。“黄玉-M”雷达与新型R-77(AA-12“毒蛇”)导弹组合在一起,大幅提高了“支点”的超视距空战能力。


8C2C419A-7383-48E9-904C-7D5BD7B964D2.jpeg

挂载R77导弹试飞的9-13S原型机

  米格-29S的飞控系统也经过改进,具有更好的转弯性能。由于米格-29S诞生过晚,在苏联解体后的1992年9月才完成试飞,最终仅为俄罗斯空军制造了16架。

  苏联的解体以及随后俄罗斯困难的经济,导致俄国防部装备需求低迷,停止了对米格-29的所有采购,迫使米格公司完全依赖出口市场。为了让疲态尽显的米格-29提高对国外客户的吸引力,该公司勒紧裤腰带,研制了“支点”的许多改进型号。

  米格-29SE(9-13SE)和米格-29SD(9-13SD)集米格-29之前所有改进于一身,为客户提供了丰俭由人的“支点”套餐,可选配RVV-AE(R-77出口型)中距弹、N019ME“黄玉-M”雷达、翼下副油箱以及西方提供的通讯、导航和敌我识别航电。

  在1994-95年间为马来西亚空军制造的米格-29SD没有9-13的大脊背,由现有9-12机体改装而来,在左边条机炮口上方安装了西方标准的可收放空中加油探头,配备了N019ME雷达和R-77导弹。该机被马来西亚称为米格-29N,一同购买的两架双座型被称为米格-29NUB。


853062F1-8FBC-4A18-8DED-60347704D5A1.jpeg

装机等待交付的马来西亚米格-29N

  出口叙利亚的米格-29SM(9-13SM)是另一种“平背支点”,该机具有多任务作战能力,能发射Kh-29T(AS-14“ 小锚-B”)电视制导导弹和KAB-500Kr电视制导炸弹。


驼背“支点”

  米格-29SMT是第一代“支点”家族的最后成员,其原型机于1998年4月22日首飞。SMT最大的特点是在座舱后面的机背安装了一个“驼背”式保形油箱。在最终生产型上,“驼背”内部的两个油箱可分别容纳1400升和480升燃油,使该机内油比9-12增加了30%。米格-29SMT可由9-12进行升级,也可以不安装保形油箱进行全新生产,这种被称为9-18的派生型被出口到厄立特里亚,苏丹和也门。


D180335D-77A9-4DB8-A3EF-920C1FF9372F.jpeg

改装中的米格-29SMT原型机

  米格-29SMT最初配备N019MP1雷达,该雷达具有用于高分辨率测绘的合成孔径模式。在空对空模式下,雷达保留了双目标交战能力,可以引导RVV-AE和R-27RE/TE中距弹。

  RAC米格公司在2000年为SMT集成了功能更强大的N010M“甲虫-ME”雷达(FGM-129)。该雷达也被用于米格-29K/米格-29M系列,为“支点”提供了真正的多目标交战能力,对战斗机大小目标具有最大150公里的迎头探测距离。

  米格-29SMT最大的进步是引入多种空地精确制导弹药,该机的SPO-150-1“粉彩”雷达定位和告警传感器具有引导Kh-31A高速反辐射导弹的能力。


7E1BDF8F-FF33-47B2-AADD-89FE25D0DEEB.jpeg

米格-29SMT第一架全状态原型机917号

  也门成为米格-29SMT的启动客户,订购了18架没有机背油箱的单座型和两架两座型,这种“平背支点”在2004年开始交付。紧随其后的是苏丹和厄立特里亚,分别购买了12架(包括两架两座机)。随后在2006年3月,阿尔及利亚订购了28架米格-29SMT“驼背支点”和6架米格-29UB,总价值约为13亿美元。第一架飞机于2007年初交付,但阿尔及利亚当局在当年5月单方面终止合同,理由是在“支点”中发现了二手零件,10架已经交付的SMT和5架UB在2008年底被退回俄罗斯。


8F665B72-CD83-4177-962F-882D24CE6DD2.jpeg

也门的米格-29SMT

  这起事件导致米格公司陷入困境,为此俄国防部决定让俄空军吃下这批米格。2009年1月,首批两架米格-29SMT加入了利佩茨克第4战斗训练和机组人员换装中心,接下来一个月,第14近卫歼击机团接受了首批米格-29SMT。2014年4月15日,米格公司又获得俄国防部另外16架单座SMT的后续合同,金额5.3亿美元,所有飞机均于2016年交付。俄空军还购买了4架米格-29UB(R)双座型。米格-29SMT在俄空军的正式编号是米格-29SMT(R),与阿尔及利亚飞机一样,这些飞机都是使用90年代初积压在卢霍维西工厂的9-12机身改装的。


7F74544F-A9C4-4EAE-A9DE-303BB37D266F.jpeg

出口阿尔及利亚惨遭退货的米格-29SMT

  SMT升级套件也至少被卖给了三个出口客户。据报道,秘鲁在2012年购买了8套升级台架,价格为1.067亿美元,叙利亚在2011年购买了四套套件。缅甸成为最后一个选择购买米格-29B和米格-29SE的客户,订购了18架“平背支点”和2架米格-29UB,在2012年和交付完毕。


  印度成为迄今为止最大的“驼背支点”客户,基于SMT升级套件,印度空军为自己的9-12制定了大规模升级项目,纳入“甲虫-2ME”雷达和新型OLS-UEM红外/光电搜索和跟踪系统。

  升级后的飞机被称为米格-29UPG,还增加了泰雷兹TopSight-I头盔瞄准和显示器(HMSD)系统、Elettronica ELT-568 Virgilus雷达干扰机,以及印度自行生产的Tarang MkII雷达告警器和Bharat Dynamics干扰弹发射器,此外还有新型RD-33系列3M发动机。


E288B327-EAD4-4763-A3BE-45969DC40173.jpeg

在俄罗斯进行试飞的米格-29UPG

  这份价值9.52亿美元的印度“支点-A/B”升级合同于2008年3月签署,涵盖62架飞机,其中包括53架单座和9架双座飞机,在升级中将寿命延长到3500飞行架次。合同还要求在RAC米格公司的莫斯科工厂完成首批6架米格-29(4架单座型和2架双座型)升级,其余飞机则由印度空军在纳西克的第11基地维修站实施升级。据报道,第一架米格-29UPG在2011年2月4日首飞,首批三架飞机于2012年12月交付印度,印度自行升级的米格-29UPG于2015年初下线。

  印度“支点”的故事还没到此结束。2019年7月,俄罗斯联邦军事技术合作局副局长弗拉基米尔·德罗日科夫透露,印度曾要求从俄罗斯剩余的库存中采购21架米格-29用于补充损耗。


超级“支点”

  到1982年,为了满足苏联空军西部前线的要求,米格设计局开始研制米格-29的重大改进型米格-29M(9-15)。

  9-15具有一个全新设计的轻质铝锂合金机身,前缘边条更尖锐,可进一步改善在大迎角状态下产生的复杂涡流流场。经过重新设计的机翼具有更长翼展的副翼,进一步翼尖延伸。为了提高大迎角操纵效率,平尾也经过了重大改进,具有更大面积和前缘锯齿。此外雷达罩的形状也做了更改,以进一步提高飞机在大迎角飞行中的稳定性。


3836C91A-D4C6-4B84-866D-C52F90D1107A.jpeg

并肩飞行的米格-29M 151号和米格-29K 311号原型机,注意米格-29K取消了边条辅助进气口

  米格-29M在俯仰轴上采用了静不稳定设计以提高敏捷性,从而进一步改善了其本已强大的低速转弯性能。为此该机采用了模拟电传飞控系统,而不是第一代“支点”的简单液压机械飞控系统。

  为了增加内部燃油量,米格-29M取消了复杂的进气口异物损坏(FOD)保护系统,改用与苏-27类似的可收放防护网以防在起降中异物损坏发动机。由于进气口盖板和辅助进气口的取消,米格-29M可以在边条内增加油箱。此外通过将机炮弹箱容量从150发减少到100发,进一步增加了额外载油量。这样,米格-29M的内油从9-12增加了1200升,达到5800升,使航程大幅增加30%至40%。该机重塑后扁平机背也有助于增加内油,并可以内置120发箔条/红外干扰弹发射器。

  修改后的机翼保留了与9-12相同的翼展,但能够承载更大重量,共有八个挂点。强化的机翼结构使米格-29M可以挂载多达4500千克的武器。由于最大起飞重量超过22000千克,所以9-15的起落架经过了加强。


42A9BF3B-33CE-4040-A046-4E6DDB9E4132.jpeg

米格-29M 156号原型机也完全取消了辅助进气口

  米格-29M安装了推力更大的克里莫夫RD-33K发动机,该发动机最初是米格-29K舰载型研制的,安装在9-15上可以抵消该机增加的重量。RD-33K加力涡扇发动机具有新的低压压气机,提高了气流流量,外加涡轮温度的提高,推力显著增加。新发动机具有数字/液压机械混合式控制系统,可提供更好的油门响应。RD-33K全加力额定推力8766千克,军用推力5500千克。

  米格-29M的座舱也更加现代化,具有两台阴极射线管(CRT)多功能显示器和手不离杆(HOTAS)操纵杆。该机的全新武器控制系统以法佐特龙N010“甲虫”(Zhuk)多功能雷达为中心,具有空对空和空对地操作模式。

  第一架米格-29M原型机(151号)在1986年完工,并于当年4月26日在瓦莱利·梅尼茨基(Valery Menitsky)的操纵下首飞。这架原型机仍安装RD-33发动机,并保留了与9-12相同的模拟式驾驶舱,缺少新的武器控制系统。该机之后进行了升级,并在1991年开始新航电。

  在原型机之后出现的是5架预生产型米格-29M,其中首机152号配备了新型RD-33K发动机和全套任务航电,该机在1987年9月26日首飞。但由于苏联的解体,29架生产型米格-29M的订单泡汤,分配给米格-29M项目的的研制资金也大幅缩水。苏联解体后,米格公司在90年代初自筹资金推进米格-29M的研制,并在1994年的范保罗航展上首次公开展示了156号预生产型。为了凸显9-15的巨大改进,米格公司把该机称为米格-33“超级支点”,并获得了“支点-E”的北约代号。由于未能获得国外客户的订单,米格-29M项目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完全被搁置。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3 02: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20-11-13 03:05 PM 编辑

米格-29“支点”战斗机传奇(三)——最后的“支点”战斗机

 Armstrong 空军之翼 2020-11-13

米格-29K/KUB

  基于米格-29M的“支点”舰载型的起源可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末,但详细设计工作直到1984年才启动,米格设计局开始为苏联海军的新一代1143.5级航空母舰研制米格-29K(9-31)舰载战斗机。

  由于该舰为滑跃起飞/拦阻降落设计(STOBAR),所以米格-29K需要配备推力更大的加力涡扇发动机,并且增加尾钩以便在着舰中捕捉飞行甲板上的拦阻索。专为舰载型“支点”研制的新型RD-33K发动机具有所谓的紧急加力模式,使米格-29K能以高达177000千克的起飞重量滑跃起飞(第一起飞点),滑跑距离仅105米。米格-29K可以以22400千克的最大甲板允许起飞重量从第二起飞点起飞,此时滑跑距离增加到195米。

  为了适应航母操作,米格-29K配备了新机翼,可在三分之一展长处向内自动折叠,该机还加强了起落架架、中央机身和机头部分,并增加了平尾面积和尾钩。

  两架米格-29K原型机中的第一架311号于1988年6月23日首飞,1989年11月1日该机降落到“第比利斯”航母(现在的“库兹涅佐夫”号)开始了上舰测试。


IMG_7333.JPG

米格-29K 311号原型机首次降落在“第比利斯”号航母上

  第二架原型机312号在1990年下线,该机配备了全套航电设备,主要用于航电和武器试飞。

  由于1991年末苏联的解体,俄罗斯国防预算被大幅削减,导致米格-29K项目被搁置,俄罗斯海军集中资源发展更重型的苏-27K,也就是现在的苏-33。


IMG_7334.JPG

1994年,苏-33在舰载机的竞争中最终获胜,而米格-29K却命悬一线岌岌可危

  随着印度在2004年下达了价值7.4亿美元的16架米格-29K/KUB订单,重重危机中的米格公司获得了期待已久的机会,恢复了已被搁置20年的舰载“支点”项目,并导致新型米格-29K的诞生。根据米格公司的说法,该机与第一代米格-29K完全不同。

  新米格-29K/KUB具有经过广泛防腐蚀处理的全新单双座共形机身,此外还有许多新系统。米格公司制造了两架原型机,其中单座型代号9-41,双座型代号9-47,分别于2007年1月20日和6月25日首飞,为印度海军制造的第一架米格-29K生产型在2008年3月18日首飞。印度海军在2009年接收了首批米格-29K/KUB,其全部重大研发工作在2010年基本完成,首批米格-29K/KUB在2011年交付完毕。印度在2010年3月又订购了第二批29架米格-29K/KUB,在2012-2017年交付。


IMG_7335.JPG

产品9.41的风洞模型,采用单双座共形设计

  米格-29K/KUB拥有全新设计的机翼,具有大型后缘襟翼、前缘襟翼和与圆形翼尖。该机还在前缘边条下方安装了克鲁格襟翼,在降落进近中向前翻转打开,用于控制边条涡流,提高着舰进近下滑道中的低速稳定性。上述高度自动化的机翼增升控制机构能显著降低米格-29K的进近速度,这对于该机着舰至关重要。


IMG_7336.JPG

在最终构型中,米格-29K增大了襟翼,并增加了边条涡流控制器

  米格-29K的内油增加到5200千克,相当于6666升。该机扩大的机背内可多容纳500升(390千克)燃油。米格-29K单座型的后座舱被用于容纳一个630升/492千克油箱,双座型内油减少了7%。


IMG_7337.JPG

米格-29M/米格-35单双座型具有完全相同的机身和座舱盖,单座型的后座位置被塞入一个630升油箱

  米格-29K/KUB配备了KSU-9.41四通道数字电传飞行控制系统,具有包线保护、自动油门和其他降低飞行员负担的功能。飞控还具有一种特定模式,能提高空中加油时飞机的稳定性和可控性。

  在印度资金支持下,米格-29K/KUB项目在10年代初取得了稳步进展,最终促使俄罗斯国防部在2012年2月为俄海军航空兵订购了20架米格-29KR单座型和4架米格-29KUBR双座型,这批飞机在2015年交付完毕。


IMG_7338.JPG

单座米格-29K 941号原型机


米格-29K的航电

  米格-29K/KUB的航电包括PrNK-29K综合化瞄准和导航套件,其核心是法佐特龙FGM-129“甲虫”-ME雷达。机械扫描的“甲虫”-ME具有多种空空和空地模式,并具有多目标攻击能力,最大探测距离150公里,对雷达截面积5平方米的战斗机大小目标的探测距离为120公里。该雷达最多可同时跟踪10个空中目标,并引导RVV-AE主动制导空空导弹攻击其中的4个。“甲虫”-ME的空地模式中还包括高分辨率地形绘制。


IMG_7339.JPG

“甲虫”-M机械扫描平板缝隙天线雷达,其出口型是“甲虫”-ME

  新的OLS-UEM光电搜索和跟踪系统的传感器位于风挡前方,视野左右+-90°,向下15°和向上60°。该系统集成了红外、激光和电视传感器,具有空空和空地模式。在前一种模式下,OLS-UEM最远能对45公里外尾追空中目标实施自动跟踪,迎头最大探测距离为15公里。

  印度海军订购的米格-29K/KUB装备了法国泰雷兹公司的“顶视”(TopSight)头盔显示器,能控制光电传感器、雷达、空空和空地导弹的红外和电视引导头瞄向目标。该机还能挂载以色列IAI Elta公司制造的EL/L-8222自卫干扰吊舱,可挂载于右翼外侧挂架,并装备了印度自制的Tarang雷达告警接收机。印度米格-29K/KUB的自卫设备还包括两个俄罗斯制造的向下发射的APP-50A干扰弹发射器,位于发动机舱外侧,每个发射器容纳16发干扰弹。


IMG_7340.JPG

俄罗斯海军的米格-29KUBR,前座飞行员佩戴TopSight-E头盔显示器

  米格-29K单座型全数字玻璃座舱具有一个大型单色IKSh-1M平显,视场26°,此外还有三个并排的6 x 8英寸MFI-10-7液晶,KUB双座型的显示器数量为7个(后座有4个)。MFI-10-7的分辨率为1024 x 768像素,可显示飞行/导航、瞄准和系统状态信息,以及数字地图。

  印度舰载“支点”的通信、导航和识别(CNI)系统是法国、印度和俄罗斯三国设备的大杂烩,该机安装了法国萨基姆Sigma 95N惯导系统(INS),集成有GPS接收器,可进行精确导航和定位。印度制造设备包括无线电高度仪、TACAN短程导航系统,VOR/ILS/MRK导航辅助设备、IFF和UHF/VHF无线电、俄罗斯Polyot公司则提供了R-800L2 VHF/HF无线电以及R-098抗干扰保密战术数据链系统,用于分享目标和导航数据。

  俄罗斯海军的米格-29K/KUB保留了Sigma 95N惯导系统,但使用俄制设备取代了所有印度和以色列设备,如使用SPO-150“粉彩”取代Tarang雷达告警接收机,使用NSTs-T取代“顶视”头显。


米格-35

  在研制米格-29M的同期,米格公司还推出了双座型米格-29MRCA“产品9-15D”,作为单双座共形多用途战斗机参与12年前的印度MMRCA中型多用途战斗机招标。2005年,米格公司将自筹资金制造的米格-29MRCA验证机称为米格-35,面向出口客户。但米格-35在MMRCA招标败于“阵风”战斗机之后一直未能吸引到国外客户,直到2014年,米格-35项目才获得俄罗斯国防部的资金。首批两架全新制造的米格-35预生产型原型机于2016年11月首飞,被用于该机的国家试飞。2017年1月,米格公司在卢霍维齐为米格-35举行了隆重的揭幕仪式,宣布了“支点”战斗机的新生。


IMG_7341.JPG

米格公司发布会上的米格-35S单座型

  根据米格公司的计划,米格-35在完成开发和测试工作后,将在2018年底或2019年初获得俄国防部30多架的首批订单,然后在2020年开始交付。但由于该机试飞的拖延,俄国防部直到2018年8月才订购了6架米格-35,该初始批次主要用于测试和评估。据米格公司在2019年8月发布的最新消息,米格-35要到2021年底才能完成国家试飞。

  俄空天军米格-35S单座型的米格公司内部代号是9-41SR,米格-35UB双座型则是9-47SR,两种战斗机具有与米格-29K/KUB相同的机身结构甚至相同的座舱盖设计,只是取消了折叠机翼和尾钩。单座型后座舱空间被用于容纳一个额外的400升油箱,该机机身寿命为6000小时或40年。

  米格-35使用与米格-29K/KUB相同的克里莫夫RD-33MK加力涡扇发动机,军用推力5400千克,加力推力9000千克,发动机寿命增加到4000飞行小时,大修间隔时间(TBO)提高到1000飞行小时。


IMG_7342.JPG

2015年莫斯科航展上展出的RD-33MK


全新航电

  为俄空天军制造的米格-35S/UB保留了米格-29KR/KUB的法佐特龙“甲虫”-M雷达,这是一种机械扫描缝隙阵列天线雷达,性能有所增强。该机的武器控制系统还包括OLS-UEM光电系统,同样“借自”米格-29KR/KUB,此外还有NSTs-T头盔瞄准系统。

  米格-35具有最新的自卫航电,由L-150“粉彩”雷达告警接收机、OAR导弹逼近预警系统(包括安装在机身表面形成球形覆盖的六个紫外传感器)和两个安装在翼尖的OLO激光警告传感器组成,此外该机还能挂载MSP-418K干扰吊舱。


IMG_7343.JPG

从左到右:米格-35机鼻的OLS-UEM红外搜索与跟踪系统、OAR导弹发射与逼近传感器、空中加油探管

  在2017年1月的官方演示中,米格-35挂载了T220瞄准吊舱,该吊舱由莫斯科的仪器仪表研究院(NIIP)提供,和机鼻的OLS-UEM红外搜索与跟踪系统具有相同的传感器性能,可用于目标探测和识别以及引导激光制导弹药。


IMG_7344.JPG

T-220瞄准吊舱

  米格-35的座舱布局也与米格-29K非常相似,主要由IKSh-1M单色平显和三个MFI-10-7彩色液晶显示器组成。


IMG_7345.JPG

米格-35的座舱也与米格-29K一致

  米格-35的翼下有8个武器挂架,可挂载俄罗斯制造的大部分现代化空空和空地制导弹药。空空导弹以RVV-SD(R-77-1)为代表,用于超视距空战,此外还有RVV-MD(R-74M)视距内格斗弹,该机的固定武器为30毫米GSh-301单管机炮。

  空地制导弹药包括两种型号的Kh-29空地导弹(分别是Kh-29T电视制导型和Kh-29L激光制导型),以及具有多种引导头的全新Kh-38空地导弹、Kh-35U和Kh-31A反舰导弹以及Kh-31P/PD高速反辐射导弹。米格-35还能投掷KAB系列卫星、激光和电视制导炸弹以及“雷霆”(Grom)新一代制导滑翔弹药。

  米格-35最大载弹量6000千克,翼下四个挂架为“湿式”,各可挂载一具1150升副油箱,发动机舱之间的机腹还可挂载一个2200升副油箱。米格-35机鼻具有伸缩式空中加油探杆,也可在机腹挂载一个PAZ-MK加油吊舱作为“伙伴”加油机为其他战斗机实施空中加油。


IMG_7346.JPG

米格-35与米格-29的外形区别

  根据米格公司的说法,由于米格-35使用了特殊涂层,因此该机的雷达和红外特征都有所降低。


米格-29M/M2

  米格-29M/M2相当于米格-35的降档出口型,同样基于米格-29K/KUB的机身和系统,并去掉了尾钩和折叠机翼。

  该机在00年代末问世后向多个国家推销,但只获得叙利亚12架订货,由于叙利亚内置的爆发,这批飞机从未交付。最后在2011年,叙利亚订单仅制造出了两架飞机,分别是米格-29M单座型741号和米格-29M2双座型747号,被米格公司广泛用于新一代“支点”的试飞和演示。


IMG_7347.JPG

米格-29M2双座型747号

  最终米格-29M/M2在2015年获得埃及46架的订单,总价值约20亿美元,首批飞机已经在2017年交付,至今因技术原因已经坠毁两架。

  作为出口型,埃及的米格-29M/M2在雷达、光电瞄准系统、通信系统、电子战系统以及识别敌我系统上与俄罗斯自用米格-35都不同。


IMG_7348.JPG

埃及米格-29M2 811号



终极支点

  在2019年的莫斯科航展上,米格公司展出了米格-35的终极出口型,并将该机宣传为4++代战斗机。据说这种米格-35使用了俄罗斯第五代战斗机的一些技术。

  “终极支点”在外观上最引人注意的变化是该机增大的垂尾,垂尾顶部不再切尖,并且后缘前掠,这些改进可能是为了增强空气动力性能并进一步提高飞机在大迎角下的可控性。


IMG_7349.JPG

米格-35的新垂尾

  这种面向出口客户的新型米格-35具有进一步完善的机身设计,并由经过升级克里莫夫RD-33MK发动机提供动力。该机将具有模块化的航电套件,除了“甲虫”-A/AM有源相控阵雷达和T220瞄准吊舱外,还将装备俄罗斯研制的衍射平显,新雷达能够同时跟踪多达30个空中目标。


IMG_7350.JPG

“甲虫”-AE有源相控阵雷达


相控阵雷达

  和米格-35一样,“甲虫”有源相控阵雷达也是一个旷日持久的发展项目,并同样起源于印度的126架“中型多用途战斗机”(MMRCA)招标。

  米格公司在2007年初改装了一架米格-35D技术演示机,该机改装自米格-29M2 154号双座机,对米格-35的全新气动设计、先进座舱和新型航空电子系统进行了广泛测试。2007年初,该机首次安装“甲虫”-AE有源相控阵雷达尅是各种地面和飞行测试,2008年10月底,“甲虫”-AE装上全套收发模块后开始测试,雷达在各种模式下运行稳定,基本满足设计目标。

  印度最后在2012年选择了法国“阵风”,使米格-35和“甲虫”-AE的研制双双陷入停滞,直到俄罗斯国防部兜底米格-35项目,承诺让俄空天军装备该机。法佐特龙在2016年珠海航展上公布专为“支点”家族研制的最新“甲虫”-AME雷达。

  “甲虫”-AME也被称为FGA50,既可以装备米格-35多用途战斗机,也可被用于老式米格-29“支点”战斗机的升级。该雷达有652个收发模块,每4个模块被制造成一个模组共163个模组,相控阵天线直径0.7米,对空中目标的最大探测距离大约160公里,并可同时跟踪30个空中目标。“甲虫”-AME无论在多目标交战能力、扫描精度、处理速度上都远优于“甲虫”-M,不仅提高了抗电子干扰能力,还具有一定的主动干扰能力,可以同时工作在上视和下视模式,并使用多种模式进行探测和分类,并攻击其中的多个目标。该雷达上身之后,米格-35的对空和对地性能都将会有质的飞跃。


IMG_7351.JPG

“甲虫”-AME

  2017年年底,“甲虫”-AME第一台样机装在米格-35上开始测试,当时法佐特龙称整个测试过程要持续两年。在2019年的莫斯科航展上,“甲虫”-AME真身随米格-35在莫斯科航展上的露面,这不仅使米格-35成为第一架安装有源相控阵雷达的俄制4++代战斗机,在航电水平上超越了苏-35和苏-30SM,还吸引了国外买家的注意,法兹特龙称一些米格-29国外用户已经表示出对该雷达的兴趣,其中一个国家已经表示打算用这种相控阵雷达来升级自己的米格-29战斗机。

  经过数十年发展后,“支点”也和“侧卫”战斗一样迎来了自己的终极发展型,尽管该机销量远没“侧卫”景气,但米格公司始终不曾放弃,不断对“支点”的进行重大改进,挖掘该机基本设计的潜力。与最初的米格-29 9-12相比,现在的米格-35已经彻头彻尾成为一种全新研制的战斗机。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2-14 06:10 AM , Processed in 0.09642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