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9-12-27 04:09 PM 编辑
在人间 | 澳门回归后,我和儿子开启了“双城模式”
凤凰图片 2019-12-20
早晨7点过,9岁的浩宏带着7岁的弟弟浩斌走在上学路上。这条路的一头是位于珠海拱北口岸附近的家,另一头是出口岸不远处的澳门学校。在繁忙的通关路上,两个小小的身影很快就淹没在人群里。 有调查显示,和浩宏、浩斌一样身着各式校服、往返于珠海澳门的学童约有3000人以上,且呈上升趋势。他们每天往返两地,大多在新华、海晖、镜平、菜农、坊众等离关口不到一公里的学校读书。他们被称为“跨境学童”,是在澳门出生、珠海生活的一个群体。 图文:冯海泳 编辑:周娜 实习生:邹文昌 凤凰新闻客户端 凤凰网在人间工作室出品
早上7时许, Suki和儿子浩宏、浩斌在拱北口岸会合。Suki刚从澳门下夜班通关回珠海,浩宏和浩斌则步行来到口岸准备通关去澳门上学。 Suki家是数千个“跨境儿童”家庭之一,Suki是土生土长的澳门人,因为澳门的房价持续高企,加上高密度的生活空间以及高消费的生活成本,2002年Suki来到珠海关口附近租房居住,但仍在澳门工作。 这样的双城生活一直持续至今,17年过去,Suki已经成家,丈夫是湖南人。两个儿子开始上学后,也跟着Suki开启了双城模式。Suki介绍,很多澳门人都会住在珠海靠近关口的地方,这也让周边的房屋租金上涨不少。
哥哥浩宏的闹钟设置为早上6点30分,听到闹钟后浩宏就催促浩斌穿衣起床。这天出门前,浩斌还蜷在客厅的沙发上发“起床气”。
早上7点,浩宏带着浩斌吃完早饭后,收拾好书包,准备出门上学。两兄弟对上学这个事情特别兴奋,由于一直都在争取第一名到校,他们起得特别早。
早上7点至8点,是赴澳门上班、上学的高峰期,这个时段随处可见跨境学童的身影。从2011年3月起,随着跨境学童人数增多,拱北边检专门设置学童通道,让他们可以顺利地上学不受人流影响。 在人群里,浩宏带着弟弟浩斌通关,他们似乎已经习惯这样的场景。浩宏二年级的时候,第一次独自过关上学,Suki不放心,给浩宏买了一只有定位的儿童手表。现在他四年级了,开始带着二年级的弟弟通关上学。
在前往澳门的通关路上,浩斌遇到了一位珠海同小区的小伙伴,三人一路上有说有笑。 从家里步行通关走到他们就读的澳门菜农子弟学校,耗时约半个小时左右,他们已经习以为常。
不到8点,他们已到达学校,此时学校尚未开门,不少学生和家长在门口等待。 对部分珠澳跨境学童和家长而言,除了对澳门教育的认同外,还因为澳门户口的学童无法在珠海报读公立学校,相比内地高价的私立学校,在澳门读书是更为经济的选择。
澳门寸金尺土,人口密度高,菜农子弟学校位于关口不远处,学校设有幼儿园、小学、中学,共有学生2000多人,其中跨境学童的比例约在10%。
浩宏跟班里的同学打成一片。 浩宏大多数的朋友都是学校的同学,他们大都住澳门。因为跟同学相隔两地生活,他只能在学校跟小伙伴交流。
课堂上,浩宏在班里跟小伙伴进行“如何热爱澳门”的讨论,他代表小组发言说“不要乱扔垃圾,禁止吸烟,多种花草树木……”。 老师问“十二月对澳门来说有一个很重要的日子……”,话音未落,学生纷纷举手答“澳门回归”。浩宏所在班级每周二还会进行升国旗仪式,进行爱国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