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84|回复: 1

周冬雨易烊千玺的《少年的你》验证了“烂书拍好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0-26 07:4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周冬雨易烊千玺的《少年的你》验证了“烂书拍好片”

搜狐
2019-10-26 10:51

《少年的你》可能就像每一个少年的成长之路,总是历经坎坷。还在拍摄之时,摄影余静萍的太太卢凯彤就因抑郁症自杀。从年初柏林开始,也遭遇两轮风波,终于得以面世。票房一路高走不是问题,可能大家对于《少年的你》最为担忧的一点,在于易烊千玺银幕首秀,他的表演能否撑得住这个题材?但从目前普遍评论看来,这个忧虑也已经消解。

c239.jpeg

易烊千玺饰演小北。


在业界有一句流行的俏皮话,说“好书拍烂片,烂书拍好片”,曾国祥很好地验证了这句话。虽然《七月与安生》和《少年的你》的原著不至于到“烂书”的地步,但在大多数人眼里,必定是俗套和不够入流的。这样的文本反而有更多的重构空间,单从文本上来看《少年的你》不如《七月与安生》复杂,是比较正规的单线叙事,但在影像设计上更为大胆,注重人物情绪表达。在很多重要情节,都选用了特写拍摄的方式,镜头直逼在易烊千玺和周冬雨两个青年演员脸上,以此虚化空间,注重于他们通过表演传递出的心理细节。

他们的脸是属于青春的,而被虚化的部分是他们此时此刻格格不入却终将踏入的成人世界。特写在这样的场景中,将他们间离出这唯一客观的空间,提供了一个镜头内部的乌托邦场景。成长最难捕捉的部分,就在这些微乎其微的细节之中,究竟坚守原本的自我,还是融入其中,也是每个人青春的必选题。

影片之中出现的主要空间环境分为三类,陈念(周冬雨饰)家、校园和审讯室。三个空间都是闭合的,尤其是学校场景,教学楼四面包围着一个操场,如同一个斗兽场,在囚笼中做着困兽之斗。空间对应了青少年的心理,是较为封闭的状态。不仅仅是成长心理本身的封闭,常年生活在学校中,也是他们客观状态的封闭。相对来说,小北(易烊千玺饰)的家在空间上选择了呼应的设计,它位于一条隧道的岔口,是一个四处破洞的陋室。它像是一个小小的喘息口,也是青春的一条岔路。

c241.jpeg

《少年的你》剧照。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在于,全片只有母亲出现,几乎没有父亲。无论是陈念、魏莱,还是小北口中的家人,都是以母亲为主。包括在警察角色中,也设置了一个怀孕中的女警。而学校的老师以男性为主,负责案件的警察也以男性为主。母亲代表了家庭中的主权,而父亲式角色代表了社会中的权力力量。很明显,母亲在这个故事中,并没有太多主导的作用。这样的设置,可能某种程度上试图在解析校园暴力发生的原因,但带来的问题是呈现出的人物过于扁平。

创作重心偏向符号化人物的塑造,这样更容易构建出一个精彩纷呈的情节剧,叙事核心始终围绕着未成年人的虐恋,而非在提出的校园暴力议题上做出更多深入的探讨。如何发生和如何保护,是同等重要的事情,仅仅拿出原生家庭问题一个解答路径,也没有办法完成升华议题的任务。

尽管如此,能有一部电影开始关心青春的孤独已经很不容易。太多关于青春的幻想,都像是肥皂泡的光泽,被意淫得过分耀眼,殊不知脆弱易破。成长的本质是孤独的,是很难被理解的,一切本该关心的部分,被移情到了分数之上。当尹昉饰演的警察问陈念为什么不相信大人的时候,笔者看来就算是他本人,在成长的这个时期也不会选择相信大人。

这个问题答案也很简单,因为大人也从未相信过孩子。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只是有的人战胜了这些,有的人陷入轮回。

□耳朵(影评人)

新京报编辑 吴龙珍 校对 李项玲
 楼主| 发表于 2019-10-26 08:2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少年的你》中的校园暴力,一点都不夸张

本帖最后由 Hutong9.net 于 2019-10-26 08:41 AM 编辑

《少年的你》中的校园暴力,一点都不夸张

观察者网风闻
公众号:为你写一个故事/raistlin20179小时前

作者:雷斯林 公众号:为你写一个故事 / raistlin20170101

昨天看完《少年的你》,网上有差评说里面校园霸凌的情节太夸张了,学生和学生之间怎么可能欺负到这种程度。

还有人说现在讲校园霸凌的作品太多了,都在输出负能量。

我看了下,电影中的校园霸凌是什么呢?

被孤立、被传话、被踢倒在地、被用球砸、被围攻拍照。

这夸张吗?

这一点都不夸张。

如果不信电影,可以看看新闻。

这是西安一所初中传出来的视频,是不是比电影里夸张多了?

c245.jpg


2018年6月8日,广西柳州发生校园欺凌:两男子用铁锁狂砸踢打女生。

是不是比电影里夸张多了?

c246.jpg


2018年3月29日,云南昭通初一女生在寝室被9名同学轮番殴打,边打边问“错没得”。被打女生始终没有开口说话,也未还手,直至被打翻在地上,围攻9人依然不放手。

是不是比电影夸张多了?

c247.jpg


这是发生在广东的事:

c248.jpg


这是发生在郑州的事情:

c249.jpg


这是发生在焦作的事情,女初中生被逼用嘴叼垃圾桶中的冰棍:

c250.jpg

还有这种:

c251.jpg

是不是都比电影中夸张多了?

所以我说,电影中的情节不但不夸张,甚至为了过审,可能还美化了。

02


这还只是被查获的,曝出来的。据统计,校园暴力案件有个1:7的黑数,也就是每查获一起此类案件,还有7起是未被查获的。

这些未被查获的案件,藏在施暴者打人之后得意的嘲笑生中,在被施暴者的哭泣声中;藏在施暴者与人炫耀的谈资中,在被施暴者惊醒的噩梦中。

c252.jpg

知乎上一位被施暴者在成年之后回忆起校园暴力:整整十五年,在那一间我被他们殴打的教室中,他们欺凌完我顺利离开,只有我,被无尽的恐惧困在里面,十五年都没有走出来。

c253.jpg


最坏的是,这些校园暴力受害者,因为校园暴力,在最应该获得安全感的时候被恐惧包围。于是自卑、恐惧、绝望、不安、焦虑、抑郁将会伴随这个孩子的一生,即便是长大成人,成家立业之后。

打心底里不自信,打心底里对世界恐惧,是很多校园暴力受害者最大的控诉。

c254.jpg


这些负面情绪围绕着他们,严重的甚至会让他们做出伤害自己的行为。

2016年,在儿童节这一天,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县的一名初中学生陶成鹏,喝下一整瓶剧毒农药,结束了自己年仅15岁的生命。

在整理孩子遗物的时候,家人意外发现了陶成鹏留下的三封遗书,其中一份遗书是写给老师、父母和弟弟的,在这份血迹斑斑的遗书上他写道:你们的学生、孩子、哥哥对不住你们,我因受不了几名同学的欺凌,所以选择离你们远去了。

c255.jpg


可问题是被欺凌者的自杀,不会对欺凌者产生任何影响。

就像《非自然死亡》中三澄美琴说的那样:他们一定会转学,改名,开始他们崭新的人生,彻底忘记你的死,开开心心地活下去,他们也丝毫不会感受到,你的痛苦。

c256.jpg


03


如果是犯罪,我也就不写这么长了,因为罪犯自然有法律制裁他们。

但关键在于,虽然校园暴力会给受害者带来巨大身心创伤,但大多数时候,其肇事者却不会受到什么惩罚。

比如上面那段西安的大人视频,据北青报记者向未央区公安局工作人员向证实,视频中的事情发生在今年1月份,事发后,当地公安部门、学校及涉事学生的家长都曾参与处理,这件事的处理结果是:

由于涉及到未成年人,所以主要对涉事学生进行了批评教育。

c257.jpg


比如上面那位逼女孩下跪在垃圾桶里叼冰棍的,校长是这么说的:

c258.jpg

老师和领导只会冠冕堂皇地说“你换成被伤害的同学想想“,“父母含辛茹苦把你们送这儿念书,你换成他们会怎么想”,“我在你这年纪的时候都…。”

站在成年人的高点俯视孩子们,是大多数老师和校领导的通病,觉得孩子能分清楚利弊,知道好歹。你们试图把自己和孩子换位思考一下吗?有没有尝试触及未成年人的思考领域去沟通,说到底还是成年人的傲慢。

有一句话叫:“有一些人,他们不适合做老师这份职业,他们缺乏共情,缺乏耐心,缺乏为孩子考虑的心。有些校领导为了政绩,为了脸面,一味地压制受害者。他们不明白孩子的世界比成年人的世界更残酷,童年的血色青春下,赤裸裸的弱肉强食。他们更多的时候是不想明白。”

学校里老师领导对校园暴力的视而不见,以及整个社会对校园暴力态度的冷漠和选择性忽略,都成为了杀死受害者的帮凶。

所以让我们心惊的不仅仅是暴力本身,还有群体性缄默。

c259.jpg


法律也管不了他们,别说因为校园欺凌导致人自杀了,就连大连那个故意谋杀、强奸、抛尸的13岁杀人犯,不也没被追究刑事责任吗?

c260.jpg


因为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十四条: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应当依法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c261.jpg


因为我国《刑法》规定,未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不承担刑事责任。

而这几乎成了未成年人犯罪的借口与保护伞。

那个在电梯里摔打1岁半男童并将其扔下25楼的女孩,最后家长只能通过民事诉讼来维权。

c262.jpg


那个因为不满网吧工作人员就放火烧网吧,导致25人死亡的孩子,因为不满14岁就免于刑事处罚。

c263.jpg

那个在14岁之前就掐死一名儿童的“孩子”,因为是个孩子所以没有被重判,结果14岁又杀人未遂,因为还是个“孩子”,所以从轻减刑。

结果19岁出狱后奸杀一名11岁女童。

c264.jpg


那个在14岁以前就用刀捅伤一人的14岁男孩,在等待伤情鉴定时将另一名同学杀害。

被抓后仍不悔改,说我就是想弄死他,反正我才14岁。

因年满14,在检察院坚决抗诉下,才被判无期。

c265.jpg

三名未满14岁未成年人夜晚窜至一小学宿舍,抢劫杀害了一名52岁的女教师。

处理结果,不负刑事责任,送往工读学校。

c266.jpg

太多案例表明,如果对未成年重大刑事罪犯宽容,就是对我们守法的大多数残忍。这些宽容并不能带来他们的蜕变,反而是在我们身边安上一个又一个定时炸弹。

我14岁的时候已经什么都懂了,我周围有人14岁的时候已经谈恋爱或者出去做生意了。如果一个“孩子”,做了错事,没有被惩罚,只会把他推向更罪恶的深渊。

c267.jpg

互联网时代让大家对于信息掌握的差距逐渐缩小,未成年人在知识层面上的了解并不比成年人少,反倒是价值观世界观处在萌发和建立的边缘。

未成年人保护法是不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做出相应的调整?未成年人并不是曾经懵懂、心智不全、单纯烂漫的群体了,我们时刻都处在信息、知识包裹的生活中。

电影《心灵捕手》中有段对话,总结起来大概是:“一个被知识武装起来的坏蛋才是最可怕的坏蛋。”

而这些懂法的未成年犯罪者/霸凌者,就像这样一群被武装起来的坏蛋。

如果老师不管、法律不管,那么,那些被霸凌的学生,惶惶不可终日的痛苦,他们如同活在阴沟中的憋屈,又向谁去诉说呢?

用我微博上一位网友的话来说。

“宛若地狱!”

04


所以我觉得,在现行法律不会改变的情况下,像《少年的你》这样讲校园霸凌的电影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

如果能再多出几部这样高质量的校园霸凌电影,打动每个老师、每个家长,让每个成年人都能意识到校园里正在发生的这些恶心事和学生的成绩一样重要。

让每个家长都意识到,自己的孩子可能会被欺负、自己的孩子欺负别人会遭报应。

那才是真正的大好事。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9-25 10:40 AM , Processed in 0.07318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