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35|回复: 2

[影乐之声] 知乎放映室 | 今年这部奥斯卡最佳影片,工整是它的核心优点,也是它的致命弱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2-25 05:2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知乎放映室 | 今年这部奥斯卡最佳影片,工整是它的核心优点,也是它的致命弱点

知乎日报 2019-02-25

  

8FD0E9BF-4492-453E-9E8A-38246D8C3B7C.jpeg

题图:《绿皮书》


如何评价第 91 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绿皮书》( Green Book)?


知友:阿郎(300+ 赞同,电影、影视评论话题的优秀回答者,《看电影》 主编)

    

必须说,《绿皮书》是一部好电影,可也必须说,这种好是相对于目前这个电影大环境的质量评定体系而言。


每部电影的内在驱动装置都不尽相同,有的电影是地域的胜利,如南北朝鲜之于《特工》。电影说的是,当三八线内外仍是两个绝对禁止的世界时,同为一个朝鲜族但隶属于两个不同世界的官员,试着去接触。


有的是占了时间的先机,如 1987 年的罗马尼亚之于《四月三周两天》。那时法律明确禁止堕胎,而女主的闺蜜怀孕了,故事也就开始了。


《绿皮书》也是站在了时间跷跷板的一端,当 20 世纪 60 年代初,美国仍然按照肤色去划定尊卑的时候,一个黑人钢琴家要雇佣了一个白人司机,去做一场全国巡回演出,其中就包括种族歧视更为严重的南方地区。


旅程开始,两人的战争开始,旅程结束,两人的友谊也开始了。


《绿皮书》非常工整,但是那种好莱坞教科书早就裁剪好了的工整。


主创按照你约定俗成的规则,在叙述中埋伏了若干引线,如在影片开始,近乎于冗长地铺陈白人司机托尼的性格。在后来的旅途中,这些性格上谈不上缺点也谈不上优点的特点,帮助他保护了唐,也是和唐几次冲突的燃点。


如托尼诱惑唐第一次吃了鸡翅,在后来的一个主流宴会上,主人询问了托尼后,为唐准备的大餐就是鸡翅。


如告别时,妻子警告托尼圣诞节必须回家。所以影片最后,两人历尽艰苦也要回家。


主创当然也知道怎么在旅途渐入平淡时,启动煽情大法,如唐被抓被打时,如最后司机和雇主转换,换成唐开车送托尼回家时。


《绿皮书》是一个可以做标准答案的参考范本,工整是它的核心价值,也是它的致命弱点。


影片严丝合缝的规整,其实是亦步亦趋的机械,看似没有一丝毛病的光滑,其实是丧失了活力的粗糙。


看似娓娓道来,其实举重若重。


影片根据真人真事改编,但在改编的时候,充满了预设立场。虽然讲的是一个关于理解的故事,但在影片拍摄的若干年后,我们发现,作为当事人后人的主创之一,仍然不理解对方,只是作出了理解的姿势。


换句话说,主创更爱托尼。对于唐,他们对他的理解也仅限于历史书上的名词解释。


在表演上,两位演员一个松弛一个紧绷,一个有弧度明显的转变,一个只是弯道超车时的示意。


《绿皮书》讲述的是 20 世纪 60 年代初的故事,创作也好像拘役在了 20 世纪 60 年代初。


当下的视角,令人遗憾地缺席了。


这当然是一种偷懒,把功夫都用在了水面之上,对时代的深水区域没有做任何深潜的工作。


那些看似深刻的台词,因为缺少着力点而轻飘飘的,如「你永远不会以暴力取胜。只有保持尊严才能战胜一切。」如「成为天才是不够的,还需要勇气改变人们的心灵。」


所有的化学反应都只限于两个主人公为代表的两个人的权域内,因为时代氛围的塑胶化,只是变成了黑人与白人,雇主与司机,知识分子与混混之间简单的割裂与缝合。


因为对时代塑造的乏力,好像所有的种族歧视,只针对唐个人,而不是一个深入骨髓的群体性傲慢与偏见。


仍只是个案,而不是现象。


这部本应以时代背景为主要驱动装置的电影,恰恰对时代的理解,泄露出狭隘和想当然。


种族歧视这一名词,并还没有细密地搅拌在电影里,缺少感情细节的层层渗透,缺少人际关系在更大范围内的发酵,仍停留于一个人和另一个人块状结构的拼接,没有长出血肉,更没有血肉一体。


对那个年代没有疼痛感,对他们的友谊也很难生出更直观的灼热感。


《绿皮书》止步于物理变化的量变,而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质变。

 楼主| 发表于 2019-2-25 05:3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知友:公子重耳(100+ 赞同)

    

当我知道了《绿皮书》的大致剧情之后,我的第一个反应是:


这就是一部镜像版的《为黛西小姐开车》嘛。


6AD7A5F1-013F-4FD1-949E-26EB56F0F3B0.jpeg

87940469-612A-4177-99ED-CCA8086D2278.jpeg


一个能干逗趣但聒噪的司机,和一个高贵冷淡难伺候的雇主,还有一辆令路人艳羡不已的豪车。


只不过两人的肤色对换了一下。


而且两个白人,一个是意大利裔,一个是犹太人,在白人社会里也是被 WASP 鄙视的边缘群体。


不过看到后半段,还是觉得这两部作品有很大的区别。


《绿皮书》不是一个关于人生的故事,它聚焦于一段旅程,所以更多的是照顾戏剧性的精致和完整,冲突-和解-危机,依次出现了三轮,层层递进,在最后的高潮中合而唯一,两人终于彼此理解和尊重、达成了默契,而这段旅途也即将驶抵终点。


旅程固然有始有终,然而人物,尤其是 Shirley ,却依旧处于漂泊无依的状态。


整部电影中,Shirley 的这句台词最为令人动容:


If I'm not black enough, and if I'm not white enough, and if I'm not man enough, then tell me who am I?


三个 not enough ,描述了一个与任何阶层、任何社会格格不入的人。


可是 Who am I 这个问题,直到最后也没有答案。


在巡回演出的最后一站阿拉巴马,Shirley 坚持原则,拒绝了主办方的无礼要求,撤销演出,他们来到黑人餐厅 Orange Bird ,终于,Shirley 想为自己演奏一次,他来到钢琴前,小心翼翼地挪开琴边的那杯威士忌,再一次宣告自己和那些爵士明星不同。


然后,他弹奏了他最爱的肖邦,这支曲子是 Op.25 No.11,「冬风练习曲」。其技巧,是 Shirley 郁结已久的一次宣泄,其主题,不单应景于这个寒冬,又呼应着这个冷漠肃杀的「人性的冬天」。


可是除了 Shirley 自己,没有人懂得这支曲子对他意味着什么。


从始至终, Shirley 没有被真正地理解过。


精彩的演奏赢得满堂喝彩,然而乐队带着「终于等到你」的满脸喜悦地跑上台去,爵士乐的鼓点响起来了,Shirley 只得即兴弹奏,人们如醉如痴,载歌载舞。


Shirley 一直小心地规避人们因他的肤色而产生的刻板印象,但这徒劳无益,只能劝说自己,暂时释怀,享受当下而已。


Shirley 依旧是孤独的,他在平安夜回了家,家里堆满了富丽堂皇的艺术品,唯独没有一屋亲人做好饭菜在等待着他。他终于敲开了 Tony 的门,走进了一个家庭,这个家庭也热情地拥抱了他。然而友谊可以是解开人生所有问题的万能钥匙吗?


Who am I ?这个问题将一直萦绕在 Shirley 心头。「绿皮书」给了他一个清单,罗列着旅途中那些「安全」的、能够接纳他的落脚点,而旅程的尽头,既不通往抗争,也不通往救赎,只有可怜人的互相依偎,彼此取暖,躲进小楼成一统,努力淡忘掉这个令人不快乐的世界。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2-25 05:3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知友:秉烛(100+ 赞同)

    

此片大背景是种族歧视,关于此类我不能联系到生活太多,不过管中窥豹也能略略感受到当年种族隔离时的残酷。


近些年关于种族歧视的电影层出不穷,从 16 年的《Hidden Figures》开始,再到 17 年小成本惊悚片《Get Out》带给我的惊喜,和 18 年的《Black Klansman》的震撼以及这部《Green Book》带给我两小时多的感动和欢笑,关于种族歧视的主题已然可以适用于各类题材的电影。


遗憾的是虽然本片笑点不少(都很巧妙,围绕人物自然流露,国内这几年无厘头的网络段子看到视觉疲劳以后倒是觉得这样编剧用心不少),但整体的剧情还是严格按着好莱坞的标准脉络走。


拿出 Media 老师给的 Archplot Structure,每一个转折点和伏笔都能对上,让人猜到后续发展且略觉匠气过重个人不是很能融入故事。


话又说来了,好莱坞的商业片套路如此明显却依旧能带给人感动,不得不佩服人家完整工业体系带来的质量保证。


电影的人物设定相当饱满,我真的是后来查询相关影史资料的时候才知道,原来这个意大利啤酒肚大叔就是当年《Lord of Rings》的人皇 Aragorn,再次感叹这些演员都是什么神仙橡皮人(摸着自己被脂肪包裹着的腹肌长叹一声)。


整个公路旅行围绕 Don 和 Tony 的黑人白人种族矛盾,找不到工作的社会底层与高层天才钢琴家的阶级矛盾展开,最后以 Don 对自己黑人身份的接受与和解结束。


他从白人的 entertainer 变成了为自己和自己的族群演奏 Jazz 的钢琴家(最爱爵士,萨克斯键盘吉他铜管乐器还有低音提琴的组合真是太美好了,片尾曲跟着节奏瞎几把摇了好一会儿)。


Don 回家以后走下「王位」融入平凡人的世界,Tony 也让自己和家人摒弃歧视然后美好大团圆 happy ending。


说起来稍显俗套,但结束后我还是心里暖暖的连嘴角都带着笑。


这片子塑造双主角来讲故事的模式也挺熟悉的,个人感觉由法语片《Intouchables》改编的《The Upside》也是这么个模式。


情节自然,也容易塑造人物,但是就种族歧视这类深刻的社会话题在这一模式挖掘深度的能力还暂且存疑。


《Black Klansman》的镜头语言冲击力十足,结局新闻混剪的煽动和感染力完全喷涌而出,让人震撼不已。


可这样的情绪宣泄和呐喊对种族歧视的格局和历史有没有起到建设性的建议或者设想?还是说我们一开始对电影类文艺作品抱有的改造社会现象的高期待是不现实的?


不过我也没看过几部像《Fight Club》这种看到脑壳疼的作品,不敢妄言。以上均为个人愚见,年少轻狂,大言不惭,随便讲讲的这些皮毛让各位见笑了。


附老师给的 Archplot Structure,供君参考。


A467D7EB-33B2-4BFE-B29C-B9507283F11A.jpeg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8-14 12:52 PM , Processed in 0.06572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