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场答疑:埋头弹这么好,为什么坦克不用?
新浪军事 2020年09月27日 11:33
微信网友 麻老虎 :很专业,每日必看。上次简介了埋头弹很有优势,那我们的99坦克的125炮换埋头弹了吗?
现代坦克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本身就非常类似于埋头弹,只不过坦克炮的膛压太高,穿杆本身需要一个巨大且位置靠近炮弹重心的弹托来提供保护。这就意味着弹托前方无法装填发射药。所以从结果上来看,坦克炮的穿甲弹一般都是半埋的。其中最极端的是美军的M829A3和M829A4,这两种炮弹的尾部基本都已经快要顶到药筒底座了。
另外,现代坦克的120/125毫米主炮的穿甲潜力基本已经挖掘殆尽了,就算能换用埋头弹也不会显著改变弹药的穿甲性能。作为一种化学能武器,炮弹动能的本质就是增加装药的药力或药量。埋头弹之所以穿甲能力更强是因为相比于差不多规格(直径、长度)的炮弹,埋头弹的装药量更大。但是在现有的坦克炮上,药室容积是已经确定了的。在这种情况下,弹丸埋入发射药的体积越小,装药量才能越大。换句话说,如果确定了药室容积,那埋头弹能够提供的动能反而要小于传统穿甲弹。
而如果连着炮膛一起改,那就是一个一两句话说不清的原理了。如果大家感兴趣我们会在下周出一篇关于这个问题的专门讨论。最终在权衡利弊之后,德、法、俄三国的下一代坦克设计方案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更大的口径。德法的MGCS将使用莱茵金属的130毫米51倍径主炮、俄罗斯计划为T-14阿玛塔研制新的152炮。这都代表了未来坦克的发展趋势。
微信网友 人雁南飞:请问船舶推进轴的密封原理,是如何做到既能顺畅的转动又能与船壳之间保持水密,特别是潜艇?
密封件的种类很多,有填料密封、油封等等。不过现今舰艇潜艇使用最多的还是端面密封。端面密封说到底本身还是油封的一种,核心结构是固定在船体上的“端”和固定在主轴上,随主轴一起转动的“面”。端和面一般由石棉、胶圈一类的耐磨材料制成,再用弹簧将“端”和“面”顶紧,同时提供磨损冗余。在主轴转动的过程中端面摩擦会产生大量的热量,这时候就要用润滑油予以冷却,同时还要保证冷却油的油压略大于海水的水压,防止海水内渗。
微信网友 FUXY:非常好的科普。八九十年代的三大知识经常会介绍这类基础知识,对青少年来说这些知识比什么武器性能参数之类的更重要吧。对了,能不能介绍一下没有GPS之前,潜射弹道导弹出水后如何确定自己的位置?据说是比较星图,但是当年的计算机计算能力很弱,真能做图像识别吗?
其实弹道导弹的定位需要在发射之前而不是之后装定,靠的主要是舰艇自身的惯性导航。星光制导只能算是发射后辅助制导的方式。惯性导航说白了就是通过陀螺仪测定自身的运动方向变化,再通过加速度计测定自身的加速度就可以计算出自己相对于出发点运动到了什么位置。现在既然舰艇可以通过惯导系统精确测定自身的位置,也就可以直接为舰载的飞机、直升机、导弹等需要惯性制导的武器装备提供校准了。
微信网友:会武术:刚看了央视介绍155车载榴弹炮,能给介绍一下驻锄坑么,是为了限制后坐力车辆位移么,之前也说过没有驻锄坑也可以射击,怎么限制车辆位移,车辆挂一档灭火么,有驻锄坑射击车辆是什么状态?拉手刹么?驻锄坑理论上还是让车辆有一点位移的,对手刹没有损害么?
其实给驻锄挖坑这种操作主要还是用在传统的牵引式火炮和非数字化火炮上,这主要是因为传统的牵引式火炮的驻锄没有足够的下压力让其牢牢固定在地面上。不然火炮在击发过程中会产生位移,让射击精度变差,另外开炮后的位移也会影响下一发的诸元装定(当然数字化炮兵能自动修正,所以不在乎)。另外还有一些火炮,比如苏联的D30一类,会给火炮的驻锄配备铁钉,让炮兵直接用铁锤和铁钉把驻锄钉在地上。这种就不需要挖坑。
至于卡车炮,目前主流的卡车炮一般使用液压驻锄。就是用液压机构把驻锄向下顶,直到把卡车的后轮完全顶起来。我们都知道,手刹是刹后轮的,所以后轮被抬起来了手刹也就没啥作用了。这个时候卡车炮的所有重量均由前轮和驻锄承担,且因为卡车炮的重心更靠后,所以驻锄的受力会更大。这个时候十来吨的下压力完全可以让驻锄钉在地面上(毕竟谁也不会在钉不动的水泥路面上打炮),所以基本不需要手动挖坑。之后,火炮开火时的后坐力还会把驻锄往下钉的更深(划重点)。
换句话说,就算是用液压驻锄钉住了,火炮开火时火炮还是会有一点点位移,这会造成火炮射击精度的下降。因此如果追求射击精度,最好还是手动挖驻锄坑,等驻锄放下后再用沙袋一类的重物固定一下。至于车辆的摇晃倒是没有什么关系。因为只要驻锄不移动,卡车炮本身就不会产生位移。虽然我们经常会看到开炮时卡车炮车身摇晃,但车身开始晃动时,炮弹早就出膛了,基本不会造成什么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