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间| 武汉协和30天,我看见80岁夫妇同住院,90后夫妻上一线
凤凰图片 2020-02-26
凤凰新闻客户端 凤凰网在人间工作室出品 我是北京日报摄影记者和冠欣,1月27日,我跟随援鄂北京医疗队来到了武汉,走上了抗击新冠肺炎的战场。昨天,2月25日,是我到武汉的第30天。 援鄂北京医疗队来到武汉后,在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开展救治工作。这家医院是武汉市第三批收治发热病人的定点医院,但医院原本没有适合治疗这种强传染性疾病的专业病房。1月底2月初,医院先后迎来了北京、黑龙江、广东等15支省市驰援医疗队的进驻,共开辟了15个普通病区,1个孕产妇病区和1个ICU重症病区,共810个床位。
图为1月28日,武汉协和医院西院正门。 武汉协和医院西院距离新冠肺炎的风暴眼——汉口“华南海鲜市场”大约20公里,距离位于蔡甸区的火神山医院大约15公里。开辟新冠肺炎病区之后,这里逐渐聚集了各省市的精英医疗队伍,成为专门接收重症危重症患者的医院。
2月18日,救护车驶向火神山医院。 1月28日,到武汉的第二天,我便和北京医疗队的队员们到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对接工作。经过医院的发热门诊时,我特意观察了一下,并没有网络上的那种排很长队看不上病,也没办法住院的情况。门诊门口很安静,三三两两的市民进进出出,或在草地上坐着等待,或在门口站立徘徊。
1月28日,武汉协和西院发热门诊门口人并不多。
1月28日,武汉协和西院发热门诊外戴口罩的工作人员和市民。 后来我询问了医院的医护人员,得知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原本也没有可用于新冠肺炎治疗的病房,就诊患者无法住院,需要住院的患者都转向其他医院了,只有部分轻症患者每日往返做治疗。
1月28日,医院门诊停车场角落的草地上,一位姑娘独自呆坐着。 随着各省市医疗队的相继入驻,武汉协和医院西院住院楼很多普通科室病房被临时改造成隔离病区。病房改造的过程十分迅速,基本是连夜改造,封闭走廊,开墙打洞做分区。 据该院负责宣传的负责人介绍,因为武汉封城,百业皆停,改造病房使用的建筑材料,甚至是托熟人从关门的建材市场仓库里辗转运出来的。
1月28日,协和的医护人员正在整理肝胆、血管外科病房,将其改造成隔离新冠肺炎病房。 虽然改造后的病房仍然距离专业的感染疾病隔离病房标准差距很大,但终归是拥有了基本的收治条件。这座医院,也开始充满了生的希望。 之后一个月,我几乎每天在这座医院里,守候医护人员进出隔离病房、病人来来去去,看着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为了保障医院的正常运转各司其职。 疫情肆虐,人们在这座医院里努力活着,并且战斗。我在他们中间,或只是擦肩而过,或有过短暂相处,用相机截取了他们的生活片段、平常瞬间和五味杂陈的时刻。
1月29日,北京医疗队负责的病区接收首批20余位新冠肺炎患者。由于是新开放的病区,首批病人大都不是重症患者,自己可以走出救护车。他们提着随身物品,自行或者被搀扶着进入病区。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新冠肺炎患者,虽然距离较远,但仍然能感受到他们的无力感,不单单是生理上,还有心理上。他们不知道前面迎接自己的陌生病房,和看不见脸的医护人员,能带自己走向何方。
1月29日下午,北京医疗队接诊的首批患者到达,在全身防护的医护人员搀扶下走进病房。 随着收治流程的日渐顺畅,医疗队对于病区和病房愈渐熟悉,北京医疗队负责的病区,开始主要收治重症患者。 在该院进行支援的医疗队都是来自多个省市的精兵强将,接诊重症患者能更大限度地挽回生命。但重症病房内的复杂状况,又让支援的医护人员们每天都处在最繁忙又最危险的境地。
1月29日,一名重症患者被医护人员用担架推进病房。 在北京医疗队负责的三个病区里,北京医疗队员和当地协和医院的医护人员合作值守,北京来的医护人员都是感染科、呼吸科、急诊科等与肺炎有关的专业科室,而协和的医护人员大多是其他普通病房的。病区内,诊治的医生每个班次由一位北京的大夫带一名本院大夫值班,护士则由两地人员混合排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