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桂芳的贾宝玉,和后来我们所熟悉的徐玉兰版本的贾宝玉不同,从现存的唱片版本中,我可以窥见,尹桂芳把贾宝玉的人设突出在“情”字,听她的《哭灵》《问紫娟》,听到最后,总是难以自持的心痛,而苏青恰恰把握住了尹桂芳的这一特征,她的《宝玉与黛玉》同样突出的是“爱情”。
赵景深对这部戏的评论是:“应该推荐给上海市民”,而《解放日报》上的报道可以窥见《宝玉与黛玉》当年的盛况:阴历腊月二十二开始预售,全部当日售罄。正月初一一直演到五月,连演三百场,全部满座。
七月开始,芳华前往京、津、济等地进行两个多月的公演,九月回到上海,仍旧是《宝玉与黛玉》,接档的是苏青编、司徒阳导的《李娃传》。苏青的儿子李崇元觉得妈妈重新又意气风发了,“那一段时间母亲的生活最稳定,因为编写剧本收入非常不错,每月300元钱,那时别人每月只有三十几元。”
时间戛然而止,1955年12月1日,苏青被捕,据说是因为跟贾植芳的通信(她曾经给贾植芳先生寄过《宝玉与黛玉》的剧本,后来又请教过《司马迁》的相关问题)。一个月之后,芳华越剧团开始演《西厢记》。
再次演出《宝玉与黛玉》的时候,戏单上编剧冯允庄的名字换成了“集体改编”。冯允庄不见了,她变成了上海提篮桥监狱21805号犯人。在监狱里,她唯一的安慰大概是遇到了旧相识施丹萍,施是周佛海的儿媳妇,解放后曾担任公安局托儿所主任。施对苏青说,她觉得苏青问题不大——果然,一年半就被“宽大释放”,比起饱受折磨的贾植芳等人来说,确实问题不大了。
尹桂芳再次接纳了出狱的苏青,这是需要勇气和胆魄的。但两年后,1959年,芳华越剧团南下福建“支援前线”,轮到苏青做抉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