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建国之初对是否迁都洛阳曾有过激烈的争论,不过,力主迁都的宋太祖赵匡胤在同群臣的论战中落于下风,迁都一事就搁置了下来。可搁置并不意味着放弃,虽然明面上不提,私底下赵匡胤还是在暗暗发力。公元964年,赵匡胤将父亲赵弘殷从开封迁葬到了紧邻洛阳的巩县(今巩义),是为永安陵。十二年后,他站在永安陵的阙楼上,面朝洛阳,挽弓射出一支羽箭,并指着箭落处告诉众人,他的陵墓要安在那里,名字就叫永昌陵。
岂料,当年冬天赵匡胤突然崩逝,迁都的事情也就不了了之。
不过,洛阳虽没能成为宋朝的国都,但有了宣祖(赵弘殷)和太祖的引领,随后的150多年里,上千座皇室宗亲和王公大臣的墓葬都陆续安顿在了北枕黄河、南望嵩岳的巩义。如果不是靖康之变,宋室南迁,整个大宋的皇陵或许会全部在这里集合。
从宋太祖到宋哲宗以及被追认的宋宣祖,七位皇帝,八座皇陵,散落在巩义的民居和田野间,像一条时间轴演绎着北宋的幻变,我们斗胆把神道走成了时光隧道,并一直通向那个备受争议的朝代。
01
唐末黄巢起义后,中国大地很快就陷入了“五代十国”的分裂与动乱之中。从朱温篡唐开始,不到50年的时间里,中原地区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政权,连皇帝都换了十几个,百姓更是苦不堪言。公元954年,后周的第二位皇帝柴荣横空出世,并以其超强的个人能力,践行着“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宏愿,大有廓清宇内,一统天下之势。只可惜,柴荣在北伐收取燕云十六州的途中突染重疾,一病不起。弥留之际,他将统领禁军的兵权交给了爱将赵匡胤。959年7月,柴荣病逝,年仅七岁的小皇帝登基。在纷扰乱世,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果然,960年正月初一,边关急报,说契丹联合北汉挥师南下,朝廷未辨真伪,急遣赵匡胤率军北上御敌。到了初三,主力部队抵达开封城外四十里处的陈桥驿,就在这里,赵匡胤“黄袍加身”,一夜之间,顺走了小皇帝的龙椅。
02
在古代中国,凡开国之君,都要给自己的老爹追加个皇帝的头衔,宋宣祖赵弘殷的庙号就是这么来的。
赵匡胤做皇帝的时候,赵弘殷已经故去四年了,《宋史》中记载:“宣祖少骁勇,善骑射”,早在后唐时就因军功成为禁军将领。后来又历经后晋、后汉和后周,朝代更迭,皇帝频换,赵弘殷却始终能在禁军中站稳脚跟,可见这位宋宣祖绝非等闲之辈。
但赵弘殷毕竟只是一个名义上的皇帝,所以他的永安陵无论在规制上还是后人的重视程度都要逊色于其他七座帝陵。
永安陵如今只有一座不大的陵台尚存,神道和石刻都已不见踪影。若不是有几株泡桐做标记,还真不太好辨认。不过,永安陵西边不远处就是显眼的永昌陵,两座皇陵之间仅有一条公路和一片麦田相隔。所以只要找到永昌陵,永安陵的位置也就锁定了。
虽然永昌陵和永安陵挨得很近,但它们中心轴线之间距离也有600多米,即使赵匡胤天生神力,能把一支羽箭射出五六百米的可能性还是很小,所以宋太祖“一箭定陵”的故事,其实是要打个问号的。
赵匡胤的皇位虽来路不正,但他这个皇帝还算深得民心。陈桥兵变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温柔的军事政变,赵匡胤以周密的策划、精湛的演技和严明的军法,几乎兵不血刃、市不易肆就完成了改朝换代。当他稳住局面以后,为防止别人复制粘贴这个模式,又用一场筵席“杯酒释兵权”,让重兵在握的开国将领们一个个都自愿告病还乡,并得以善终。这一连串神操作,不仅避免了血腥杀戮,还收拢了后周公卿的支持,大宋政权很快便站稳脚跟。
公元962年,宋太祖在太庙中立下一块誓碑,这块碑只能在祭祀和新皇登基时,由皇帝本人启封并跪瞻默诵,群臣及近侍都不能靠近。靖康之变后,金人掳掠宫禁,太庙洞开,人们才得见此碑。碑上有誓词三行:其一“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行戮,亦不得连坐支属”;其二“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其三“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jí]之”。虽然近代史学家对太祖誓碑是否存在一直争论不休,但宋朝对文人士大夫的宽容与倚重却是不争的事实。
两宋时期,文臣的地位一直都在武将之上,“右文抑武”、“文以靖国”也是宋朝的长期国策。此举虽造就了社会的繁荣和文化的鼎盛,却也埋下了国防软弱的致命隐患。
《宋史·太祖本纪》中说,赵匡胤“容貌雄伟,器度豁如”,从他当政后的一系列举措中看,此言不虚。
除此之外,从小在军中长大的赵匡胤还是一位武林高手,于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这样的活太祖也干过,据说百拳之母“太祖长拳”就是这位大宋开国皇帝留给我们的遗产。其实,赵匡胤时期宋朝的军事实力并不弱,皇帝英勇神武,将领能征善战,所以宋军能用短短十二年时间将南方根深叶茂的割据政权一个个翦除,为中国重归一统打下基础。只可惜,宋朝军队出道即巅峰,再往后就多是挨打与求和了。
公元976年,宋太祖第三次发兵征讨北汉,眼看最后的决战即将打响,战争却忽然结束了。976年十月二十日的晚上,赵匡胤心血来潮,下旨传赵光义入宫,干什么呢?喝酒聊天。不过,这酒喝完之后,快天亮时,太监们惊恐地发现,皇帝已经凉凉了。太监们只记得长夜之间,雪花纷飞,两人在烛光下密聊,三更时殿门打开,赵光义辞别,赵匡胤拿着一把柱斧在雪地上跺了几下,顺带对弟弟说了一句:“好做!好做!”得知皇帝驾崩的孝章皇后原本命大太监王继恩召儿子赵德芳入宫,不料却等来了赵光义阴沉沉地出现。天大亮的时候,宋朝悄然间就换了主子,第二任皇帝赵光义在“斧声烛影”的传说里登基,史称宋太宗。赵匡胤死得离奇,不少史学家都相信,他被弟弟毒杀的可能性极大。
永昌陵大概是准备做旅游开发,陵园四周被挡板围上了,不准游人走进参观。我们从背后的荒草堆望过去,看到了一个巨大的土丘,那就是赵匡胤的坟冢,若是细看,上面多半写着:哥不甘心。
03
离开永昌陵时,护陵的大叔跟我们说:“去前面看永熙陵吧,赵匡胤的弟弟在那儿,比这里好看。”
话说赵光义当上皇帝以后,总觉得名不正言不顺,心里不踏实。于是就和宰相赵普一起搬出来一个“金匮之盟”。
大意是赵匡胤抢了后周小皇帝的龙椅,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在临终前就嘱咐赵匡胤要把皇位传给弟弟,而不是幼子,以免重蹈覆辙。赵匡胤去世的时候,他的两个儿子一个17岁,一个25岁,早已不是幼子了,这个解释显然有些牵强。不过有了“金匮之盟”,赵光义就心安理得了很多。赵氏兄弟还有一个小弟弟赵廷美,但宋太宗没有给弟弟秉烛聊天的机会,几年后就把他逼死了,太祖的两个儿子也最终不明不白地相继死去。
对赵光义而言,统一中国仍然是他要面临的头等大事,而且他也迫切地需要用几场胜仗巩固自己的皇位。
978年,宋太宗赵光义用强大的政治攻势,迫使江浙的吴越国和福建的南唐残部纳土归顺,至此,南方平定。次年,他又披挂上阵,御驾亲征,并一举攻灭北汉,彻底终结了五代十国的历史。这一路未免走的太顺,宋太宗开始自我膨胀,在军队没有得到休整的情况下,力排众议,打算一鼓作气把燕云十六州也给收回来。986年,宋太宗趁辽帝年幼,第二次出兵北伐,不料却遭遇了女强人萧太后,宋军再度损兵折将,无功而返。
第一次北伐,太宗本人亦身中两箭,箭疮年年复发,并最终在18年后要了他的性命。第二次北伐,大将杨业父子在明知必败的情况下,仍浴血抗敌、慷慨赴死,他们的故事被后人改编成《杨家将》,代代相传。两次伐辽都以失败而告终,给宋廷造成了不小的心理阴影。宋军停下了扩张的步伐,由攻势转为守势,宋太宗也从此把精力从武功转移到文治,发展教育,大兴科举,提振商贸,鼓励农桑,宋朝的经济实力开始大幅跃升。
永熙陵坐落在一个叫滹沱[hū tuó]村的村子里,宽阔的神道现在也兼做村民广场。我们在村子里听到这么一句老话:东陵狮子西陵象,滹沱陵上好石羊。意思是永泰陵的石象和永裕陵的石狮还有永熙陵的石羊,在雕工与造型上比其他陵墓更胜一筹。
按照规制,一组完整的北宋皇陵石刻有62件,包括望柱2件,象和训象人各2件,瑞禽石屏2件,甪[lù]端2件,仪仗马4件,控马官8件,石虎4件,石羊4件,文臣4件,武将4件,客使6件,镇陵将军2件,上马石2件,宫人、内侍、传胪各2件,还有四门石狮8件。
这些石刻并无统一的规格,容貌和造型也各不相同。虽然巩义人早已对遍地散落的宋代石像见怪不怪,可一旦同外人讲起,却还是如数家珍。
“神道广场”是滹沱村的村民闲暇时喜欢去的地方,老人孩子来这里闲坐或逗留,在高大的石像下重述着一个个古老的故事。若是听到那些关于过去的种种,连石羊也会跟着陷入长长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