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74|回复: 1

性衰退了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2-14 09: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性衰退了吗?

Hope Reese 界面文化 2019-02-15

美国人的性生活频率越来越低,但我们不应该把这一变化孤立看待,导致这一变化的,也并不只有单个支配一切的肇因。


我们到底应不应该纠结于性生活的频率呢?去年《大西洋月刊》的12月刊,封面故事就是凯特·朱利安(Kate Julian)的文章,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当代美国人,特别是千禧一代,他们的“性生活太少了”,这位资深编辑还在文章中严肃地将这种性生活次数的下降称为“性衰退”。


朱利安的这篇文章引用了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简·腾格(Jean M. Twenge)发表于2017年,关于美国成年人性生活频率下降现象的一篇论文,同时也纳入了芝加哥大学在2016年进行的一次综合社会调查结果,作为自己的论据。该调查表明,千禧一代平均性生活次数少于他们之前的两代人。然而千禧一代并不是唯一一个面临“性衰退”的群体,从1990年代后期到2016年,所有年龄层的成年人每年的平均性生活次数从62次下降到了54次。与此同时,该研究结果还显示,性生活减少的现象更多见于白人、中年人和已婚夫妇中。


将性生活频率降低定义为“性衰退”,其中隐含着另一层意思——性生活次数多一些总是更好的。


在文章中,朱利安罗列了无数理论来解释这种下降,从智能手机的发展到经济形势的震荡,再到Tinder的出现,她的措辞一直保持谨慎。然而所谓“性衰退”这一消息一经发布便在网上激起了热议,从Vox到Vice都对此作出了回应,更别提挤爆评论区的网友了。也难怪这个话题会如此受欢迎——每个人都想知道自己的性生活次数到底正不正常。“人们对此反应激烈,因为这是件极其私人的事情。”美国犹他大学家庭与消费学系助理教授丹·卡尔森(Dan Carlson)解释说,“在美国,我们并不常把它挂在嘴边。”


不过要是对“性衰退”产生恐惧,那就不应该了。调查结果显示,年均性生活次数虽然从62次减少到了54次,但这依然意味着普通成年人每周仍有超过一次的性行为。目前有研究表明,每周性行为超过一次对两性关系的满意程度没有任何积极影响,而无法保证每周至少一次性行为,人们对这段关系的满意度会有所下降,但增加性生活的次数并不一定能让人更加满意。卡尔森认为,“性生活的数量对人们性生活满意程度的预测作用较弱。”换句话说,质量和数量这两个概念不仅存在着明显差异,而且两个变量之间几乎毫无关系。


朱利安承认,性衰退的这个隐喻并不完美。她写道:“绝大多数人都需要工作,而两性关系和性生活则并不是摆在首要位置的。”尽管如此,不管是何种关系,性仍然是维持其健康运行的关键因素。最近的一项研究支撑了这一点:2017年,心理学家阿尼克 ·德布洛特(AnikDebrot)和她的同事们经过调查发现,“性行为能增进感情,从而提升幸福感。”


然而这个观点的真正问题在于,将性频率与性满足程度混为一谈是有问题的。如果将性生活频率降低定义为“性衰退”,其中就隐含着另一层意思——性生活次数多一些总是更好的。


8F4FDFEE-7FAC-42BC-AD16-F064EE6596C2.jpeg

图片来源:Flickr/Getty/JonathanAprea


如果我们真的担心性生活次数下降会对两性关系造成负面影响,可以看一看结婚率和离婚率的走向。美国马里兰大学社会学教授菲利普·科恩(Philip Cohen)的一项分析结果显示,在2008年到2016年间,离婚率一直在稳步降低,总共下降了18个百分点。


综合考虑目前研究中存在的这些潜在问题,以及性频率和满意程度相关研究的缺乏,我联系了几位长期研究家庭与社会学的专家。为了更好地从历史的角度理解这个问题,我还采访了非营利组织当代家庭协会(Council on Contemporary Families)的研究与公共教育部主任斯特凡尼·库恩兹(Stephanie Coontz)。库恩兹表示,她认为“有时候人们会夸大问题的严重性”。事实上,在一定的情况下,频繁的性行为本身就有可能带来问题。


“沉默的一代”对性生活并不一定有着最高的满意度。


基于人口普查的数据,库恩兹说,“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缔结的婚姻相比,在九十年代以后结婚的夫妇更容易达到十五年这个里程碑,中途没有遭受过离婚之扰,而从性生活的次数上来看,前者的频率却更高。”美国律师协会在2007年的一项研究也印证了这些发现。


简·腾格的研究证明,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人——也就是所谓“沉默的一代”——性生活的次数最多。而那些生于九十年代前后的千禧一代、Z世代和生于社交媒体时代的新人类性生活的次数最少。然而这些年轻一代的每年性行为次数也不过是比其他年龄层的成年人少了六次而已。


研究结果表明,“沉默的一代”对性生活并不一定有着最高的满意度。库恩兹解释说,“我对五六十年代结婚的女性做过一些口述史,根据这个结果来看,很显然,她们‘得到’的性生活远远超过她们的期待。”更甚的是,当两性关系中出现家暴的时候,性行为的频率也相应上升。


虽然我们大多数时候都把“性衰退”归咎于年轻人,但这并没有反映全部的事实。腾格的研究显示,性生活频率下降最多的群体是白人已婚中年夫妇。


那么这又是为什么呢?年龄是影响性生活频率的主要因素,婚龄的上升也是一个重要变量。研究人员发现,已婚夫妇往往会把更多时间花在陪伴孩子身上,这也就意味着留给彼此的时间更少了。但我们如果想要真正理解“性衰退”的含义,就应该对当下发生的变化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知。今天,年轻情侣会推迟结婚的时间,好让彼此在婚前享受更久的性生活,这确实不假,但光凭这一点还不足以解释这种下降,尤其因为性频率的下降在已婚或与伴侣同居的情侣中跌幅最大。


我们曾经有过各种保守的理论,比如说性生活频率下降是因为女性越来越多地参与到社会工作中,或者是夫妻双方的一般工作时间都比较长,然而这些理论都已经被推翻了。事实上,情况恰恰相反。调查结果显示,夫妻二人越忙,性生活的频率就越高。另外,虽然色情产品有时候会让人产生不切实际的期待,从而给现代两性关系带来问题,阻碍亲密关系的发展,甚至走远一些,会导致婚内出轨,但研究人员并没有发现色情作品与性频率下降存在什么直接关联。


836A4566-2EF3-40D2-96C1-B42FC98A5D8E.jpeg

图片来源:Wikimedia Commons/Getty/Jonathan Aprea


经济不稳定、缺乏安全感,以及社会对女性在性方面拥有更多主观能动性的接受程度逐渐提高,也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些可能性。但问题是,这些因素没有一个足以支撑调查结果。正如库恩兹在一封邮件中写道,“‘衰退’这个词是被炒作出来的,并且会误导公众,扭曲大家对一系列复杂而多元的因素的理解,这些因素的变化本应被看作是再平衡,而不是倒退。最重要的是,我们不应该孤立地看待这一变化,导致变化的也并不只有单个支配一切的罪魁祸首。”


卡尔森一直致力于研究影响性满足的变量。他告诉我,其中一个主要的因素就是两性平等。在传统的性别角色中,只有男性拥有权力,因此可能会产生更频繁的性行为,但满意度不一定会随之上升。换句话说,秉持平等主义的夫妇性满足感会高于那些仍然处于传统两性关系的夫妇。卡尔森还指出,家庭中平等的分工会给当代夫妇带来更高的性生活满意度。此外,他的研究还有另一个发现,人们对性生活的满意程度是相对稳定的,而且总体而言,“人们对自己的性生活非常满意。”


当我们谈论所谓的“性衰退”时,措辞确实非常重要。甚至对婚姻来说,这不失为一件好事。这种被我们称为“性衰退”的东西,实际上更像是一种健康的“性节食”,拒绝垃圾食品,保留必需的营养成分。库恩兹认为,“性频率的下降可能反应了女性说‘不’的话语权增强了,而男性也更多地考虑了伴侣的意见。”我们不要忘记反性骚扰运动给我们上的这一课——女性普遍实现了意料之外的性进步,一些男性也一样。


世界上并没有所谓“正常”的性生活次数这种东西。时时挂念自己的性频率对性生活健康也没有好处,只会导致焦虑感上升,从而降低身体的自信,阻碍健康的沟通。在对性生活的期望值上,每个个体、每对爱人的情况——包括那些无性恋者——都是不同的。性也不是一个可以确切量化的东西,我们不能以惯常的眼光去看待,不能像称体重或者测血糖一样界定一个正常区间。对库恩兹来说,这就意味着只有通过访谈,她才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人们的性生活。否则,她依然会对“大家都摆手拒绝的东西保持怀疑”。


7560CB98-A058-4B85-8EC9-9EAA8F4F7017.jpeg

图片来源:Getty/Jonathan Aprea


不管“性衰退”背后是什么样的现实,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全然可以放一万个心。举个例子,我们可以看看智能手机和电视电影对两性关系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令人不安。2018年一篇刊发在《大众媒体文化心理期刊》(Journal of Psychologyof Popular Media Culture)杂志上的研究表明,人们对智能手机的依赖可能会损害其人际关系的健康。麻省理工学院的心理学家雪莉·特克尔(Sherry Turkle)经过几十年的研究,用数据说明了电子设备对我们和朋友、伴侣之间对话与互动产生的影响。


朱利安在文章中写道,“看到人与人之间相互连接的方式产生了令人心碎的变化,有的甚至断了联系,”她感到震惊。从基本上说,在这一点上,我和朱利安有着共同的担忧。这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重点。然而,事实证明,年均性生活频率的小幅下降对伴侣关系如何确定、维持和满足并没有明显的影响。


本文原载于JSTOR Daily,原标题为“Don’t Fear the Sex Recession”。作者Hope Reese是一名记者,同时也是印第安纳大学的兼职讲师。翻译:马昕;编辑:朱洁树、陈佳靖。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9-2-19 03: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1-24 08:20 AM , Processed in 0.03027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