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间》第171期:中国式乡村婚礼
凤凰图片 2019-04-30
结婚乃人生大事,在中国,不同时代、不同地域都有不同的婚礼文化景观。在城市,改革开放后,由婚庆公司主导的西式婚礼逐渐被人们接受,婚礼的地点也由机关、工厂逐渐转移到各种层次的大酒店。相比之下,乡村婚礼保留了更多的传统习俗。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乡村婚礼的面貌大为改观,在沿袭部分传统的同时,也开始向城市看齐。根植于家族和村庄的传统乡村婚礼,正在逐渐消失。图为广西农村,丽梅和小杨的婚礼。丽梅的家在广西桂平市农村,她是家里唯一的大学生,毕业后在城市工作、生活,大学时心目中的白马王子是西装革履、事业有成的男士。2016年,丽梅结婚了,新郎是她的高中同学小杨。摄影:朱宝蕾
大学时期的丽梅和小杨。小杨也来自广西农村。上大学时,丽梅不喜欢小杨,觉得他又矮又不帅,然而小杨对丽梅情有独钟,每天都去她的QQ空间浏览。丽梅说小杨对她“穷追不舍”,自己“不胜其扰”。她干脆给空间设了访问限制。丽梅的家人也觉得小杨配不上她。然而毕业后第二年,两人却生活在了一起,丽梅说她年纪到了,自己不想成为“剩女”。没多久,两人开始筹办婚礼。
2016年冬天,两人结婚。丽梅邀请了表妹,还有要好的高中同学、大学同学来当伴娘。丽梅娘家的村里没有化妆师,也不方便接待从各地赶来的伴娘团。于是在婚礼前一天,丽梅在桂平市里的酒店订了两个房间。婚礼当天,新娘和伴娘早早起床梳妆打扮。
在丽梅梳妆打扮的同时,伴娘们不约而同拿起手机对着新娘拍摄。
新郎小杨和亲友从村里开车来到酒店接新娘。按照当地习俗,新郎见到新娘前,要准备很多红包,伴娘们在门后帮新娘要红包。只要新娘摇头,新郎就要继续在门外递红包。小杨在每个红包里放 100 元,丽梅嘟囔着嘴嫌少,好几个红包递进来后丽梅才同意小杨进门。
新郎小杨终于可以进门,在新娘面前跪地,并依次递上戒指、项链和鲜花。
在小杨进门前,伴娘们将新娘的鞋子藏好,找不到鞋,新娘就不能跟小杨走。小杨进屋后找了半天才找到鞋子并为她穿好。藏鞋、找鞋、给新娘穿鞋也是一种民间习俗。有一种说法,在古代,男女谈婚论嫁都是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方会根据媒人带来的女方鞋样请人做一双绣花鞋送给女方,女方在婚礼当天穿。而为了表达对神明的某种敬畏,女方在上花轿之前是不能穿鞋的,必须把鞋藏起来。这种习俗延续到今天,成为了婚礼过程中的一个娱乐环节。
新娘走出酒店大门,准备进入婚车。接亲的人举着红伞,寓意喜庆。婚车一共三部,新郎新娘坐最前面的一辆。从桂平市这家酒店到新郎家所在的村庄大约花了 40 分钟。
回到新郎家,第一件事是拜堂。小杨家已经张灯结彩,从各地赶来的亲友都已到达,酒席也已备好。厅堂桌子上摆放着肉食、酒、煤油灯、青菜、香案,香案上是一对硕大红烛。新人进入厅堂,先把香案上的大红烛重新插入烛台,再对案台鞠躬祭拜。
拜完天地祖宗,再进行夫妻对拜。围观的亲友想看新人接吻的画面,害羞的丽梅和小杨只是握了握手。
拜完堂后新人回到房间,丽梅有些激动,留下了泪水,伴娘安慰她并帮她补妆。丽梅和小杨的婚礼几乎没有闹洞房的环节。尽管年轻人也会跟着新人进入新房围观,但丽梅在屋内只是休息、换装、发喜糖 。大红色是婚礼的基调。新娘房间里的物品都是崭新的,床单、被子、蚊帐、窗帘都是红色或粉红色。
新娘房间内摆放着的传统婚礼物品:剪刀、镜子、尺子、铁钉、钱币、米花。这些都寓意幸福圆满、天长地久。尺子在婚姻生活中引申为衡量幸福的标准,指百子千孙、幸福源远流长;镜子代表圆满、完满,是对新娘婚姻生活甜蜜美满的祝愿;剪刀寓意新人婚后遍穿绫罗绸缎,共享人生的荣华富贵。
丽梅短暂休息之后,便脱下白色西式婚纱,换上红色的中式婚礼服,跟新郎一起向每桌客人敬酒。
婚礼上的厨师。这场婚礼的酒宴都是小杨家自己置办的。他们请了亲友和邻居来做厨师,提前几天就开始准备,有的杀猪宰羊,有的采购、整理食材,到婚礼当天下厨烹饪,再将菜品摆上餐桌。几十桌的婚宴都出自他们之手。婚礼结束后,主人家会给每个厨师一个红包。红包从几十元到上百元不等。
婚礼上收礼钱的人。农村的份子钱随得没有城里的高,但每家随一点儿,积少成多,有专门的人负责记录账目。这些礼钱不是白收的,在合适的机会也要以随礼的方式还回去。
婚宴结束后,新郎小杨在厅堂桌角为祖先烧纸钱,祈求祖先保佑新人平安幸福。这种婚礼习俗非常罕见,但在广西农村仍然有所保留。如今,丽梅和小杨依然住在村里,他们的儿子已经 2 岁,小杨做生意,家里买了车。丽梅在村委会工作,最近正在准备考公务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