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间丨一个三峡移民家庭的四十年变迁史
凤凰图片 2019-10-15
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家。家庭命运与国家前途密切相关。恰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凤凰网在人间工作室推出特别策划《潮水与我》,以家庭相册的方式,记录大国小家的变迁史。以下为第7期内容:我的家乡湖北省秭归县郭家坝镇郭家坝村,位于长江三峡西陵峡畔一条小支流童庄河的河谷地带。河谷上面是平坦的水田,山坡上是上世纪80年代种植的脐橙。上世纪90年代时,我们村的农户大多每年有1万多元的脐橙收入,在秭归属于比较富裕的地方,人们生活得很安逸。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开工。三峡大坝最终蓄水位是175米,而我所在的郭家坝村,海拔位置在90多米至130米之间,这就意味着我的故乡将沉入水底。但郭家坝人,就像三峡库区百万移民一样,“舍小家、顾大家”,依依不舍地走出峡江。我家也是移民家庭之一。撰文:郭俊 编辑:张树志 凤凰新闻客户端、凤凰网在人间工作室出品
我的祖辈世世代代都是农民,爷爷郭昌甲读过私塾,写得一手好字,逢年过节和红白喜事帮村里写标语、对联,被人尊称为“甲先生”,是乡亲们眼中的“文化人”。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我的父亲出生,爷爷为他取名 “启庆”,寓意1949年是开启新时代的喜庆之年。在爷爷的支持下,父亲读完了初中,在同龄人中,可称得上是接受了较好的教育。图为1979年,我的家族照片。前排左起:我、爷爷、奶奶、二弟;后排左起:姑姑、叔叔、父亲、小姨、母亲抱着三弟。
父亲1966年初中毕业,在生产队务农三年,1970年被推荐到家乡的小学当上了一名民办老师。1970年,父亲与母亲结婚,他们后来有了三个儿子,我是长子。图为1986年,父亲(后排右二)与学校同事合影,照片左后是我家的老屋
改革开放后,我家乡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制。我们家承包了5亩多水田,7亩多旱地和林地。水田种植稻谷,山上的旱地和林地种植柑橘,除满足家庭食用外,还可以出售一部分稻谷和大部分柑橘,这成为我们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故乡秭归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发展脐橙产业,到90年代初,这里的山地基本都种上了脐橙,父老乡亲的收入都不错。我印象最深的是,由于我们三弟兄读书,家里欠了一些外债。1992年,我20岁,我们家脐橙收入了1万多元,自此以后,家中再无欠账,甚至开始有了积蓄。图为1987年,我(右)初中时与同学合影。
葛洲坝工程是长江上的第一座大坝,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境内的长江三峡末端河段上。葛洲坝工程的修建缘起于上世纪60年开始的“三线建设”。当时国际局势日趋紧张,为加强战备,中国作出战略大调整,将生产力布局由东向西转移。湖北宜昌及鄂西地区,十堰及鄂北地区都成为三线建设地区。一批国防军工企业和科研单位落户于宜昌山区,这些用电大户造成湖北全省及邻近省份电力短缺。于是葛洲坝工程建设提上日程,1970年开始修建,1988年全部完工。父亲告诉两个弟弟,未来的三峡大坝将比葛洲坝大得多。图为1987年,父亲带两个弟弟游览湖北宜昌葛洲坝工程。
我的父母非常重视教育。父亲经常对我们三兄弟说:以后国家要修三峡工程,我们生活的这个地方可能要被淹没。这些良田被淹没后,你们长大后就没有田种了,只有通过刻苦读书才能谋一条生路。图为1989年我(中)初中毕业与老师合影。
1989年,我初中毕业后要填报志愿,可以读中专,也可以读高中。10多岁的我,根本不知道志愿是什么,也不可能想那么远。中考成绩公布后,我的成绩不错,父亲动员我报考师范学校,一是因为当时师范学校包分配,考取师范就可以由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也就有了一个“铁”饭碗;二是父亲要供我们兄弟三人读书,负担比较重,我早点儿参加工作,可以减轻家庭负担。于是我考取了湖北当阳师范学校。图为我们兄弟三人1989年与亲戚家小孩的合影,当年我考取了师范学校。
我1992年毕业后,成为一名教师。我们兄弟三人年龄差为三岁,我师范毕业参加工作,刚好二弟初中毕业,三弟小学毕业。二弟中考成绩也不错,但在填报志愿的问题上与父亲发生了分歧,二弟想读秭归县一中,父亲却希望他跟我一样读师范学校。为此,父亲专门开了一次家庭会议,最后我说,我已经参加工作,可以帮着减轻家庭负担,既然弟弟想读一中,就让他读吧。没有想到的是,二弟1995年高考成绩不理想,最终没能考上大学,只好回家务农。图为1992年,我读师范期间二弟到学校看我的合影。
三弟1995年初中毕业,父亲吸取二弟的教训,直接让他报考师范学校。三弟没有提出异议,于是考取了当阳师范学校音乐专业,后来又考取了湖北武汉音乐学院,毕业后成为了一名音乐老师。图为1992年三弟读师范前在老家油菜地留影。
现在已经退休在家的父亲,想起二弟的经历,经常说:要是当时坚持让二弟读师范,我们一家就是“教师之家”了。后来我才明白:当了一辈子教师的父亲想让他的儿子们都能继承他的衣钵。图为1994年,父亲转为公办教师后在秭归师范学校与同事留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