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9-6-13 07:38 AM 编辑
西南边境线海拔4687米神秘哨所,上哨之路难似登天
2019-06-12 中国人的一天
前不久,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解放军报多路记者奔赴全军各部队蹲点调研采访,已经58岁的老记者柳军也主动请缨,带队深入驻西藏部队基层连队,并亲自登上了卓拉哨所,成为该哨所建哨半个世纪首批在封山期进入的军报记者,他们用影像记录下这些新时期最可爱的人、守卫国门“顶天立地”的兵。
摄影/柳军 嘎桑次仁 视频/ 柳军 尚超
剪辑/倒立 编辑/谷水
出品/解放军报 中国摄影报 腾讯新闻
西藏军区边防某团卓拉哨所位于喜马拉雅山深处的皑皑雪山之上,卓拉藏语意为“怪石垒成的山峰”,哨所所处位置为海拔4687米的山脊,周边峭壁林立,也被形象称为“挂在天上的哨所”。北印度洋暖湿气流与喜马拉雅山脉寒流在此交汇,天气恶劣多变,几乎终年被白雪覆盖。卓拉哨所是全军封山时间最长的驻防点之一,从头年10月到来年5月,近8个月冰封雪锁。由于它与世隔绝,哨兵们的戍边故事鲜为人知。
4月末,中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初夏,然而海拔3960米、卓拉哨所所在的多仁边防连防区积雪依然厚达到一至两米,巡逻车辆无法前行。为确保边防安全稳定,战士们在铲车开路受阻的情况下,改为徒步完成巡逻执勤任务。
战备公路上,大风吹起雪屑,天地之间瞬间白茫茫,让人看不清方向。卓拉哨所距连部还有12公里,其中有多处路段为近70度的陡峭雪坡。半个世纪来,哨所需要的给养物资,只能依靠人扛牛驮,战士们平均每个星期都要从山下连队往山上哨所背运物资,用水靠凿冰化雪,遇到恶劣天气封山,罐头和干菜便是餐桌上的主角。
2013年,连部通往哨所的盘山公路修通,路程大幅缩短,但仍有约5公里的路程需要徒步,每年10月进入封山期后,大雪锁路,天气多变,这条生命线就会时断进续,更加艰险。
2018年,距离连部不远的地方建起了一条索道,在海拔4000米至4600米的山巅形成长达2.8公里的空中运输线,结束了近半个世纪运输物资靠人扛牛驮的历史,哨所官兵封山期吃菜难、饮水难等“老大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战士们四季能吃上新鲜蔬菜瓜果,但索道还是容易受到天气影响。
在索道运输现场,官兵们将给养物资装入铁桶。马达开启,钢索带动铁桶缓缓上升到云海中的哨所。过去战士们运一次物资,需要爬6个小时左右山路,现在只需要几十分钟,他们还给这条索道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天路”。不过受条件限制和安全原因,这条索道只能运货不能乘人,官兵们平时“下连”与“上哨”还是得徒步翻山。
军报记者一行人中,快60岁的老记者柳军是其中年龄最大的。由于还在处在封山期,在多仁连部时,边防团领导考虑他的安全,几番建议不要“上哨”,但这位曾经参加过老山前线拔点作战的战地记者,执意前行。在他信念里,摄影记者一定要到现场,只有亲历现场,才能拍出真实鲜活的故事。最后,边防团领导拗不过他的坚持,决定让记者一行跟随巡逻小分队徒步挺进卓拉哨所。然而12公里的徒步山路,几乎埋进半截身子的积雪,让这趟行程注定充满艰险。
高原不同于平原,海拔每升高1000米,空气含氧量就会减少10%,海拔4000米也就意味着空气含氧量只有平原的60%。尤其是途中三个接近70度的陡坡,更是寸步难行,不踩实,就容易滑落。
徒步上山,除了要面对冰封雪裹的山崖和随时可能出现的恶劣天气,还要面对由于严重缺氧而造成的高原反应、体力下降、强紫外线灼伤、雪盲等问题。
久居平原的人,到了这种环境下,呼吸心跳瞬间加快,步履沉重,只剩下大口大口喘气。100米的距离,在平地一会就能走完,但到了高原,则几乎变成了一步一停,需要花上近一个小时,严重的高原反映,让老记者在途中数次吸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