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间丨我家在深圳的四十年
凤凰图片 2019-10-03
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家。家庭命运与国家前途密切相关。恰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凤凰网在人间工作室推出特别策划《潮水与我》,以家庭相册的方式,记录大国小家的变迁史。以下为第5期内容: 八十年代初,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不久,一个汕头姑娘和一个清远小伙先后离开家乡,来到深圳闯天地。他们在工作中相识,此后结婚生子,一家人在此扎根。这两个年轻人就是我的父母。他们见证了深圳从一个小渔村成长为改革开放窗口的历程,也在这一历程中,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红利,过上了幸福的好日子。 口述:张昊晖 整理:田恬 编辑:张树志 凤凰新闻客户端 凤凰网在人间工作室出品
我母亲的娘家在汕头,她同辈兄弟姐妹有十多个。从六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家里兄弟姐妹逐步分散到各地,大哥常被外派到越南工作,二哥投靠亲属去了香港,有人响应“上山下乡”政策成了知青,也有人出了国。在最困难的时期,家族靠着母亲的大舅妈以及大哥二哥寄来的物资度日。 1979年1月,在香港全面主持招商局工作的袁庚,以广东省和交通部的名义,向国务院呈报了在蛇口兴建工业区的请示。7月,蛇口响起填海建港的开山炮,这在后来被称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炮”。蛇口工业区,成了中国改革开放最早的“试管”。改革开放之初的蛇口,是无数年轻人梦开始的地方。先有蛇口,后有深圳。1980年8月,深圳经济特区正式成立。 1981年,母亲在她大哥的协助下,谋得了一个在蛇口工业区工作的机会,从汕头来到蛇口,在华美钢厂供应部工作。图为1982年,母亲珊妮在深圳蛇口大舅家的阳台上。
两年后,母亲离开华美钢厂供应部,调到蛇口招待所工作,招待所属于蛇口工业区。1983年10月,深圳大亚湾核电站筹建办曾在此办公。母亲学习能力强,财务、出纳、助理、打杂什么都愿意干,一个人能干五个人的活。图为1983年,母亲(前排左二)初到蛇口招待所,和同事们合影。
我的父亲旭初出生于清远的一个教师家庭,在四兄弟姐妹中,他排行老大。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广东省大宝山矿业有限公司。图为1983年,年轻时的父亲(最右)和他的父母及兄弟姐妹在清远老家合影。
1983年,父亲从广东大宝山矿业有限公司调到深圳蛇口。蛇口成立工业区后,父亲就想着去闯一闯,觉得那里蕴藏着很多机会。不过,当时他只是把深圳当作去香港的跳板,“去了深圳就有机会去香港,那是完全不一样的地方。” 通过层层筛选和一级级领导的审批后,25岁的父亲来到深圳,入职华美钢厂供应部,负责辅料采购和供应工作。后来又调任到蛇口物资公司,负责销售和业务方面的工作。图为1983年,父亲(二排左一)和同事们在广东省大宝山矿业有限公司门前合影。
父亲和母亲是华美钢厂供应部的同事。母亲调到招待所工作后,两人确立了恋爱关系。受深圳开放理念的冲击,他们认为婚姻是两个人的事情,不需要摆酒浪费,他们选择了旅行结婚。婚后,两人工作非常忙碌,几乎没有时间去做一些浪漫的事情。有一次经历让父母很难忘,1985年春节,两人开车去市区兜风,转悠半天他们都没有找到一家可以吃饭的餐厅。图为1984年,父母在桂林旅游结婚,没有大办婚礼。
蛇口太子路上刚刚建成的碧涛中心,是父亲印象中外国人最为集中的片区。这里有电影院、酒吧和外国连锁百货,是父亲来到深圳后最喜欢的地方。图为1984年,父亲在蛇口碧涛中心游玩。
1983年,一个深圳人皆知的名字“明华轮”出现在了蛇口的海滩上。这首游轮为法国人建造,ANCEVELLER是它最初的名字,法国前总统戴高乐曾为其下水剪彩。 1973年,中国购买该船。十年后,“明华轮”完成最后一次航行,袁庚用300万元将其迎到蛇口,经过整修改造,成为集酒店、娱乐为一体的海上旅游中心。当时船上有电影院、舞厅、酒吧、游泳池、娱乐场、健身房、台球室、图书馆、餐厅等等。1984年,邓小平到深圳视察,登上“明华轮”,提笔写下了“海上世界”。 国庆35周年庆典当日,写有“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标语的“海上世界”模型驶过天安门。我出生后,父母有时带我去“明华轮”参观。亲戚们时常感叹:蛇口不只有工业区,也有着适合家庭生活的氛围!图为1985年,我刚出生五个月,父亲带我到“明华轮”参观。
蛇口工业区给员工们提供了非常好的晋升和学习环境,包括电脑培训、集团财务培训、创造性思维等课程。母亲当时参加了蛇口工业区培训中心的会计中专第一期夜校,同时还完成了北京函授夜校会计职称进修。也因为这段经历让母亲拥有了正式的财务编制,工作和选择越来越宽阔。 当时读会计中专时,她印象最深的是:生我的前一天她还在上课和看书,做完月子她直接就去参加考试了。休完产假后,母亲上班,她就把我交给她同事的妈妈带。母亲每天把我的早餐和午餐都做好,放到保温瓶里,交给那位奶奶,晚上下班后她再去接我回来。我两岁时,母亲就把我送进了托儿所。我上学后,她每天晚上都会陪着我,从小学一直到初中。常常都是我睡着以后,她自己又开始学习。图为1986年,母亲(二排左一)在蛇口工业区培训中心上会计中专第一期夜校。
这一年,家里购置了第一台彩色电视机,通过天线可以接收到香港当时流行的电视剧和娱乐节目。印象比较深的有金庸的武侠剧,例如《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鹿鼎记》等等,还有《大地恩情》这类影视剧。全家人一起看电视是最值得怀念的时光。图为1986年,我一岁生日时在家中留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