肆
小时候,对一个地方很痴迷:崂山,对一个法术很难忘:穿墙术。
走火入魔时,嘴里念念有词,却没有勇气朝墙壁撞上去。
其实,到现在我都不知道,这人嘴里念的是啥,但当时看起来,很厉害的样子。
木偶剧《崂山道士》的很多细节设计,即便放在今天,都能让人拍手称赞...
崂山上的仙人,剪了个月亮,往墙上一丢,这月亮马上活了,屋里顿时亮如白昼。
接着,仙人朝月亮扔了一只筷子,筷子幻化成嫦娥,婀娜而下。
里面还有一幕王七徒手转人头,当时把我吓得够呛。
敦煌莫高窟,第257号窟,曾经和我们的童年,发生过奇妙的交集:《九色鹿》
《鹿王本生图》敦煌莫高窟第257窟
九色鹿放大招那一幕,把小时候的我,看得瞠目结舌:
另外,森林里有一群猴子,绞尽脑汁,要占有月亮。
为了得到月亮,在短时间内,这群猴子就制定了两个计划。
计划一:堆猴山。
它们相信,只要猴山堆得够高,月亮触手可及...
计划二:手尾相连,水中捞月。
以前笑它们傻,现在回头看时,才发觉这群猴子的行动力、组织力,简直厉害极了。
只不过,努力错方向,都是瞎忙。
1982年,有一部国产动画短片,获得了第32届柏林电影节银熊奖...
这是继《小蝌蚪找妈妈》《大闹天宫》之后,又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作品。
我敢打赌,你一定知道它:《三个和尚》 众所周知,《三个和尚》脱胎于谚语: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有个人突发奇想,把这句谚语做成了动画,没想到还在柏林电影节上,留下了姓名。
它的厉害之处在于,全篇没有一句台词,你却能通过人物动作,看到三个和尚不同的特点。
甚至于,连他们吃的干粮,都极其符合他们的形象。
有人这样评价:造型滑稽,表情传神,故事幽默,节奏明快...跨时代精品。 同一年,有个关于《蛐蛐》的故事...
至今,我都记得小男孩打死蛐蛐后,跳井自杀...
当时看到小男童打死蛐蛐后,家里大人都会说:这小孩真不懂事。
现想来,细思极恐,大人们都在责怪小孩...
却对滥用权力,以蛐蛐定生死的皇帝,绝口不提...
1980年初,英国BBC想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合拍动画片。
英国佬甚至为此提交了一个剧本,故事改编自中国明代神魔小说《平妖传》。
可是,BBC的资金迟迟没有到位,而制作早已经启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只好卷起袖子,硬上。
于是,我们看到了:《天书奇谭》 《天书奇谭》的很多形象,均来自京剧...
比如,那只妖媚的粉狐狸,桃花眼、腮红、发髻,都是京剧花旦的造型。
仔细一看,发现范冰冰和她好像啊!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天书奇谭》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成人向动画。
动画中的皇帝,是个小男孩,就像是一颗“跳棋”。
别看是个小孩,心性却极端残忍,他甚至让狐狸精变出三只老虎,在城里咬老百姓给他看。
他说:老虎吃人,还挺好玩的!
在历史长河中,有多少这样的“巨婴”掌权者啊...
还有幻化成人形的狐狸,在阴暗的色调里载歌载舞,诡异极了。
1984年,有一只奶牛猫出现了。
它眼睛瞪得像铜铃,耳朵竖得像天线,黑白花纹的头上,戴着一顶警帽。
当时为了确定黑猫警长的形象,导演戴铁郎画了多张设计稿,跑到幼儿园,让小朋友来挑自己喜欢的黑猫警长。
经它手的案件,都成为我们的童年阴影:
一只耳
食猴鹰
吃丈夫的螳螂 当年不知什么原因,《黑猫警长》只播放了5集。
在第5集的最后,黑猫警长打出“请看下集”时,我们还不知道,再也没有下集了...
这或许是童年最大的遗憾吧。
要说最经久不衰的,当属《葫芦兄弟》了。
1986年开播至今,七兄弟和蛇精,可谓是人民群众的宝藏...
比如,很多耳熟能详的台词,都曾经在网上热门过:
如意如意,随我心意,快快显灵。
妖精,快还我爷爷。
妖精,快放了我的哥哥们,我就放你一条生路。
这里必须吐槽一下,这两句是葫芦娃每集一说的台词,结果爷爷没救出来,哥哥还被越抓越多...
神奇的是,蛇精这个角色,经过30多年的沉淀...
已不仅仅是个角色,而是时下的某种审美标准,据说每一位整容医生都必须去看《葫芦兄弟》...
蛇精可谓是最早的网红脸:大眼睛、高鼻梁、锥子脸
还有不少明星跳出来,cos这些角色:
甚至连歌词都不放过,那句“一根藤上七个瓜”,还被用来戏谑“翟天临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