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片大背景是种族歧视,关于此类我不能联系到生活太多,不过管中窥豹也能略略感受到当年种族隔离时的残酷。
近些年关于种族歧视的电影层出不穷,从 16 年的《Hidden Figures》开始,再到 17 年小成本惊悚片《Get Out》带给我的惊喜,和 18 年的《Black Klansman》的震撼以及这部《Green Book》带给我两小时多的感动和欢笑,关于种族歧视的主题已然可以适用于各类题材的电影。
遗憾的是虽然本片笑点不少(都很巧妙,围绕人物自然流露,国内这几年无厘头的网络段子看到视觉疲劳以后倒是觉得这样编剧用心不少),但整体的剧情还是严格按着好莱坞的标准脉络走。
拿出 Media 老师给的 Archplot Structure,每一个转折点和伏笔都能对上,让人猜到后续发展且略觉匠气过重个人不是很能融入故事。
话又说来了,好莱坞的商业片套路如此明显却依旧能带给人感动,不得不佩服人家完整工业体系带来的质量保证。
电影的人物设定相当饱满,我真的是后来查询相关影史资料的时候才知道,原来这个意大利啤酒肚大叔就是当年《Lord of Rings》的人皇 Aragorn,再次感叹这些演员都是什么神仙橡皮人(摸着自己被脂肪包裹着的腹肌长叹一声)。
整个公路旅行围绕 Don 和 Tony 的黑人白人种族矛盾,找不到工作的社会底层与高层天才钢琴家的阶级矛盾展开,最后以 Don 对自己黑人身份的接受与和解结束。
他从白人的 entertainer 变成了为自己和自己的族群演奏 Jazz 的钢琴家(最爱爵士,萨克斯键盘吉他铜管乐器还有低音提琴的组合真是太美好了,片尾曲跟着节奏瞎几把摇了好一会儿)。
Don 回家以后走下「王位」融入平凡人的世界,Tony 也让自己和家人摒弃歧视然后美好大团圆 happy ending。
说起来稍显俗套,但结束后我还是心里暖暖的连嘴角都带着笑。
这片子塑造双主角来讲故事的模式也挺熟悉的,个人感觉由法语片《Intouchables》改编的《The Upside》也是这么个模式。
情节自然,也容易塑造人物,但是就种族歧视这类深刻的社会话题在这一模式挖掘深度的能力还暂且存疑。
《Black Klansman》的镜头语言冲击力十足,结局新闻混剪的煽动和感染力完全喷涌而出,让人震撼不已。
可这样的情绪宣泄和呐喊对种族歧视的格局和历史有没有起到建设性的建议或者设想?还是说我们一开始对电影类文艺作品抱有的改造社会现象的高期待是不现实的?
不过我也没看过几部像《Fight Club》这种看到脑壳疼的作品,不敢妄言。以上均为个人愚见,年少轻狂,大言不惭,随便讲讲的这些皮毛让各位见笑了。
附老师给的 Archplot Structure,供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