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9-12-20 12:48 PM 编辑
斯佩伯爵的远征:以史为鉴看国产航母服役后的海军战略
新浪军事 2019-12-17
2019年12月17日,我国首艘国产航母山东舰正式交接入列。在这艘航母服役之前,曾有不少声音认为我国海军的航空母舰不应在公海大洋与敌人交战。而是应该在第一岛链之内作为浮动机场策应空军和火箭军的“区域拒止”战略。这不仅令人想起了105年前的那个12月份,德国海军留给我们的宝贵经验。
1914年6月28日,一位名叫普林茨的少年在萨拉热窝刺杀了奥匈帝国的皇储弗朗茨·费迪南大公。这场意外事件使得早已摩拳擦掌的欧洲列强纷纷下场参战。不久之后,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在欧洲的火药桶被点燃之后,德国位于我国山东的租界就变得岌岌可危了。当时英日两国已经缔结了同盟条约,且英国在对德宣战后旋即要求日本根据同盟条约对其在亚洲的战斗进行支援。一直试图扩张自己在东亚的势力范围的日本也顺水推舟的对德国发布了最后通牒。虽然当时德国在山东的兵力也有5000余人,还有一支由两艘装甲巡洋舰,数艘轻型巡洋舰和部分其他小型舰艇组成的舰队,且据青岛要塞之险,但毕竟英日联军人多势众。青岛已成孤城,陷落只是时间问题。
其实早在斐迪南大公刚刚遇刺时,德国亚洲舰队的贵族指挥官马克米利安·冯·斯佩伯爵就敏锐的意识到了青岛处境的危险。因此,其在战争刚刚爆发后不久就下令在东亚附近的舰艇全部前往太平洋中部集合,准备向东杀出重围。由于担心舰队合兵一处会被协约国舰队追踪全歼,轻巡洋舰埃姆登号的舰长卡尔·冯·穆勒说服斯佩让其率领这艘东亚舰队航速最快的轻巡洋舰前往与大舰队相反方向的印度洋进行破交作战,牵制协约国海军并掩护斯佩的东征。
接着,斯佩率领的东亚舰队主力和埃姆登号轻巡洋舰分别向东和向西洗劫了协约国的航线、基地和补给站。据统计,仅埃姆登号一艘舰艇就击沉了1艘俄国巡洋舰、1艘法国驱逐舰、15艘协约国商船,另俘获了4艘商船。至1914年11月9日该舰因伤被迫搁浅弃舰,埃姆登号还吸引了约14艘协约国舰艇在印度洋对其进行围追堵截。
在东太平洋,斯佩的舰队进攻了位于南太平洋的法国殖民地,劫掠了当地的煤炭作为燃料补给,并计划前往亲德国的中立国——智利进行下一步的打算。不过,截获了德军无线电通信的英国人并不打算放任这支舰队继续破坏协约国在太平洋上的交通线。英国海军部命令位于南美的第四巡洋舰中队搜索并摧毁斯佩的舰队。但这一命令显然高估了第四巡洋舰队的实力。
1914年11月1日下午,英国第四巡洋舰队的4艘巡洋舰与斯佩的5艘巡洋舰在智利外海不期而遇。斯佩立即命令舰队凭借更高的航速占领靠近智利海岸一侧的有利阵位并尽可能的将战斗打响的时间拖延到太阳落山时。此时,位于西方的英国巡洋舰队在夕阳的映衬下格外显眼,而斯佩的舰队则隐藏在光线较暗的东方且有智利海岸的“光学掩护”。加之德国巡洋舰的数量优势和火力优势,德国舰队仅用了1个多小时就击沉了英国舰队中最大最好的两艘装甲巡洋舰。
虽然此战的规模并不算太大,英军的损失也极为有限。不过这依旧是拿破仑战争以来英国海军遭遇到的最惨重的一次失利,打破了“英国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稍后进入智利休整的斯佩也被当地的德国侨民奉为了英雄。但斯佩本人却并没有这么乐观,他在当地德国俱乐部的招待会上公开表示:你们一定不要忘记,我现在是无家可归的。我无法回到德国,因为除了这里我没有任何一处安全港。因此,我必须竭尽所能的去战斗、去破坏直到弹药耗尽,在我死之前尽可能的造成敌军的损失。
这次失败也深深刺激了英国海军的神经,英国海军部命令无敌号和不屈号两艘战列巡洋舰脱离大舰队(英国本土舰队)前往南太平洋彻底摧毁斯佩的舰队。而在德国方面,斯佩在智利进行了短暂休整后,接到了德国海军参谋部的命令,令其突破英国人在大西洋上的封锁返回德国。
12月8日,希望在返航途中“搂草打兔子”的斯佩在福克兰群岛(阿称马尔维纳斯群岛)外遇到了在此处守株待兔的,由2艘战列巡洋舰、1艘前无畏战列舰、3艘装甲巡洋舰、2艘轻巡洋舰组成的庞大英国舰队。在悬殊的实力差距下,英国人几乎全歼了斯佩的舰队,仅德累斯顿号轻巡洋舰和由商船改装而来的塞德利茨号辅助巡洋舰得以逃脱。斯佩伯爵本人及其两个儿子也均在这场战斗中丧生。为了纪念这个德国海军的传奇英雄,后来德意志帝国海军的一艘马肯森级战列巡洋舰(未完工)、纳粹德国的一艘德意志级装甲舰和联邦德国的一艘护卫舰均以“斯佩伯爵”命名。
虽然斯佩伯爵的远征最终“中道崩殂”,不过其也留给了我们许多启示。斯佩伯爵的远征充分证明了,在战争中,即使是弱势一方的海军也可以通过主动的进攻来牵制优势方的行动,破坏其对制海权的控制。而与之相比,无论是1894年的北洋水师(恰好北洋水师是在131年前的今天成立的)还是1904-1905年的俄国海军均选择了“避战保船”的消极作战模式。这种做法既没有能够保存住其舰队实力,更没有对强势方的制海权造成任何挑战。
要知道,斯佩伯爵手中只有2艘装甲巡洋舰和3艘轻巡洋舰。而当时德国公海舰队拥有5艘战列巡洋舰和十余艘现代化的大型装甲巡洋舰。如果这些舰艇同样能够常驻外海并在战争开始阶段进行积极进攻的话,英国海军势必要从大舰队中分出更多的舰艇予以应对。其结果必然会导致英国对德国本土海上封锁的松动。
此外,斯佩伯爵的远征还揭示了舰队与基地之间的关系。在战争初期,德国在太平洋上不乏能够进行煤炭、弹药补给的基地。然而由于东亚舰队的总体劣势,这些海外基地几乎是在一瞬间被协约国占领了。因此,斯佩伯爵只能靠突袭协约国海军基地和借用中立国港口进行煤炭补给,至于弹药则是打一发少一发。而到了南美洲后,缺乏基地补给的斯佩伯爵无法选择更远、更安全的航线。这为其在福克兰海战中的失败埋下了伏笔。因此,对于一支立足于远洋作战的海军来说,舰队的规模与海外基地的建设缺一不可。
事实上,1914年德国海军遇到的问题与今天的我们十分相似。在当时德国海军的领路人——提尔皮茨看来,只要德国海军的力量达到了“对英国海军的制海权有威胁”的程度,英国人就不会放任德国海军不管,那么必然会冒险进入德国近海寻歼德国舰队。此时,只要德国海军使用水雷、潜艇和其他辅助舰艇对其进行消耗,就能够依托德国近海的有利优势,使用弱势的主力舰队战而胜之。这一计划看似很美,然而英国人却压根就没搭理过德国海军,只在英吉利海峡和苏格兰——瑞典一线进行了松散的海上封锁,并以此彻底掐死了德国人的海上交通线。因此,直到1918年德国宣布投降,德国公海舰队几乎没有发挥过任何作用,最终悲惨的在英国的斯卡帕湾自沉。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而说回文章开头的“区域拒止战略”(A2/AD),这实际上是美国人的“战略忽悠”。在美国人的假设中,我军将采用类似的方式阻止美军介入我军的武统作战。这种战略假设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客观的反映出了我军总体建设的内在逻辑,不过也同时成为了一个战略误导,限制了很多人对我国战略规划的预期。加之我国海军实力确实不如美军的现实情况,使很多人觉得弱势海军出海就是在以卵击石。
那么我们不妨假设“区域拒止”方案确实能如这些人所愿,使美军完全无法接近第一岛链。此时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就是——为什么美国人要来呢?如果美国人在波斯湾和印度洋截断我们的石油生命线我们要如何应对?如果美国人在中太平洋和南美洲附近截断我们在南美洲的原材料和农业产品运输怎么办?如果美国人在苏伊士运河、地中海和好望角截断我们在欧洲的商品运输又要怎么办?因此,A2/AD对于未来乃至现在的中国海军来说,虽然不完全是,但基本是荒谬的,不能作为我国海军的指导思想。与之相比前出大洋进行积极作战才是更加合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