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00|回复: 0

[百家杂谈] 吴强丨女性是怎样被物化到连自己都信了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3-10 12: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吴强丨女性是怎样被物化到连自己都信了的

原创: 吴强  大家  2019-03-08


听李银河讲座,谈了很多性别刻板印象的问题,包括其形成和影响,我想深入谈谈性别刻板印象的价值观基础及其维护,并且如何导致不平等的性别关系,甚至普遍的性骚扰和性侵文化。

BA9337F2-229C-46D7-B375-3BEC7FB9FED9.jpeg

这就需要追溯到中国人的普遍哲学,以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为核心联结的儒家伦理为主流,审视它如何构成性别划分、形成各种刻板印象然后成为性骚扰文化的驱动。

长久以来,人们的自我评价和对他人的评价即自尊观念向普遍尊严的扩展,深受物质主义和机械进化史观的影响,在市场经济时代,倾向于将传统基于差序伦理自尊形态的“面子”,转化为可以用物质衡量的“成功”,这也大大简化了詹姆士曾经的经典概括,即成功/抱负;而对他人的尊严,则更为直接地以金钱来衡量成功程度、阶级地位乃至生命价值。

在卡尔·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里,此种继承儒家主义面子观的哲学,最易被底层人民所接受,堪称现代乌托邦,作为“直觉主义和一种试图以极端理性的方式理解现象的坚定意愿的综合”,曾经属于“上升阶级”也就是工人阶级的理论,固然对历史演进和环境变化有着深刻洞察,也催生了一个新的儒家主义。

对更多自幼接触辩证唯物主义的普通人来说,如果没有经过大学期间批判思维培养,容易终身迷失在物质主义决定论的教条中,而迷信“存在就是合理的”,倾向于为一切行为定价,从利益——动机论来评判他人和社会。人们由此很容易陷入对市场经济的拜物教和宿命论中。

由此产生两个效应:

(1)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很大程度上来自社会对女性的物化,而且这种物化又因女性的自我接受而被强化。例如,消费主义成为普遍的市场社会逻辑,对女性的消费行为、价值观和社会分类和刻板印象的固化影响尤大,女性在消费自主的幻觉下成为消费主义的奴隶,也因此影响了女性对身体的态度,包括化妆、整容、服装、装饰和对其他物质生活的欲望和要求,自我强化着女性的性别刻板印象,并且产生出与消费自主类似的性自主的主体幻觉,主导着女性在性别交往中的物化主义倾向却不自知。

230E347C-6230-4CAF-9BE3-6683162B150B.jpeg

这是当前女性通常将性解放或性自由等同于女权或性自主的原因,却难以跳脱开此种自由主义框架反思,在实际交往中则难以拒绝性自由刻板印象下的性骚扰,男性也容易以此为借口或至多为获同意而不断隐蔽地强加意志,形成合意的假象,很容易迅速达成性交易和性贿赂,将不平等权力关系下的性胁迫和性剥削美化为合意下的性自由。对这部分男性来说,性骚扰通常只意味着粗鲁的调情或者主动试探,并无损害女性的性自主,以为只要以各种物质和利益交换便可取得合意。简言之,将买春的模式推及几乎所有性别交往,包括婚姻市场的匹配。

(2)另一方面,物化关系还常以面子特别是集体性的面子的形式出现,带入社交场景,既造成男性渔猎女色的场所,也造成被诱或身陷其中的女性难以冒犯集体的面子,特别是流行的圈子文化——实则圈子的面子。个体的尊严,不被侵犯的权利,被集体尊严的面具也就是圈子的面子所代换,既保护了从性骚扰到性侵的施害者,也能从相同的角度谴责受害者,增加了受害者举报所需克服的心理壁垒。

所以,对性别的刻板印象合理化了性骚扰乃至性侵的行为,而且若要减少性骚扰非要打破性别刻板印象不可,并且,不从思想深处、不从所谓常识入手便无可能,不破除消费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大众哲学便难以根除。相比之下,目前保护女性权益运动的发展停留在圈子的迭代,打破旧圈子,形成新圈子的过程;同时,停留在私德公德的讨论。

例如,有趣的是今天一轰而上许多支持保护女性权益的男士们,略为观察,便可发现也是兄弟义气驱动,望风而动,不乏为受害师妹晚辈动手的架势。舆论焦点之兄弟会,其实非常用词不当,也很反社会。当我们谈兄弟会时,指的是欧洲或埃及的近现代的兄弟会组织和派生团体,为有宗教背景下现代世俗意义团体,多值尊重。然而网上被指控性侵、性骚扰者及其猪队友,其兄弟习气其实在NGO,公益和媒体界,自由派群体中蔚为普遍,着实造成性别歧视的酒桌文化和圈子文化,互相以性剥削和性占有为战利品之荣耀。如果保护女性权益不以此为超越个人的文化反思,则难以深入。而此种文化源于三国、水浒的游民文化底层文化,所谓女人如衣服为最,契合几乎所有性骚扰案主角的新流民阶级身份,和生活方式所决定的价值观与性别观念,这些观念如被揭性骚扰的某人之生活情色关系,游离在他们的口头自由主义之外或两者结合,形成田园特色自由主义的性霸凌,也区别于20世纪初期的杯水主义。

DD08C002-AC82-4CF4-8B48-025C75ECCBEB.jpeg

然而,从对女性物化的维度可以发现,这个运动如今仍然在自由主义的知识框架里面在进行辩论,现在并没有人能跳出这个框架来反思,除了去分析在权力不平等和霸凌,在这些话语体系之外,还应该思考这些性侵现象的普遍到底是怎么发生的?而从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作为大众哲学对生活中女性性别刻板印象的贡献角度,进一步延伸,还可以观察到它们在更大的范围内营造着对女性的驯服,很容易将层级关系引入社会交往,并且在近乎空白的伦理区域制造一个模糊地带,把刻板印象直接转化为这种刻板印象的本质——剥削和压迫。

简单地说,在整个社会职业、经济等各方面中国缺乏一个正当伦理,导致两性关系难以实现平等和尊重,只不过是中国社会缺乏工作伦理的具体体现。当然不是说完全没有工作伦理,他们的工作伦理是向上负责、好大喜功,像一些公司所暴露出来的状况,很具有普遍性。中国企业普遍都是这么一种状态,你说它的工作伦理是什么?一是官僚层级秩序,二是剥夺性:从劳动密集型工厂到所谓的高科技工厂,再到能源上游产业其实都一样,层级化和实用主义也是它的唯一的工作伦理。在这种伦理下,性骚扰首先发生在一个伦理模糊地带,常常以所谓潜规则的共识存在,性骚扰不过就是潜规则的表达,而之所以被以性骚扰的名义公布,往往不是来自当事人对潜规则的反抗,而是对性骚扰作为序曲信号之后发展的反抗:性骚扰之后通常迅速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粗暴的性侵害,一是变成性交易。

大多数女性面临性骚扰之后,往往只有两个选择,除了选择继续抵抗外,一种是无力来制止性骚扰,最后发展成性侵害。还有一种情况是,更普遍的,当有性骚扰发生之后,往往伴随着事后常态化的性交易,以及性贿赂,这种方式其实在媒体、知识分子圈里、大学校园里比较常见。而在保护女性权益运动中最常见的,则是在一个漫长的时间序列里,性骚扰和其后的性交易和性侵害被割裂开来,有可能被单独体验并意识到潜在的危险,可能单独举报出来,而非关于个体尊严也即自尊的认识。这也通常是施害方指责受害者未能当场表达反对的机制所在,并不同于食草动物遇袭时的僵直反应。她们所不能反对的,不仅是自己或圈子的面子,还是自我接受的加于她们身上的刻板印象,包括刻板印象下具体的人设。这或许才是刻板印象的压迫本质。

这一压迫伦理,弥漫在层级化的职场关系和社会关系中。性剥削则从包养二奶到色情产业泛滥发展为普遍化的性骚扰和性交易,两性关系几乎完全服从于当下的社会关系。

知识分子并没有这些认识到这样的发展,交易关系背后普遍的性霸权和性霸凌,妨碍着人们认识什么是人真正有尊严的交往。而只有当批评、争论摆脱现有大众哲学的框架后,才可能打破性别刻板印象的束缚,在流动开放的社会关系中重构个体的尊严和性别交往,发展出新的社会伦理。这可能是保护女性权益运动最大的价值。

原标题:《性别刻板印象和女性的物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8-14 12:45 PM , Processed in 0.06498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