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丨猪血汤
广东,汕头。
凌晨五点钟,一辆摩托车匆匆在寒冷的街头驶过。
目的地是:猪肉档。
猪肉档的老板,已经提前为老主顾准备好了:大肠、粉肠、猪肺、猪肝、前栏肉…
这些是一碗潮汕猪血汤最地道的原材料。
其中,最重要的是:猪血。
好的猪血,首先看颜色鲜不鲜红,其次看手感,要够扎实才行…
新鲜的猪血,才柔软弹牙…
煮猪血也有讲究,不能开大火,得用文火,不然会生小气泡,吃起来就太散,锁不住肉汁…
就连吃猪血,也有套路:可以配一碟辣椒和鱼露,用来解腥…
潮汕人吃这个,还得有指定的青菜。
大部分的名字,外地人都没怎么听过:真珠花菜,枸杞叶,西洋菜,益母草…
但是,对于潮汕人这群讲究养生的“活体老中医”来说:清肝明目,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实际上,益母草有一定毒性,长期食用,会造成慢性肾损害)
这样一碗脆、糯、韧、鲜、嫩…
还分量十足的猪血汤,不过10块钱。
难怪阔别家乡已久的食客,会在大快朵颐:还是汕头的早餐好啊!
这部《早餐中国》共100集,目前更新到第12集,总顾问是美食家陈晓卿、沈宏非。
有网友评论说:这个节目一定不能半夜看,也不能空腹看,因为实在是又饿又馋。正确的打开方式应该是,端着饭碗,边吃边看。
也有网友吐槽:看里面吃的,再看看现在自己手上吃的,气得只想甩碗回家!
从淫雨霏霏的云贵高原,到古老娴静的中原西安;
从夜夜笙歌的长沙街头,到海风缠绵的海岛沿岸;
从彪悍飒爽的苗族乡村,到自成一派的岭南潮汕…
摄制组们访街穿巷、闻香识味…
走遍大江南北的城市乡村、大街小巷,记录下了中国各地早餐的活色生香…
别的纪录片,动辄一小时老半天,但是《早餐中国》每集时长,不过5分钟,一如早餐的简单直接。
也因为时长限制,没有篇幅留给矫情,镜头则集中在食物本身的魅力…
你可以看到:爽口滑嫩的粿汁上,码着满满当当的卤肉、肥肠、豆干…
炖得晶莹弹牙的羊杂七宝,一勺盖满了碗里的汤汤水水…
铁锅舞动,粒粒分明的米粒,夹着酸菜粒翻炒跳跃…
配上一碗热气腾腾、馅料饱满的芋子包…
口感劲道的粉面,配上土罐煨出来的肉丝,还有“嗦粉”必备的酸豆角、酸菜…
在这部纪录片里,有一句很打动人的话:只要你起得早,就能找到故乡。
据说,味蕾的记忆是在六岁前形成的。
我们觉得一种食物好不好吃,早在童年时就已经决定了。
小时候觉得好吃的东西,会成为味蕾一生的记忆。
所以,就算跑到天涯海角,我们的舌头也被一根看不见的线牢牢捆住,线的另一头系在故乡。
在《早餐中国》里,你看不到高大上的摆盘,精细计算热量的荤素搭配,也看不到优雅的美食家和装逼的美食达人…
更多的,是我们儿时记忆中,熟悉的市井烟火味...
比如,烟熏火燎的墙壁,泛着油光的老旧桌椅,毫无设计的食谱菜牌…
各种高低起伏的方言,还有吆喝声:少点汤…再来个荷包蛋…
一家人就认准了门口老店的味道,每天雨打不动准点到访:小孩子吃着吃着就长大了,长大后吃着吃着就变老了,然后带着孩子继续来吃...
一碗砂锅粉,满满都是料:猪肝、香菇、肉丸、火腿肠、莲花白、鹌鹑蛋…
挤得锅里的汤,一滚就溢出…
这样一碗,9块钱。
有的人吃得慢条斯理,有的嫌热哈着气,有的赶时间,直接捧着碗站路边埋头苦吃…
每个人吃得酣畅淋漓,满屋子都是“呲溜呲溜”的响声…
貌不惊人的老板,总能记住老顾客的脸与喜好:这个大叔喜欢喝完酒后来喝汤,那个大爷牙口不好得再泡软点…
无论你是白领老板,还是菜摊小贩,是学生老师,还是家庭主妇…
不管你开奔驰宝马,还是骑一辆破单车…
在故乡的早餐面前,花不了几个钱,拉不开阶层差距,每个人在美食中得到的慰藉,并无二致。
在一碗粉,一碗面,一碗汤面前,是真正的众生平等。
然而,对于漂泊在外的现代人来说,早餐不过是可以将就对付的一环。
好好吃饭,好好吃一顿早餐,已经变成了一件困难重重的事。
因为,越大的城市,早餐越是单调乏味:便利店的饭团、肯德基的粥、网红咖啡、面包店的小蛋糕…
因为,高速发展的社会,每个人步履匆匆,为早餐多花五分钟,那是要命的事情,更别提,风风火火的旧城改造运动,正在把一个个生机勃勃的早餐摊驱逐出去…
就像某位网友所说:城市,让我饥肠辘辘。
2016年,官方曾推出《中国人早餐情况白皮书》,80%的居民早餐营养不充足,有超过100万的人,无法每天吃到早餐...
有近60万人,没时间吃早餐…
对于湖南伢子来说,是嗦粉;
对于潮汕“胶己人”来说,是呷糜;
对于老广来说,是饮早茶;
对于重庆崽儿来说,是一碗小面…
这就是这部纪录片想要说的:早餐,不仅仅是一日三餐中的第一餐。
如同有人写的那样:别小看早餐的治愈力量,只要胃充实温暖,这一天还怕什么磕磕绊绊?
回复 早餐中国 获得观看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