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消逝了的岁月,
仿佛隔着一块积着灰尘的玻璃,
看得到,抓不着。”
——作家·刘以鬯
「逝于2018年6月8日」
出自小说:《对倒》
……
1948年,金庸从数千人中脱颖而出,到《大公报》做英语翻译。不久便被派往香港。第二年,8岁的黄湛森跟随父母移民赴港。黄湛森不像金庸那么幸运,出身书香门第。他自幼在市井,听着黄段子长大。
黄湛森父亲是管苦力的,每天拿各种粗话训人。他也学到了精髓。经常在打架时脏话连篇,以起到震慑作用。黄湛森中学入读喇沙书院,学校出了很多名人。比如李小龙和许冠文。湛森少年时代最显赫的战绩,就是跟李小龙打架。因弟弟被欺负,他跑去找李,结果被摁在地上摩擦,几乎破相。
为了报仇,黄找了一帮人去厕所堵李小龙,把李小龙的裤子给扒了。
要不是请对方吃了干炒牛河,黄湛森恐怕要被年轻气盛的李小龙活活打死。多年后,黄湛森改名黄霑。他恐怕也想不到,自己会跟李小龙的大嫂搞在一起。
「年轻时的黄霑和李小龙」
读中学时,黄霑就表现出音乐天赋。加入校口琴队,勇夺5个冠军。1958年,邵老六入港,邵氏电影成立。老师推荐他去给邵氏做配乐。就在邵氏成立前一年,一个叫倪聪的人,从上海逃到了香港。
倪聪自幼博览群书,但不爱学习。16岁逃课上街,偶然撞见华东人民革命大学招生,就好奇加入。去了才知,这不是什么大学,而是去抓反革命。第一次看枪毙地主,把倪聪魂都吓没了。被分配到内蒙劳改场后,因冬天太冷,他把一座桥劈了来烧。结果被判蓄意破坏交通,被关进小黑屋。在友人相助下,才脱身跑回上海。亲戚见状,赶忙凑钱送他到香港。
入港后,倪聪没有文凭,只能在工地搬砖。偶然见工友看报,瞅一眼,觉得上面文章写得很烂,自己写了篇《活埋》投给报社,从此引起报界注意。彼时正值香港报业黄金时代,倪聪左手社论、右手影评,还写起了武侠小说,在《新报》上开出“黑女侠木兰花”专栏。1959年,金庸创办《明报》,为了保证销量,需要大量通俗小说,就这么找到了倪聪。
这时的倪聪,已经改名为倪匡。
「年轻时的倪匡」
1962年,在金庸的鼓动下,倪匡开始写“卫斯理”。第二年,黄霑从港大毕业,这个满嘴脏话、放荡不羁的青年,居然跑去做了人民教师。同年,为邵氏担任驻日经理的蔡澜回港,做起了邵氏电影的监制。
蔡家和邵氏,算是世交。早年邵老六在南洋开辟院线,年幼的蔡澜就经常在邵氏影院里乱窜。他从小痴迷电影,对古今诸多佳片如数家珍。十几岁,就写起了影评。18岁那年,蔡澜赴日读电影编导科。回港后,与邵氏演员来往甚密。其中有一个叫岳华的,1963年加入了邵氏南国训练班。而后,岳华又跟亦舒拍拖。亦舒原名倪亦舒,正是倪匡的妹妹。
一来二去,倪匡就跟蔡澜认识了,还介绍他到《明报》,为金庸撰稿。那时,蔡澜已做到金牌监制。电影需要配乐,正好黄霑能做,就请他来帮忙。两人因此结识。工作之余,趣味相投,一聊就是一个通宵。
「年轻时的蔡澜」
1972年,黄霑第一次与倪匡见面。同年,倪匡正巧给回到香港发展的李小龙写了个剧本。剧本的名字,叫做《精武门》。
黄霑、倪匡、蔡澜三人,就是这么互相认识的。在之后的岁月里,三位灵魂不羁的男子,为香港留下了诸多风流韵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