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49|回复: 0

[影乐之声] 《八佰》没那么好,但值得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8-18 06: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八佰》没那么好,但值得看

 艾飞 局外人看电影 2020-08-18
D5794F2A-DEE6-4B21-9817-9CAC957E2B7F.png l


文|艾飞


谁能想到,2020年我去电影院看的第一部新片,居然是管虎导演的《八佰》。


这种感受很奇妙,在全国依然笼罩在不安中,人们戴着口罩,隔着空座,能去看这样一部“唤醒国人凝聚力”的战争片,这件事本身,特别好。


当我看着影院的观众朋友们,感觉那一个个后脑勺都变的亲切了,就像贾樟柯之前说的那样:


回到影院肩并肩,是人类最美的姿态。


更何况,《八佰》的上映,实在是太不容易了,每每冒出上映的消息,它都跟玩具城里的地鼠一样,被人按了回去。


原本,这部电影是要在去年暑期档上映的,之后,莫名其妙又被撤档了。


去年上海电影节的开幕电影定的也是《八佰》,之后,又取消放映。


再加上身为出品公司的华谊兄弟深陷各种丑闻、危机;以及作为导演的管虎因为一张合影被骂上了热搜等等。


以至于《八佰》成了去年电影圈的一个谜,一会有人说要上映了,一会又有人说它要消失了。


89A1A72A-A5A5-4DC3-B50A-7FFBAD384E1C.jpeg


终于,电影《八佰》赶在今年暑期档的尾巴上映了。


我们又发现,相比此前的版本,电影“少了”十几分钟。


而且,看完电影,你能很直观的感受到,这部电影有很多“伤痕”。


这“伤痕”不是指电影本身的悲伤,而是来自外部强制地鞭笞和矫枉。


事实上,通过《八佰》我们也能明白,目前的中国电影,形同玩物,就跟那玩具城的地鼠差不多,你能不能冒头,该露多少,全由那根棒槌说了算。


在我们当下的舆论环境中,这部电影的背景故事一开始就被很多人讨伐,认为这是“不识时务”。


因为《八佰》取材自1937年淞沪会战期间,讲的是史称“八百壮士”(实际是四百多人)中国军人,坚守上海四行仓库,阻击日军的故事。


但看完你就会发现,整部电影,从头到尾,就没有花一毛钱在美化啥这件事上。


电影通过黄晓明那个角色告诉大家,对高层而言,“四行仓库保卫战”不过是一场政治秀,是打给围观各国看的。


C64CD50E-E071-46F7-A855-C626BF179B3C.jpeg


在我看来,管虎之所以选择这场战役,并不是想从哪种旋律出发,去高屋建瓴的表达啥。


而是这场处于“围观中的战役”,可以更真实的反映一些问题,这问题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同时,还可以更直接的传递一些精神,这精神我们过去需要,现在也必不可少。


四行仓库位于苏州河北岸,上海的抗日节节败退,横尸遍野,这是最后一块阵地。


同时,因为苏州河南岸是英美租界,日军不敢进攻,于是我们看到南岸照旧灯红酒绿,一片繁华。


一边是天堂,一边是地狱。


天堂那边是身处安全区域的中国各界人民、世界各地媒体以及各种各样的围观人士等等。


3F2B2747-A22D-4FC6-8421-A595B82DDEAD.jpeg


而地狱这边,是无边的黑暗,是几百个中国军人在拼命抵抗日军的攻击,他们坚持着,一方面是让世界知道日本军队的暴行,赢得各国支持的可能;另一方面,也是想唤醒国人,别怂,团结才有力量。


D487D955-1838-43AF-ADCC-A1DC814BCB66.jpeg


因此,网上那些阴谋论指责《八佰》的人实际上说的跟电影没啥关系,不过是借题发挥,就这部电影而言,它呈现的是在“四行仓库保卫战”期间的众生相。


尤其是,片中对战场的重现,还有对战争中军人的刻画,可以说,直接拔高了国内抗日影视剧方面的高度。


在以往的抗日影视剧里,打起仗来跟玩似的,神乎其神,我方有一种预设的高高在上。


但在电影《八佰》里,一开始把观众带入的战场,就是人间炼狱,那种血肉模糊的真实感,让人从生理上就本能的抗拒战争。


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这部战争片中,我们看不到高层的指点江山,有的,是一个个具体的军人。


然而,并没有谁是绝对的主角,大家都是一不小心就中枪,一不小心就死亡,很残酷,很无力,但直击人的心底。


比如,我挺喜欢电影里欧豪那个角色,他一开始就是个乡下的小年轻,本以为只是跟着他们过来打扫战场的,哪里料到,走着走着就被带进了四行仓库,要跟人打仗。


在电影里,这个人物的转变很自然,也引人共鸣,从最开始的怕得要死,抓狂,想逃跑,慢慢的被一点点唤醒,变成了一个顶天立地的战士。


可就在观众对这个人物充满信心,希望他大干一场时,这个角色又意外的中弹了。


在我看来,这种设置很棒,现实就是这样,在一场全民的战役中,个体都是非常脆弱,充满偶然性的,我们能靠的,就是相互之间的“唤醒”,这样当一个人倒下来,就会有前仆后继的人涌上来。


这种感觉做的最震撼的场景,是日军宣布三小时攻下四行仓库的那场对战。


电影里,眼看着日军组成的铁皮屋要炸进仓库,在千钧一发之际,郑恺饰演的军人往自己身上绑上炸药,以肉身为炸弹,跳下去挡住了对方的进攻。


于是我们看到,底下的日军一次次走近,上面的中国军人前仆后继的往下跳......


22D9FE94-CD1B-4B25-BFEE-A8BCBD097E44.jpeg


我想,仅凭那一幕,无论是荧幕里的围观群众,还是荧幕外的观众,都会被深深的触动,从而有了某种意义上的全民觉醒。


就我而言,我很喜欢电影里人们之间这种觉醒的传递。


比如军队内部之间的传递,比如河两岸之间的传递等等。正是这种看不见的东西,把大家拧在了一起,同仇敌忾,守住了这片土地。


对《八佰》这部电影而言,无论是电影的工业上,还是对战场上细腻入里的刻画,在国产电影里,都是鹤立鸡群的。


当我们坐在电影院,就会被电影所散发的那种震撼的战场氛围所深深的包裹着,以至于,当电影嘎然而止时,我很不满足的。


是的。


尽管我也觉得《八佰》难能可贵,但它确实没那么好,它的好,很大一部分都表现在外部的制作上。


可是,由于导演在呈现的时候,带有很浓郁的主观视角,加上我前面提到的来自审查方面的“伤痕”,以至于整部电影看起来畏首畏尾的。


你会发现,电影精彩的都是那些激烈的战争场面,而一旦静下来,就缺少力量,甚至显得有点啰嗦。


在我看来,导演管虎在“唤醒”过程中的力度是完全不够的。


我们回忆下,电影对社会各界中着重刻画的角色都是有身份有地位的,都是些黑帮大佬、赌场老板、女权先驱、知识分子、电影明星、京剧名角等等,这些人本身就是有智慧的。


DC666AB4-C439-433E-A95E-E817EF0C87CA.jpeg


反而,电影对更广泛意义上的同胞着墨不多,这让四行仓库对岸的众人图景,显得有点空中楼阁,不够接地气。


还有,电影里诸如“白马”、“赵子龙”等象征手法的表达,我都觉得很生硬,看起来就像是导演为了艺术而艺术一样,不太自然,也算不上有啥深意。


甚至,《八佰》这部电影,越往后看,越给人一种虚张声势的架势,到最后,直接混沌到不知所措了。


比如对片中张译、姜武、王千源等人组成的杂牌军的刻画。


一开始,电影给了他们很多的戏份,把每一个人都铺垫的很形象,可是拍着拍着,就流于表面了,张译那个角色的复杂性没出来,最后只是干巴巴地做了逃兵,并没有转化为对复杂人性的探讨。


而姜武、王千源等人就更是头重脚轻,我在想,把片中对他们几次对摸女人胸的描述换成给他们好好做收尾,那么人物应该会鲜活的多。


对我而言,全片最可惜的就是结尾,那个结尾实在是太鸡汤了。


整部《八佰》,把摊子铺得很大,又是国际又是国内,而且人物众多,前面聚焦在杂牌军,后面又是谢团长。


管虎也在电影里,把各种情绪撒的足足的,可到了结尾,就像一个个气球突然都被放了气一样,观众的情绪一下子无处安放了。


这个时候,导演就开始出来浮夸了,在几乎没有什么铺垫的情况下,突如其来就是一场惨绝人寰的冲桥戏,最后又极尽煽情的把电影定格在对岸群众伸出的双手中,这个时候,观众是呆的,有一种激动半天,错付的不爽感。


无论如何,对于电影《八佰》,我非常希望它的票房能好,至少,在动不动就是领导发挥功效的国产战争片里,它让我们看到了庶民才是战争里的英雄。


至少,它也是今年唤醒中国电影的一个机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8-3 02:42 PM , Processed in 0.07613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