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9-12-30 09:21 AM 编辑
二十九年昔梦华:苏-57首摔能否使叶利钦含笑九泉?
新浪军事 2019年12月27日
12月24日下午,一则突发消息震撼了整个军迷圈——俄罗斯的苏-57战斗机在共青城附近坠毁。随后这一消息得到了俄罗斯联合航空制造集团公司新闻处的证实——一架苏-57战斗机在哈巴洛夫斯克边疆区的共青城附近坠毁,坠毁地点距离泽姆吉空军基地120公里,且飞机并非空军所属,而是阿穆尔河畔共青城加加林航空厂所有。
大家纷纷猜测此次坠毁的SU-57是否是即将交付俄军的生产型号还是工厂自己保留的早期验证机,而在25日,俄罗斯卫星通讯社给出了答案——该机为原计划本月27日交付俄军的首架量产机型。而这一摔,显然就让俄罗斯国防部副部长在今年11月视察工厂时的“年底前列装首批12架”的雄心壮志化为镜花水月。
不过,幸运的是,俄罗斯有口皆碑的弹射座椅再次成为了此次事故中唯一的闪光点,飞行员成功弹射,并随后被直升机救起。而随后当地的哈巴洛夫斯克政府发言人表示,该机当时正在进行发动机的测试。此后又有消息称,该机是在8千米的高度上进行试飞时突发故障,随后进入尾旋状态,飞行员试图切换纯手动操作飞机失败,随后在2千米高度选择弹射。
这虽然是苏-57第一次出现坠毁,但并非第一次出大型事故,对航展熟悉的朋友们可能都对2011年莫斯科航展有所印象。在那次航展中,还是原型机的T-50突然右发动机喷火,紧急终止起飞。稍后的2013年,苏-57又在降落时起火,随后起火的这架055机再次在2014年降落时发生意外起火。不过,此前的事故显然,都是发动机事故,而随着新发动机的成熟,此后倒是再也没有什么较大的问题,直到此次。但是这次的故障不是发动机了,反而是飞控,这可能并不是一个好消息。当然,这要是发生在国内,肯定会有人根据“苏-57就是拍扁的苏-27”为依据说苏霍伊设计局没有吃透苏-27的气动设计了。
我们都知道,现在的新战斗机,都采用了静不稳定布局和飞控计算机,飞行员并不是实际操作各个舵面,而是等于操作电脑,再由电脑输出相应的信号控制舵面来实现飞行员的操作意图。飞控对飞行员的操作如何响应就有赖于飞控程序,好处就是飞行员不用手忙脚乱的时刻维持飞机的平衡甚至飞不起来——静不稳定的设计好比是在鸡蛋上面再立一个鸡蛋(当然这种设计自然是有优点的,那就是战机能迅速的改变自身姿态)。
但是坏处就是,飞控程序是人编写的,人写的程序就一定会有BUG,这种定理称之为程序员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则是,你无法确认一个测试时不是BUG的段落会不会在特殊情况下表现为BUG(都是我编的)。而复杂的飞控显然不是能随意修改和增删的。而此次出现事故的是生产型,意味着飞控应当基本编写完毕,毕竟俄罗斯人不是美国人,也不是瑞典游戏公司,不会干出来必不可少的飞控软件需要不断后续更新或者购入DLC的方式完善。但这也就意味着,俄罗斯人要么彻底排查飞控软件的漏洞并停飞所有SU-57和推迟服役,要么只能先接收带病的SU-57,捏着鼻子认了这有个BUG然后边服役边测试。
笔者更倾向认为虽然此次坠毁事件应当彻底终结了俄罗斯在今年入役SU-57的可能,但是并不会推迟太久,毕竟俄罗斯军队需要一款新战机,俄罗斯人民需要一点新的信心,普京需要一点新的筹码,而俄罗斯军工部门也需要一点新的订单——入役后再对别的国家推销显然成功概率更大。
而至于飞控有一个BUG其实不算什么大事,首先事故还没能完全确认,其次从2010年首飞到现在,似乎飞控上只出现过这么一次问题,那么从概率角度上来说这种极小概率极端事件也不是不能接受的。毕竟类似的例子在东西方都是层出不穷的。“想要一架F-104吗?出门在草坪等着,天上就能掉一架下来”。西德和美国用实际行动证明,哪怕是设计有重大缺陷的飞机,其实也是能列装的。因为“有的总比没有好,死人不是个大问题”。
更何况,其实放眼世界,大部分战斗机都因为飞控出过问题,比如2004年12月,美国空军的第422试验评估大队的F-22坠毁,原因就是飞控系统故障;而F-35的飞控到现在还是处于未完工的状态。
其实,我们的“某型飞机”也曾出现过降落时机翼擦地的事故。据《中国航空报》报道“某年盛夏的一天,某型飞机在着陆段拉平过程中,出现了一次机翼轻微擦地但成功着陆的惊险一幕,李建平率领控制团队连夜对飞行参数据进行分析,确认这是一次较为罕见的人机耦合振荡现象。”。而至于FC-31嘛……车库里的跑车永远不会闯红灯。
因此,这件事情对SU-57的服役肯定或多或少有些影响,但是并不会产生致命性打击,不过是SU-57的麻烦事显然并不会就此结束,无论是航展上的巨大弹舱缝隙还是蒙皮上的粗糙铆钉,无一不透露着俄罗斯军工体系还在艰难困苦中前进,需知军事工业和其他工业一样,要想尽善尽美,可以,得加钱。钱不仅能买材料,更重要的是能维持熟练工人不会走人、不会没心思干活、不会因为人为原因使安全体系和生产质量体系形同虚设,一个好的制度是更需要物质的支持,而俄罗斯目前两者都没有。
就在前几天,俄罗斯的航母起火了,虽然只有120平米被烧毁,但其维修费用却和新造一艘航母相差无几;同样是前几天,俄罗斯的浮船坞和船坞中的B-380号潜艇沉没。这些问题的集中爆发,表面上是冬日的偶然,实际是整个俄罗斯的军事工业体系的生产质量体系形同虚设、熟练工人短缺导致安全意识薄弱造成的必然。
一个国家光有中央流体设计局的天才是不够的,毕竟科学家计算的再好,还是需要工人去进行精密加工。而反观歼-20首飞晚一年还能进度后来者居上,便是能知道,一个武器项目,是全方位的国家力量的体系,也是制度的有效性的检验。
自然,我们可以说,俄罗斯需要时间从苏联解体的悲痛和休克疗法的苦难中走出,重新找回自己的地位。就在25日,俄罗斯第一艘量产型的885M(亚森-M)级核潜艇首舰“新西伯利亚”号下水,似乎能冲一下喜,带走这些天重大事故的哀愁。
但是,俄罗斯联邦已经独立29周年了,快而立之年的俄罗斯却始终看不到前进的方向。29年的时间能让一个国家从一穷二白被四面围攻发展到百万雄师威震欧亚,也能让一个世界霸主沦落为一间离了裱糊匠就要风雨飘摇的破屋子;国家如此,哀哉何意。想必叶利钦等人泉下有知,亦可长暝其目,为了自己的“盖世功绩”欢欣不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