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社会等级越高,
他所联系的人就越多,
他控制别人的势力就越大,
他每一行动的定命性和必然性,
就越明显。”
——作家·列夫·托尔斯泰
「逝于1910年11月20日」
出自作品:《战争与和平》
……
01.
1985年注定是载入京圈儿史册的一年。
那年发生的两次会面,一直影响到今日整个娱乐圈的格局。一次是美工冯小刚和新晋青年作家王朔的会面,一次是王朔和西影厂导演叶大鹰的会面。后者奠定了京圈儿的创作根基,前者则决定了京圈儿在文艺历史长河中的寿命。
咱们先说后一次。
那年,叶大鹰正在北影进修,暑假外出拍片,一朋友提到了王朔,希望他们能认识一下。之所以将王朔介绍给叶大鹰,是因为大家都有着同一个背景:大院子弟。
回到北京,叶大鹰就在凤凰餐厅跟王朔吃了顿饭。那时王老师还水嫩着,穿一皮夹克,戴一紫色毛线帽子,分外腼腆。饭局上,他带了篇小说的样稿,名叫《浮出海面》。没多久,小说就在《当代》发表。
那顿饭后,叶大鹰和王朔成了极好的朋友。这是命中注定的事,毕竟俩人都是大院出来的。这一重要背景,不仅促成了友谊,也涉及整个京圈儿的根基。在京圈儿壮大的日子里,“大院 ”始终是个不可忽略的因素。
正是这一背景,将王朔和时任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的副主任拉到了一起。
此人就是《甄嬛传》的导演,郑晓龙。
也是他,促成了王、冯二人的历史性会面。
「《甄嬛传》片场的郑晓龙」
郑晓龙出生自北京总后大院,父亲是该部宣传部长。青年时代参军,然后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做记者。1978年,他考上北大分校。四年后,毕业回原单位,电台改为电视局,增设电视艺术中心。他进去做编辑。由于能写能干,两年后升为主管生产的副主任。
当时全国电视剧少得可怜,广大群众嗷嗷待哺。为了丰富老百姓的生活,北视中心决定一年要搞一部精品。
一进单位,郑晓龙就参与了几部重磅作品。其中有个剧本,由他亲自执笔,那就是改编自王朔处女作的《空中小姐》。
在大院时,总参训练部的王朔,常去总后礼堂看电影。1984年,他把改了9遍的《空姐》投到《当代》,一炮打响。郑晓龙看完,找到了他。当时主流电视剧是写史诗,主角是革命英雄。领导不太认可小说,说没意义。
郑晓龙据理力争道:“人类美好爱情难道不是意义吗?不该歌颂吗?”
最后,电视剧成功播出。
就这么着,王朔和郑晓龙结成了牢固的革命友谊。加上郑晓龙的老婆,是《人民文学》的编辑,跟作家圈很熟,王朔又是个新晋作家,两人的来往,更加密切。
同时期,升为中心副主任的郑晓龙,提拔了两个平民家的孩子。一个叫冯小刚,一个叫赵宝刚。赵的事,后面再说。先说冯小刚。
1984年,冯小刚离开部队,被分到城建总公司当文宣干事。地点在西直门粮食仓库,被战友们笑为“西粮太守”。冯学美术出身,在电影厂兼任美工。机缘巧合认识了郑晓龙,经常找郑吃饭,靠着能说会道,深得郑的欢心。
没多久,郑就把他介绍进了北视中心。
「郑晓龙&王朔编剧的《空中小姐》,1984年」
1985年年底,冯在海南《大林莽》剧组做美工。郑晓龙去探班,休息期间,在溪边捧着王老师的《浮出海面》,乐不可支,一口一个“孙子”,把冯给惊着了。冯拿过小说一读,大呼果然“孙子!”,问是谁写的。
郑说,王朔,我一哥们儿。
冯小刚当即央求郑带自己结识王朔。彼时,这不过漫长时间中普通的一瞬,回头看,这却是决定了日后京圈儿资源崛起的历史性时刻。
要不是认识王老师,多年以后,冯小刚大概率不会碰上另一个大院子弟。
那就是华谊的老板,王中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