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想把常德保卫战也写了,不过这个话题最近聊太多了,这篇作为抗战史系列最后一篇了。
经常有人问,为啥我们历史书上对国府的那些事不多聊聊呢?
其实吧,如果大家和我一样长期浸淫民国史,就会发现我们的历史书里非常注意分寸,尽量不说国府那些烂事。一般尽量挑点国府能拿得出手的事聊聊,避免太伤自尊;而且教科书里对国府整体是越来越温和,毕竟国党快死了,长达百年的纠葛用不了多久就要画上句号了,多少有点悲怆,自然也就不好把话说太重。
这倒让我想起了梁漱溟。老头脾气爆学问高,当面批评过毛主席。毛主席去世后他跟别人说自己很孤独,那个值得自己骂的人不在了。
咱们今天继续讲民国另外一次大规模保卫战。还是老习惯,从故事看人物,从人物看组织。
https://mmbiz.qpic.cn/mmbiz_gif/ ... 40?wx_fmt=gif"); background-size: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background-position: 0px center; background-repeat: no-repeat no-repeat;">1
我经常说,抗日战争其实主要是1937年和1938年打得凶。这两年里,日军沿着铁路到处出击,把能打下来的城市都打了,然后发现打不动了。
打不动的主要原因是中国是个落后国家。铁路里程太短,公路路况太差,又缺油,还贫铁,也没橡胶。
所以日本一直说的“以战养战”根本就是扯淡。日本为了维护战争机器所需要的油、铁、橡胶中国一样都没,才需要向美国持续购买这些物资,直到1944年外汇耗尽美国让它滚了。
而且日本人想要深入中国腹地的话,还得先给中国搞基建,问题是没铁怎么搞基建(中国现在的铁矿主要是从澳大利亚和巴西进口的)。
所以直到日本1945年投降前,它只占领了大城市和铁路附近的一些地盘。放张图吧,这是日本投降前的势力范围,大家随意感受下,可以看出来,主要是大城市和铁路周围:
日本人在中国打不动,也没有动力打,所以就想简单维持现状,这就是为啥抗日转入相持阶段后,正面战场基本消停,到后来,日军防区哨兵经常跟中国军队的士兵聊上了,互相递烟,还做买卖。
到了1941年,双方太过相安无事,以至于国共竟然打起来了,也就是大家熟知的“皖南事变”。这是国共多次摩擦的一个总爆发,也谈不上谁对谁错。(我之前还写过一篇关于这个的文章,不知道哪去了,那篇才是我的成名作)
多说一句,“皖南事变”并不是把新四军消灭了,而是把新四军指挥系统端了。新四军战斗力量好好的,早就去了江北。后来一部分新四军跟着黄克诚去了东北,成了四野的军官团;剩下一小部分变成了中野骨干,大部分成了华野骨干。1955年评军衔,陈毅代表新四军和三年游击战争当上了元帅。
回到抗战,中日第一阶段的僵持持续到珍珠港爆发,蒋委员长彻底精神焕发了,英国的邱胖子也放松了,美国加入进来了,战争也就没啥悬念了。不仅因为美国实力强大,而且美国是德国和日本背后最大的军火商。现在军火商不但不卖给德日武器了,还亲自下场,世界反法西斯阵营顿时朝气蓬勃。
到了1944年,国军内部已经松懈到了极点,大家天天收听中央社的新闻。
新闻上每天热情洋溢地给大家介绍美军的最新进展,比如苏联全歼德国中央集团军群,美国全歼日本舰队等等,国军这边听得大快人心,觉得日本很快就要完蛋了。
完全没意识到,日军正在频繁调动,几十万人,十几万匹战马(主要是用来拉物资,中国当时的烂路最适合马车),准备来一次十四年抗战史上最大的军事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