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12|回复: 0

[影乐之声] 以音乐的名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3-29 11: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以音乐的名义

2019-03-22  曹利群  大家

导读

我永远都不会忘记,当听到贝多芬第七交响曲第一乐章的双簧管演奏出A大调的段落时,以色列乐手脸上吃惊的表情。他们都转过身来仔细聆听那个埃及学生完美的演奏。





1990年代初,巴勒斯坦学者萨义德与犹太作曲家巴伦博伊姆邂逅于伦敦一家酒店的大堂,相似的文化认同感和对古典音乐的热爱使两人相见恨晚。

9年后,适逢歌德诞辰250周年,他们在德国小城魏玛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在那个与歌德有着深厚渊源的地方,他们把阿拉伯和以色列的年轻音乐家,包括少部分德国的乐手集合在一起,组成一个交响乐团合作演奏。领衔者是巴伦博伊姆和大提琴家马友友,参加者约为18至25岁的年轻人。最小的只有15岁——一个来自叙利亚的库尔德男孩。

90.jpeg
巴伦博伊姆(左)与巴勒斯坦学者萨义德(右)

这个实验颇有深意。话说当年,一个参加过19世纪初西班牙战争的德国士兵给歌德带回一页《古兰经》,歌德大感兴趣,遂开始学习阿拉伯文(有说歌德就此改信伊斯兰教,此说在德国学界分歧很大)。他还发现了波斯诗歌,凭借对伊斯兰教的热情写下关于“他者”文化的一组诗歌,取名《西东合集》。歌德的做法给萨义德以启发,他和巴伦博伊姆立意在魏玛举办“西东合集工作坊”,把从未谋面的不同国别的音乐家带到魏玛,在巴伦博伊姆与马友友的指导下,开设了室内乐班和古典大师班。学员们每天进行排练,一星期抽几个晚上,萨义德还要带他们一起讨论音乐、文化以及其他话题。

第一个晚上的讨论现场有点紧张。萨义德让大家谈谈对工作坊的看法,没想到,一个孩子上来就说受到了歧视:有同伴不让他参加即兴演奏小组。一个黎巴嫩小提琴手补充说,下课后,几个非阿拉伯的青年一起演奏阿拉伯音乐,却遭到了反对。阿拉伯青年认为,只有他们自己才可以演奏阿拉伯音乐。

问题来了,冲突也就来了。究竟谁可以演奏阿拉伯音乐?接下来的问题是:“那么,你不是德国人,谁给你演奏贝多芬的权利?”现场一时尴尬。一个军人身份的以色列大提琴手说,自己到这里来是学习演奏的,对工作坊灌输文化的东西感到不舒服。“谁知道,也许我会被派往黎巴嫩,会和坐在这里的一些人刀兵相见。”如此讨论的气氛让人不安。

起到沟通作用的是音乐。十几天后,那个说只有阿拉伯人才能演奏阿拉伯音乐的孩子主动教给马友友怎样调整大提琴来演奏阿拉伯音阶。也许他觉得中国人可以演奏阿拉伯音乐。慢慢地,这个圈子逐渐扩大,一直到大家一起演奏贝多芬的第七交响曲。看到巴伦博伊姆把这些情感和文化上相互抵触的人组合到一起,连萨义德都觉得十分神奇。原来不仅是以色列人和阿拉伯人互相不睦,以色列人不喜欢其他以色列人,阿拉伯人自己也不在乎其他阿拉伯人。

萨义德感慨地说,“我永远都不会忘记,当听到贝多芬第七交响曲第一乐章的双簧管演奏出A大调的段落时,以色列乐手脸上吃惊的表情。他们都转过身来仔细聆听那个埃及学生完美的演奏。”不知不觉中,音乐已经潜移默化地转变了孩子们的成见。在一个临时的、没有政治影响的乐团里,一套身份的代码被另外一套所取代。以色列人、叙利亚人、俄罗斯人、黎巴嫩人、巴基斯坦人、巴勒斯坦人,突然都认同了一个身份——交响乐队的成员,成为在同一指挥下的小提琴手、大提琴手。

91.jpg
巴伦博伊姆与乐团排练

更让工作坊组织者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这些孩子对“他者”的无知。大马士革、安曼、开罗的人居然会演奏中提琴和小提琴,这让以色列的青年感到意外。阿拉伯的音乐家对以色列的音乐生活也只知皮毛。一个叙利亚孩子说,他甚至从来都没有见过以色列人。他只“知道”以色列人对他的国家和阿拉伯人所做的“坏事”。而在工作坊里,他发现自己居然和一个以色列大提琴手共用一个谱架,跟随着指挥,随着一页页谱子的翻动,他们一起演奏同样的音符、以同样的力度同样的弓法运弓,使用同样的标记演奏同样的音乐。他们竟然在一起做事了,一切都变得如此简单。

这就是音乐的妙处,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可以产生化学反应的亲近感,因为无需表达明确的思想。而探讨问题涉及到语言的交流,总会产生歧义甚至隔阂,反而收不到效果。萨义德发现了一件事,即演奏者在乐队里,扮演的角色主要是为了表达别人而不是自己。此时显出了歌德经历的意义,演奏者都是朝向“他者”,而不是只关注自己。而在音乐之外,不同信仰不同种族的人群更多关注的是自我身份的认同和归属感,自己的文化取向和文化价值。

92.jpg
巴伦博伊姆与西东合集管弦乐团演出

魏玛工作坊使以色列与阿拉伯青年音乐家有机会跨越种族藩篱,相互切磋,共同演奏。之后,这一工作坊在德国与美国芝加哥亦多次举行。他们在德国魏玛创建的“西东合集管弦乐团”,在指挥家巴伦博伊姆的带领下每年都会进行世界巡演。随着乐团里孩子们的年龄不断长大,离开,新的成员加入进来。让这个工作坊的意义得到不断的延伸。

同一个乐队,阐释同一种音乐,表达同一种感情,表现一个深度和广度无限延伸的精神场域。这种探索超出了音乐自身的意义,仿佛让人们看到一条通往未来的情感路径和美学追求,虽然前路艰难,但那是一条尊严和安全的和平之路,音乐连接了每一个不同民族的孩子的故乡之路。

就在我准备为西东合集交响乐团找几段配乐时,偶然听到俄罗斯作曲家柴科夫斯基的《圣约翰克里索斯托公祷文》,其中的第六首“小天使赞美诗”竟然带给我洪水般的滔天震撼。网路上的一个留言更发人深省:一个头一次听到东正教赞美诗的穆斯林青年,从音乐中感受到灵魂的平静和平安。这让我更加深刻地感知到,也许唯有音乐可以穿透宗教信仰,穿越肤色和种族。

音乐唤起的大爱超越了一切疆界。作为一个传播者,我感同身受,要让更多的人听到更多的音乐,让音乐连接世界,融合人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8-14 11:00 AM , Processed in 0.05747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