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18|回复: 0

为什么两个人互相忆念,就不会分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2-10 01:2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为什么两个人互相忆念,就不会分开?
新浪博客 二河古渡 2018-03-03

微信图片_20190210141445.jpg
 
为什么两个人互相忆念,就不会分开?

古渡法师讲述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中,以两个人互相忆念的比喻来给我们说明念佛法门的道理。佛是一直在忆念着我们的,如果我们念佛了,那么佛和我们就互相忆念,自然而然就不会分开;如果我们不念佛,那就没有用。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母亲肯定会忆念儿子,但儿子如果不忆念母亲呢?他就会远离家乡,舍母而逃逝。对这样的儿子,母亲再怎么忆念,甚至眼睛哭瞎了也没有用。因为不忆念母亲的儿子,不会想到回家见日夜思念自己的母亲。

  只有这个儿子什么时候想起自己母亲,忆念母亲了,他才会回家与母亲团聚,不再分开。也就是“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众生如果能忆佛、念佛,他就必定见佛,如同《观经》中讲的“有缘众生,皆悉得见”的道理一样。这也说明不仅仅是从观法上讲,大势至菩萨对一切念佛人都加以摄持。

  为什么两个人互相忆念,就不会分开呢?我们不妨以苏东坡与弟弟苏辙的公案来说明这个道理。

  苏东坡与他的弟弟苏辙,兄弟之间感情可以说好到极点,经常互相忆念对方。众所周知的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就是苏东坡忆念自己的弟弟苏辙写的。现在人把这两句诗用在男女感情上,实际上本来是苏东坡为抒发兄弟感情而写的。

  为什么说苏东坡兄弟之间生生世世相互忆念呢?通过分析他们兄弟前后世的情况就可以知道。大家知道,苏东坡的前身是五祖戒禅师,后身就是明朝《西方合论》的作者袁宏道。当时的三苏(北宋散文家苏洵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就是后来的三袁(指明代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

  据《净土圣贤录》等记载,袁宏道往生之后,有一次弟弟中道在禅定之中去了 西方,见到已经往生的哥哥宏道,宏道就跟弟弟讲:“我和你在空王劫时,生生世世为兄弟,乃至于在六道之中,也是如此。”可见,二人在最长远劫之前就是兄弟了。这是袁宏道往生西方后,用宿命通观察出来的。为什么空王劫来就互为兄弟呢?很大一个原因,就是两兄弟感情非常好,互相忆念,这样就生生世世在一起做兄弟,永远不会分开,就会出现这样不可思议的情形。

  苏东坡兄弟的公案,也就证明了《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所讲的“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因为互相忆念、不愿意分开的缘故,就会永远在一起,这就是心的力量。当然,如果只是其中一个人忆念,而另一个不忆念,当然就没有用。就像磁铁的原理一样,只有磁铁和磁石碰在一起,才能互相吸引,紧紧结合在一起;磁铁跟石头、石头跟石头,则不可能吸引在一起,这是名言中的一种特殊规律。

  这是《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中给我们讲的道理,可以说里面的内涵非常深厚。由此我们就知道,只要我们内心像儿子忆念母亲一样,真正地去忆佛、念佛,自然而然就像《念佛圆通章》里面所讲的:“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这是一个必然如此的道理。也如《观经》中讲的“有缘众生,皆悉得见”。像儿子忆念母亲一样去忆念佛,自然就属于“有缘众生”,自然就能“皆悉得见”。


(摘自古渡法师《观经四帖疏讲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1-21 06:14 AM , Processed in 0.02605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