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金刚川》上映,我和两个好友去看了当天的晚场,当看到漫山遍野的志愿军战士趴在地上一动不动地执行隐蔽命令时,唤醒了我儿时在课本里读到的志愿军形象,那些熟悉又陌生的“最可爱的人”。
坐在我们后面的两个九零后男孩看得很安静,但在张译扮演的高射炮兵张飞喊出那句“姓张名飞字翼德,万古流芳莽撞人”,燃尽自己最后的生命击落敌机时,我身后传来了抽泣声,我们几个则是在《我的祖国》响起时差点没绷住。
从电影院出来已经过了午夜12点,但我们仨困意全无,感慨“中国也能拍出这样的战争片了,还想二刷、三刷。”
回去刷豆瓣和微博的时候,我看到了很多人的评价,有兴奋点赞的,也有尖锐批评的,这些都无可厚非,毕竟是时隔多年的抗美援朝题材电影,自然会受到重点关注。
但是,在对电影的正常讨论之外,有一些针对导演管虎戏外言行发起的攻击就让人无法释怀了,比如戴印有美国海军字样的帽子接受采访是精美;电影情节夸大战争残酷;用小人物视角居心不良,全片没有体现党的领导;演职员表出现蛋炒面等名字是恶意调侃烈士等。
这种“扣帽子”并不算探讨,对提升电影的品质没有帮助,而且它伤害的不仅是一部电影,还有无数电影人和影迷的未来。
1
一部电影拍出来,就是让观众欣赏和品评的,《金刚川》也是如此。
电影前三个部分分别从士兵视角、美军视角和高炮连战士视角讲述了同一时刻发生的事,侧重各有不同,这样的结构能展现线性叙事无法展现的角度,但也会造成观影体验的两极分化。有人大呼过瘾,也有人觉得啰嗦,关于这点,争论得再激烈也不为过,就事论事的讨论对电影的进步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但是,某些一上来就讨论管虎导演是否“带节奏、搅混水”“屁股坐歪了”的质疑就有点离谱了。他们可能不知道,管虎出身于电影世家,更是经历过战火洗礼的革命家庭。
管导父亲是北影厂的表演艺术家管宗祥,老爷子出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12岁就参加了八路军文工团,也曾冲锋陷阵打过鬼子,建国后出演了新中国第一部彩色故事片《祝福》。
< 管宗祥与管虎 >
母亲于黛琴也是文艺兵出身,抗美援朝期间,她到朝鲜人民军的战地医院体验生活,为没有麻醉药的外科手术举着蜡烛照亮,她经历的战场比《金刚川》里的还要残酷。
从小耳濡目染革命故事的管虎看的第一部电影是《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从那时起,他心里就萌生了拍一部展现中国人血性的战争片的想法。
所以,“屁股坐歪”的说法真有点站不住脚。
管虎是一个没什么心机的人,北电毕业后,他在摸爬滚打中成为导演,他的性格像父亲,脾气上来谁也拉不住,敢为了原则跟投资人拍桌子,也敢指导陈道明怎么演戏。
有了几部代表作后,有人问他,“你最大的变化是什么?”,管虎回答,“最大的变化是成熟了,不过这事挺讨厌的。没变的是,还是想拍点好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