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60 年代:漫威开启 996 模式
1961 年的一天,斯坦·李回到家,气呼呼地跟媳妇说:
我决定了,我要退出漫画界!
 △ 斯坦·李和妻子琼
妻子劝慰他说:坚持你的想法就好了嘛,把你自己想画的画进去,他们还敢怎样,还能炒了你不成?
压死斯坦·李的“最后一根稻草”,来自竞争对手 DC 公司的《正义联盟》——他们把超人、蝙蝠侠、神奇女侠、绿灯侠成功地“捏”在了一起,叫好又叫座。

老板古德曼一听说这个消息,风风火火地冲回办公室,命令斯坦·李:
快,剽窃这个创意,搞一支我们自己的英雄战队。
斯坦·李已经受够了。
抄袭、裁员、审查、赚钱……没有人关心创作!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才是个头?!
他决定了,听媳妇的,想怎么画就怎么画,按他自己的想法来。
有人猜:复仇者联盟该登场了吧。
不,还没到那一步呢。
斯坦·李这时憋出来的大招,是“神奇四侠”(The Fantastic Four)。
但这跟古德曼要的山寨版《正义联盟》差得有点远:
这四个主人公连身制服都没有,而且像一家四口一样,成天地吵架斗嘴,跟蝙蝠侠超人高大全的气质完全不同。

神奇先生跟隐形女是一对情侣,霹雳火是隐形女的弟弟,而石头人像怪物一般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敏感的心。
他们既是超级英雄,又是普通人,斯坦·李第一次,把超级英雄放到了普通人熟悉的场景中去生活、去战斗。
一个有爱、有矛盾、有超能力的大家庭。

斯坦·李写完故事,科比完成了整个漫画。他们二人,都没有对携手打造的《神奇四侠》抱有太大期望。
斯坦·李心想:“好了,就这样吧,我要被炒鱿鱼了,但我已经毫无保留地,把我的想法都展现出来了。”
万没想到,《神奇四侠》创刊号发售不久,粉丝的信件就蜂拥而至。
“我从没想过会有这么好的销量。”
他开始相信一件事:把自己当作读者,如果自己觉得不错,读者应该也会满意。
这是斯坦·李职业生涯的分水岭——此前他一直靠模仿,现在他有了新的定位:做一个潮流的引领者,而不再做一个追随者。
他开始相信自己的直觉。
神奇四侠之后,很多粉丝来信呼吁,希望看到“更有创意的角色”(more innovative characters),李面对打字机上空白的稿纸,心里想的也是这些来信。

他问自己:要是把一个怪物,塑造成一个英雄,会是怎样的挑战?
尝到甜头的古德曼老板,也觉得超级英雄题材有复苏回暖的迹象,于是他把资源都留给了斯坦·李的新作——《无敌浩克》(俗称“绿巨人”,The Incredible Hulk)。
 △ “绿”巨人一开始的设定是灰色的
整个故事最出彩的地方,就是充分描绘出爆炸辐射给浩克带来的强烈痛苦。
斯坦·李的旁白是这样的:
“全世界仿佛停止了转动,在无尽的边缘瑟瑟发抖,只有他那刺耳的尖叫声响彻天地。”
配上科比画出的浩克——张大着嘴,眼中充满了恐惧。
他爱将军的女儿,可将军正在追杀他这个怪物——他已经变成一个纯粹的悲剧性人物。
你说他是一个超级英雄,可他要去拯救谁呢?他的敌人又是谁呢?
1962 年,斯坦·李推出了三个新的英雄——
一个是雷神托尔(Thor)——斯坦·李希望他超越超人,成为超越迄今所有英雄的“天神”;

另一个是蚁人(Ant-Man)亨利·皮姆,他能把自己缩成15 厘米高;
第三个人物,一开始出了点状况,本来是个用魔法戒指变身超级英雄的少年孤儿,可是后来画师认为,这不过是早年间一个小飞人(Fly)的翻版,
斯坦·李开始重新构思这个少年——
他看到了墙上的一只苍蝇,他在想:要是超级英雄能像昆虫一样黏在墙上,该有多酷?
他想了几个名字——
昆虫侠(Insect Man)?
苍蝇侠(Fly Man)?
蚊子侠(Mosquito Man)?
最后,他灵光一闪——

这位少年英雄,他超级力量的来源,从魔法戒指变成了一只受过辐射的蜘蛛。
1962 年,蜘蛛侠第一次出现在美国的报刊亭。与神奇四侠一样,一开始是一个弱小的普通人的故事——一个戴着高度近视镜、被同班大块头欺负的胆小鬼,追自己心爱的姑娘都追不到,却在叔叔被盗贼枪杀之后,开始了行侠仗义的英雄生涯。

他找到了杀害叔叔的凶手,却没有杀死罪犯,而是把犯人用蜘蛛网吊起来,放下去交给了警察。
斯坦·李描绘了少年内心深深的自责和悔恨,在最后一帧里,他写下了蜘蛛侠的经典名言:
“能力越大,责任就越大!”(With great power, there must also be great responsibility!)
很少有人知道,一开始老板古德曼是坚决不同意上蜘蛛侠这个角色的。
“有谁想看一个倒霉孩子的故事?再说了,蜘蛛多招人讨厌!”
斯坦·李是在《惊奇幻想》系列的第 15 期,偷偷地“夹带私货”,才得以让蜘蛛侠登场的。
结果那一期一跃成为当时的销量冠军。
古德曼笑容满面地走进来说:“斯坦啊,还记得我之前,很喜欢你的蜘蛛侠的点子吗?我们为什么不把它做成一个系列呢?”
面对这样的老板,你还能说什么呢?
斯坦·李理直气壮地跟古德曼说:我想打造一个超级英雄,他的原型是当时红极一时的企业大亨兼军火商霍华德·休斯(Howard Hughes),这个人会造飞机、开飞机、拍电影、做科研,而且绯闻女友众多。
 △ 钢铁侠原型霍华德·休斯
古德曼一听到这个想法就说:你疯了!(You’re crazy!)但斯坦·李觉得:既然你没说不,那我就开干了。于是就有了钢铁侠托尼·史塔克(Tony Stark)。
(坊间传闻的钢铁侠原型,是特斯拉的 CEO 埃隆·马斯克,事实并非如此。)
科比原本给他设计了一套圆滚滚的、笨重的灰色装甲,没过多久,另一个画师就把它改成了流线型,搭配红黄两色,改善了外观效果。

有时候,忙不过来的斯坦·李会打电话给画师,给他们讲个开头、结尾(或者故事梗概),画师问:那中间部分怎么办?斯坦·李会回答:“你自己补充,你看着来。”
斯坦·李发现,大家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创作出更好的故事。”
这就是传说中的“漫威式创作法”(the Marvel Method),一个人提出故事梗概,其他人把自己的想法加进去。
有一次,斯坦·李希望为霹雳火在《奇异故事》(Strange Tales)里面创造一个搭档,斯坦·李想画一个魔术师,他想起了小时候在家里,收听的一档广播节目,名叫“魔术师钱杜”(Chandu, the Magician)。
在斯坦·李的笔下,这个人物最终变成了“奇异博士”(Dr. Strange)。
 △ 奇异博士第一次登场
和其他英雄不同,斯坦·李为他设计的语言风格庄严而高贵,还有读者认真地考究奇异博士抑扬顿挫的文学渊源,其实大部分都是斯坦·李自己编造出来的。
粉丝的大量来信中,很多人呼吁漫威再出一支自己的英雄战队(superhero team),斯坦·李决定,把漫威最强大的几个英雄组合在一起,包括钢铁侠、雷神、绿巨人、蚁人和黄蜂女,让他们共同击败雷神邪恶的弟弟洛基(Loki),于是在 1963 年 9 月,就有了第 1 期《复仇者联盟》(Avengers #1)。

在第 1 期末尾,斯坦·李激动地宣布:“这是史上最强大的超级英雄团队!为漫威熠熠生辉的巨星团队吹来了一股新风!”(One of the greatest super-hero teams of all time! . . . and a new dimension is added to the Marvel galaxy of stars!)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就在同一个月,1963 年 9 月,斯坦·李和科比又推出了另一支超级英雄战队—— X 战警。斯坦·李最初想把这批英雄叫做“变种人”(mutants),让古德曼给否了。
后来,他又从英雄们具有“额外的”(extra)能力中得到灵感,提出“ X 战警”( X-Men )一词,古德曼同意了。

斯坦·李作为整个漫画部门的管理者,他在统筹安排上的能力也越来越纯熟。他知道,什么角色、什么故事,找谁来画是更合适的;当古德曼想要给画师们降薪的时候,他也会第一个跑过去为大家据理力争。
在这样一个冷酷无情的行业里,斯坦·李培养出了不少人才。画师克兰(Colan)回忆说:“斯坦能从我的作品中发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是斯坦的信任,让我有了工作的动力。”
克兰每天画完两整页内容,都需要耗费大量时间,按这样的速度,要想达到每月完成两本书的目标,每周工作时间就得超过 40 个小时。
 △ 斯坦·李在审阅漫画
斯坦·李是从不在意“加班”的。在同事眼里,斯坦·李仿佛有用不完的精力。
他不仅上衣口袋里随时揣个本子,甚至还在家里的床头放了一台录音机,半夜灵感降临,好随时记录下来。
跟画师讨论打斗场景,他会亲身演示:站到桌子上,在沙发上跳起来,大声模仿漫画里的叫声,而一旁的画师只能目瞪口呆地看着这个 42 岁的、精力旺盛的“谢顶”大叔在办公室里手舞足蹈,回去以后,画师们还要对着他给出的过于简略的故事大纲敲脑壳,为此头疼不已。
一个画师说:“漫威的工作法就好像是要潜到自己的内心深处,绞尽脑汁地把灵感给拽出来。”
画师埃弗雷特(Bill Everett)说:“我每天都要工作 14 到 15 个小时,回家还得接着画,实在是太累了。”
有些人在这样的环境里受不了,就退出了;能留下的,都是有编剧经验、适应高强度、同时拥有独立创作能力的优秀画师。
有时候,斯坦·李也发愁:可堪重任的编剧人数太少了。
他收到一个老员工托马斯(Roy Thomas)的消息,这个 24 岁的小伙子原来负责读者来信栏目,后来去做了老师,还惦记着漫威,想回来。

一开始,托马斯被斯坦·李打回去的稿子多如牛毛,但是很快,小伙子就“出师”了。经过 3 年的磨合,托马斯终于可以帮斯坦·李分担创作这一摊子事儿了。
60 年代,漫威每年的漫画发行量可以达到 3500 万册。
“我就像一个掷骰子的人,接二连三地投出漂亮的结果。当你连胜的时候,你根本停不下来。”
和斯坦·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科比却觉得自己越来越孤独,对公司也不再那么重要了。
他希望能从作品中得到利润分成,可斯坦·李两手一摊,说他做不了主,而古德曼却一直在钱的事上跟科比打太极。
1967 年,科比停止创作新的漫威英雄,那一年,漫画行业也迎来了新一轮衰退期,发行量开始萎缩。
1968 年,美国的大公司掀起了一波收购狂潮,漫威和 DC 十年的发行限制也到了期,古德曼趁机卖掉了公司。
收购方是卡当斯实业公司(Perfect Film & Chemical Corporation),他们开出了 1500 万美金的报价。
 △ 卡当斯实业公司
古德曼给斯坦·李签下了 5 年的新合同,还给他涨了薪。
但科比没有享受到这种待遇,新东家入驻以后,他再没有跟公司交涉的筹码,加薪的请求也一再被拒绝。
在完成了第 102 期《神奇四侠》之后,他拨通了斯坦·李的电话。
当斯坦·李放下听筒以后,他惊慌失措地瘫坐在办公室里,看着桌上刚刚送到的《神奇四侠》画稿,上面还散发着科比常抽的雪茄的气味。
他刚刚得知,几天以前,科比跟 DC 签下了 3 年的合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