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创业《跑男》都来谈合作 没想到冷清却来得太快
2019-04-14 中国人的一天
夸夸群让6个年轻人聚在了一起,只有晚上他们才有空开会。
晚上九点,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月牙楼里的教室,苏嘉琦和浙大的五位同学七嘴八舌地聊开了夸夸群的运营问题。2月末,夸夸群突然在浙江大学流行了起来,紧接着复旦、清华、北大……夸夸群蔓延至全国。而它的发起者是一名大二学生。
苏嘉琦是一个爱笑、活泼的东北女孩,在浙大市场营销专业读大二,团队里其他人则是浙大理工科学院背景。经历过四周的熬夜努力,“放彩虹屁”的“夸夸”小程序上线了,事情却一点没有变少,白天忙完各自的功课,夜晚就成了这个团队聚首的时间。
“我今天单车丢了,找了好久都没找到,求夸。”“丢了仍不暴躁,说明人极为优雅,夸”
“长白头发了,求夸。”“你竟然有头发,好羡慕!”
这就是夸夸群的画风。任何一句话、乃至一个标点符号或者表情,都可以是群友赞美的对象,赞得没有上限,这就是夸夸群的要义。
2月28号那天晚上,借助来自豆瓣互相表扬小组的灵感,苏嘉琦发起了第一个浙大夸夸群,很快就满了500人的上限。很快,这种幽默搞怪新奇的群聊方式受到追捧,第二天便建立了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和第五个夸夸群,都是满满的500人。
这种形式在全国裂变是靠团队的另外一个人——应夏寅。他是浙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工业设计专业的大三学生,看到夸夸群火了,敏感的应夏寅立即联系上了原先并不认识的苏嘉琦,随后他把这种夸夸群的形式推给了复旦大学的同学。
全国性的裂变开始了。复旦、清华、北大、人大、中山大学……全国的高校迅速刮起了一股夸夸群风。“我们浙大的群到目前只有五个,而清华那边已经有十个了,全国其他高校的群更多。”
“人们需要一个触发赞美开关的环境”,而夸夸群就是这样一个环境。夸夸群火遍全国高校,乃至一些行业群,网购平台上也出现了夸夸服务。“这对我们还蛮有冲击的”,但是应夏寅仍然觉得很兴奋,他看到了这种模式的付费可能性。
“人大和清华的群主都很关心怎么发展夸夸群。”苏嘉琦透露,复旦大学的同学也从中看到了“商机”。
把群升级为小程序,是苏嘉琦团队在微信夸夸群产生第二天就开始尝试的推广项目。苏嘉琦借助小程序的开发,组建了一个团队,因为学市场营销的缘故,她负责起了接受媒体采访、对外谈合作和推广。甚至综艺节目《跑男》也邀请过团队成员参与线下组织的夸夸活动。
前景似乎一片大好。应夏寅和其他成员负责小程序的代码撰写、bug 修改,经常熬到深夜甚至通宵。“我的预警是偏头痛。”持续近一个月这样的生活,他病倒过两次,为了早点把小程序推出来。
然而热度来得快,去的也快。苏嘉琦也很快发现,大家夸得欲望没有了。“会有人进进出出,进来的第500个人一开始会有人夸,后来大家就不夸了。”
“其实还蛮担心冷下来的。”应夏寅和苏嘉琦都在监控群里的活跃程度,会主动回应一些无人问津的求夸。应夏寅专门买了一台备用手机,用来加入各类夸夸群。苏嘉琦也尝试着更换夸夸主题,做一些收费的尝试,但也只局限于二、三十块钱的范围内。
新鲜感过后,也有不少人质疑这种无上限的夸赞意义在哪里。
一位浙大学长当着苏嘉琦和应夏寅的面接受我们采访,直言不讳地指出夸夸群里的夸赞,除了搞笑和噱头,能不能站得住脚乃至帮助到人,都是问题。一对即将毕业的研究生坦言,在找工作时需要互相鼓励,不过夸夸群里那种陌生人毫无根据的夸赞,并没有相互的鼓励来得实在。
这是苏嘉琦团队想要继续“夸”下去必须面对的。“我觉得这种夸不是假,而是大家本来就知道这种夸是有一定夸大成分在的。一方面是搞笑,另一方面我们也希望能夸得更有水平,更公益,帮到别人。”
苏嘉琦看来,夸夸群是和网络上的“喷子”、线下不好意思褒扬他人形成了一个差异路线,于是便有其存在的价值。
“夸夸”的模式也很容易被复制。火爆后的一个多月后,杭州的广播电台里也开始了夸夸模式的话题互动,微信搜索“夸夸”关键词,小程序就有28个之多。
苏嘉琦和团队成员仍在不断尝试新玩法,试图把“多多赞美别人”的内核保留下来。他们想运用短视频的方式推广“夸夸”,团队里伙伴还专门去听了短视频运营课程;应夏寅希望把“夸夸”做成一个打破群与群之间壁垒的大平台,加入更多的公益成分。
夸夸团队的第一张合照。
事实上,不管成败与否,“夸”这件事已经给他们带来了意外的“好处”。应夏寅在面试工作时,这段经历已经受到了面试官的关注。这次尝试,对于市场营销专业的苏嘉琦来说,无疑也是一次实战训练课。
能不能“夸”下去或许不重要,他们已经留下了痕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