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报告卡停止上报
由医生填写、医院统一上报的传染病报告卡,无疑是疫情上报的关键一环。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2015 年版)》中显示,传染病报告卡由首诊医生或其他执行职务的人员负责填写;现场调查时发现的传染病病例,由属地医疗机构诊断并报告。
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管理人员(一般为医院公卫科)须对收到的纸质传染病报告卡或电子传染病报告卡的信息进行检查,对有疑问的报告卡必须及时向填卡人核实。
在上述文件中,疾控中心的职责是:
对辖区内报告的传染病信息进行审核,对有疑问的报告信息及时反馈、核实,对误报、重报信息应及时删除。
对甲类传染病、部分乙类传染病、不明原因疾病暴发的报告信息,应立即调查核实,于 2 小时内通过网络完成报告信息的三级确认审核。
而地方卫健委的主要职责是对上报的传染病疫情进行分析、利用及发布。
由此可见,无论是地方卫健委还是疾控中心,都无权不让医院或医生填报传染病报告卡,只能在报告卡提交上来后,进行核实和上报。
然而,武汉市卫健委的诸多做法与《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2015 年版)》有不同之处。
在武汉市中心医院、湖北省新华医院上报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湖北省、武汉市及各区三级疾控中心启动应急处置工作流程后,12 月 30 日,武汉市卫健委向各医疗机构负责人发布《关于做好不明原因肺炎救治工作的紧急通知》。
提及武汉多家医疗机构陆续出现多例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并与武汉华南海鲜批发市场有关联,要求各医疗机构向辖区疾控部门和卫健委医政部门上报近一周接诊过的具有类似特点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人。
市卫健委还在当天召集全市疾控中心的负责人开会,每个区准备成立一个专门流调应急队伍,对病例进行调查、处置。
这等于将疫情报送全部纳入到当地行政官僚系统掌控之内。
12 月 31 日,国家卫健委第一批专家组抵达武汉。同日,武汉市卫健委首次向社会发布不明原因病毒性肺炎的信息:目前已发现 27 例病例,其中 7 例病情严重,其余病例病情稳定可控,有 2 例病情好转拟于近期出院。
专家从病情、治疗转归、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初步检测等方面情况分析认为,上述病例系病毒性肺炎,调查未发现明显人传人现象,未发现医务人员感染。
此时,上述武汉市中心医院 1 月 3 日紧急会议中所提到的武汉市卫健委「应对不明原因肺炎」指挥部,开始发挥作用。
中心医院一位副主任医师介绍,从 12 月 29 日,「指挥部」陆续通知各医院将相关病人转到金银潭医院,截止 1 月 2 日,中心医院转了七个病人过去。
「都是指挥部发通知,然后派救护车过来转运,但并不是全转,他们只转有海鲜市场接触史的,包括我们快治好了他也一锅端都转到金银潭去了,没有海鲜市场接触史的他们一律不要」。
他记得医院里还收治有几名类似症状的病人,但没有海鲜市场接触史,就没有得到转运通知,「问医院怎么办,医院说指挥部没通知转院,只能先辟出一个 20 多张床位的隔离病区」。
武汉市卫健委「指挥部」的这个选择性转院,后来被财新记者调查了解的一份《入排标准》所证实。
一位湖北省属医院医生向财新记者透露,在 1 月 15 日国家卫健委第一版《新冠肺炎诊疗方案》出来之前,1 月 4 日,武汉市卫健委在金银潭医院对当地医院做了一次培训,培训中下发了《不明原因的病毒性肺炎医疗救治工作手册》。
工作手册共收录有十份文件,第一份是《不明原因的病毒性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二份是《不明原因的病毒性肺炎入排标准》。两者对「不明原因的病毒性肺炎」的临床诊断标准有明显差异。
「《试行诊疗方案》应该是湖北省专家组和最早一批国家卫健委专家组一起编制的,《入排标准》则是后来由武汉市卫健委编制,武汉很多医院都是按照后者进行诊断和上报。」
上述医生介绍,所谓入排标准,就是指导一线医生对病人能否诊断为某种疾病并上报的纳入和排除的原则标准。
财新记者获得的一本工作手册显示,在《试行诊疗方案》中,对于「不明原因的病毒性肺炎」的病例定义一共四条:
发烧;具有肺炎的影像学特征;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或淋巴细胞计数减少;经规范抗菌药物治疗 3 天,病情无明显改善或进行性加重。
定义称:同时具备这四条,不能明确诊断为其他疾病的肺炎病例,定义为不明原因的病毒性肺炎;如果患者有华南海鲜市场暴露史或有类似病人接触史,满足前三条即可。
位于汉口的华南海鲜市场被认为是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主要疫源地,早期确实大部分患者有华南海鲜市场接触史。
武汉市卫健委《入排标准》则比《试行诊疗方案》要求更为严格。其开篇第一句就规定,同时具备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者纳入。
其中,临床表现要求与「国家专家组标准」病例定义列出的四条基本一致,仅对其中发热一条进一步定义为 ≥38 度;
更大的改变是要求必须具有流行病学史,即 2019 年 12 月 1 日以来,长期在华南海鲜市场从事交易活动的商户、雇佣者和工作人员,或发病前两周内曾在海鲜市场从事加工、售卖、宰杀、处理和搬运等工作三小时以上者,或发病前两周内曾在海鲜市场有禽类、野生动物明确接触史者,以及与符合病例定义者共同生活、居住、学习、陪护、同病房的人员或未采用有效防护措施的诊疗、护理的医务人员。
病例定义是疾病的诊断依据和排除依据,一般包括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病原学证据三方面内容。
在 1 月 9 日国家卫健委宣布确定武汉不明原因病毒性肺炎的病原体为新型冠状病毒、明确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之前,临床医生并不知道病原体是什么,没有病原学证据,临床诊断只能通过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这两方面。
「从事后看,《试行诊疗方案》给出的病例定义总体是稳妥的,既重视了病人流行病学史方面的内容,但又没有拘泥于海鲜市场这一个可能的疫源地,对没有类似接触史的病人没有简单排除。
如果严格按照这个方案中的病例定义执行,不会出现大量与海鲜市场无关的病人漏诊的情况,人传人现象也会更早被发现。」这位人士说,「我不太能理解为什么《入排标准》要将与海鲜市场有关的流行病学史改为必要条件。」
一位接近湖北省专家组的人士透露,国家和省专家组成员看到武汉市卫健委这个《入排标准》后还很生气,要求武汉市卫健委收回小册子重新编印。
武汉市卫健委后来重新编印了一套绿色封皮的工作手册,去掉了《入排标准》,但各医院所执行的诊断和上报标准并没有改变。
《入排标准》列入海鲜市场有关的流行病学史,一个重要后果就是病毒在人际间传播的「中招者」被排除在外。事后回顾,许多医生都认为,疫情从 2019 年底的几百例迅速增加到 1 月 20 日左右的数千例,与此应有关系。
这份武汉市卫健委下发的工作手册还指出,对于疑似病例,院内需 12 小时内组织专家会诊,会诊不能排除时应立即上报传染病报告卡。这个规定表明,各大医院有自行上报传染病报告卡的权利。
然而仅仅过了一天,1 月 5 日,江汉区卫健局组织辖区内各医院开会时却称:对于疑似病例,各医院组织院内专家会诊不能排除的,应上报区卫健局,由区里组织专家会诊,不能排除后再上报传染病报告卡。
对此,一位疾控部门人士向财新记者解释,未知传染病的上报事关重大,医院诊断较为慎重,一般会逐级上报,完成流调和检测后,经当地卫健委审核后再按要求进行报告卡填报。然后当地卫健委再向上一级汇报,以求「步调一致」。
虽然此时上报传染病报告卡需要区里会诊同意,但整个上报程序尚能进行。财新记者获得的一份文件显示,截至 1 月 11 日,武汉协和医院共计上报 11 名(11 日突击报告 9 名),新华医院共计上报 9 名(11 日报告 6 名),中心医院共计报告 11 名。
1 月 12 日开始,上报程序戛然中止。
前述《疫情处置说明》显示,省市两级卫健委官员均指出,新冠肺炎病例要慎重上报,需在之前区卫健局会诊的基础上,增加市级和省级卫健委逐级检测,依然为不明原因肺炎的,经省卫健委同意后才能进行病例信息上报。
事实上,这条变得繁琐的上报路径在此后五天里从未走通过。
「当时就是不给报,不让报了。」武汉市中心医院一位医生向财新记者表示,根据当时的流程规定,遇到类似病例,先使用抗菌药物治疗三天,三天抗生素无效后,要院内专家组会诊,然后才能上报区里;
由区专家组会诊并通知区疾控采样,然后再请市里来,再请省里来……「要经过四级会诊、逐级检测,依然为不明原因肺炎后,经省卫健委同意,整个程序都审批完成确诊后,医院和医生才能填报传染病报告卡。」
「中间设了很多卡,很多临床医生、医院根本无法操作。」他说,「医院每天都有记录,送去采样的都是危重的没有办法观察了,每天都过筛了的,能扛的自己在扛。」
1 月 12 日之后,这个流程更是根本就走不通了,因为区里、市里和省里就没有明确下过诊断,检测结果也不反馈了,这样医院也没法报卡,更没办法转到金银潭医院了,病人完全没有出口。
「结果就是隔离病房很快收满,只好后湖和南京路院区又各多开了三个病区。病区又满了,只能在门诊吊水,医院排起了长队」。
他认为大量医务人员被感染与当时隔离病区收满有关。「病人越积越多,很多病人就是想住院打针,你呼吸科、急诊科住满了没有床位,他们就跑到其他科室看病要求住院,想着住上院再转科,而那些科室接诊的医护人员缺乏足够的防护」。
该医生的说法和前述内部的《疫情处置说明》相符合。中心医院一位科室主任表示,到 1 月中旬,基本就是压着不让上报了。
他告诉财新记者,从一开始每位病人临床诊断后,就得走会诊程序,武汉市中心医院本身是市级医院,在 12 月 30 日就在内部组建了医疗救治专家组,包含呼吸科、急诊、ICU 等科室专家,一共 12 人。
经过会诊确诊完成后,由公卫科负责上报,通知疾控进行流调。「起初还有几个上报后可以转到金银潭,后来就一动都不能动,所有通路都瘫痪了。」他说,会诊之后的流程变得遥遥无期。
位于武昌区的武汉市第三医院也遇到一样的难题。
该院一位医生向财新记者表示,该院第一个高度疑似的病人是 1 月 3 日前来就诊的一个 91 岁老奶奶,她感染了自己的三个女儿、医院的两位医生、五位护士,以及同病房的另外两位病人。
1 月 9 日,三医院将这个老奶奶的样本收集,并上报了市卫健委医政处和市、区两级疾控中心。
「之前他们都不愿意来,我们说,这么重的病人,你们不来,出了问题,你们是要负责的。」该医生说。后来,市卫健委和市疾控中心就来医院进行了会诊,没等来结果,这位老奶奶于当日晚间去世。
1 月 10 日至 12 日之间,三医院又将与这位老奶奶相关的家属、医护人员的感染情况、样本全部上报到市卫健委和市区两级疾控中心。
「我们院内会诊做得比较详尽,当时的情况我们觉得很严重,那么多医护人员感染。但我们当时申请的市里面专家会诊,就一直没有来。」
该医生表示,「当时市里给我们反馈说样本需寄送到北京检测,时间比较长,所以要等结果出来才能会诊。」
直到大概七八天后,终于有了样本检测结果,全部是阴性。
于是,医院组织第二批采样送检,才将这批感染者确诊为新冠肺炎病人——而这已经是第三批专家组来过之后的事了。
作为省属医院的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情况也没有好多少。该院医生向财新记者表示,医院 1 月初收治了一位有华南海鲜市场接触史的高度疑似病人。
「他当时呼吸困难,CT 显示双肺严重感染,已经成了大白肺。由于当时医生群里已经有流传 SARS 出现的传言,我很警觉,立刻上报给了院领导。」
收治当日,中南医院医政处就上报了市卫健委和市疾控中心,要求他们来采样检测。
与此同时,医院紧急将 ICU 改建成隔离病房,设置了 16 张床位,到 1 月 10 日,这些床位全部收满,后收进来的疑似患者大多没有华南海鲜市场接触史。
「病房都住满了,市里还没有动静,我们急了,多次向市卫健委,后来向省卫健委继续汇报。」
该医生表示,直到 1 月 12 日,市卫健才委派了三个专家来到医院。
开会时,专家表示,要有华南海鲜市场接触史,才能上报做核酸检测。这一说法遭到部分医生质疑,因为会遗留下很多病症类似但没有海鲜市场接触史的病例,标准过于苛刻。
但市卫健委专家反过来要求中南医院要谨慎申报检测,控制检测名额,表示「你们报太多了」。
1 月中旬,中南医院医政处再次向省市两级卫健委反映上报问题,遭到口头警告,并批评中南医院「政治觉悟不高」。
位于硚口区的武汉市第四医院也是如此。
该院一位人士告诉财新记者,大概在 1 月 10 日左右,该院也接治了类似的肺炎病例。
「当时医院希望能报卡,希望区疾控能有人过来做采样和流调,但区疾控迟迟没有派人来,后来因为这批患者都是轻症,我们就用普通肺炎的办法给治好了。」
「1 月中旬的时候所有人都在捂盖子,从省里到市里到院里,省里不让市里报,市里不让院里报,院里不让科里报,就这么一层层捂下来了,导致黄金防控期一再错过。」武汉市中心医院的上述医生向财新记者感叹。
另一位医生回忆,大概一直到 1 月底,医院才通知医生,让大家有一个报一个,自己做诊断后,在电脑上自己就能填。
「但一切都晚了。」他慨叹道。
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