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场:为何中苏坦克的装填手位置与西方坦克不同?
新浪军事 2020年04月07日
微信网友 摄影师-石剑 :如果双方四代机对上,那时候近距空战还能避免吗?始终觉得我们的四代机没有航炮,是有些冒险。
近距离空战的频率会减少,但肯定还是没法避免的。现在以F-35、歼-20为代表的新生代四代机的设计特点之一,就是突出网络化、信息化。如果说F-22主要还是依赖自身的传感器发现目标的话,F-35、歼-20的理念就更加偏重于联合作战。这时候携带武器的战斗机可以在预警机、水面舰艇、地面雷达站的导引下发射武器,而不一定非得自己能用雷达看到。此外,这两款战机本身的传感器水平相比于之前的F-22也有所提升,比如100公里外,可能我的雷达确实看不见你,但是我的DAS、EOTS可以看见你。这实际上也会拉伸战机的交战距离。
另外就是在狗斗中机炮的作用。其实机炮的存在意义主要是弥补导弹的射击近界。但问题也就来了,到底什么情况下两架飞机会在对方导弹的射击近界里呢?除了一瞬间交错的超小射击窗口,基本是双方都处于低能量、低机动性的状态下。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还是因为第三代格斗导弹本身的射界有限,高能量机动时一方很难锁定另一方,以至于大家要机动很久。但是能够越肩发射、发射后锁定的第四代格斗导弹问世之后,发射导弹对于飞机站位的要求低了很多,因此也更难出现需要用机炮解决战斗的低能量状态。
微信网友 翻滚吧 茶叶蛋:我看见反舰导弹打靶的目标都是废旧的军舰或者大型的舰船,这些靶船明显是没有动力的 。那么实战中的舰船不可能停在哪里或者低速度让你打,那这样的反舰导弹在实战中命中率会有多高呢?
这个其实没有太大的所谓。对目标的运动状态比较敏感的主要是枪、炮这些发射之后就管不了的武器。而导弹的锁定、追踪逻辑和枪炮有很大区别。导弹在发射前并不需要精确瞄准,自然也不需要人为的去修正因为目标移动而产生的偏差。在进行打靶时,更主要的是在测试导弹的导引头能不能找到目标,找到目标后计算机能否控制导弹准确地飞向目标。而这些与目标是否在移动其实关系不大。
微信网友 弗拉基米尔.劳斯基:二代机和三代机四代机操纵习惯差别很大,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另外,我有一事不明,还请解惑,舰船是使用电力推进的难点在哪里,按说电力系统都问世一百多年了,在民用汽车上也用的风生水起,我国的电力设备,系统在世界上都比较领先,为啥好几个海军的电推军舰都趴窝。
第一个问题,不光是二代机和三代机、四代机之间的操作习惯差别很大,即使是同代飞机的不同机型,甚至是同型飞机的不同子型,在操作习惯上往往都有较大差别。比如,F/A-18和F-14都是三代机。但F/A-18翼展仅为16.8米,在航母上降落时理论上允许的左右误差高达5米左右。而F-14降落时的翼展高达19.5米,理论上降落的左右误差不能超过2米。
比如F-14A,由于发动机推力不足,因此必须要加力起飞。而换了F-110发动机的F-14B,出于安全考虑,大部分情况下就不允许加力起飞。也正是因为这些差异的存在,所以无论是飞行学员刚刚毕业后,要进入战斗部队之前,还是飞一型飞机的飞行员要改飞另一型飞机,才需要先在机种转换部队完成改装培训。
第二个问题,其实单说电力推进本身,这项技术其实并不难,甚至比机械推进还要简单。上世纪20年代前后美国因为机械推进的工艺有问题,还专门在战列舰、战列巡洋舰和航母上使用电推进来弥补这一问题。而且上世纪下半页开始,英国人也开创了柴电燃联合/交替的推进方式。使用这种推进方式的英国海军23型、26型,德国海军F125型,法意FREMM等舰艇动力系统也都没遇到什么问题。采用了燃电燃联合的日本朝日级驱逐舰从2018年服役至今也没有听说发生动力系统问题。
实际上动力系统有问题的主要就是三型舰艇,45型、伊丽莎白女王级和朱姆沃尔特级。其中女王级的问题是轴系漏水,但是这个问题跟“全电推进”没有什么必然联系,推测还是英国太长时间没造大型舰艇了,以至于工艺水平下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