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90|回复: 0

[史地人物] 李舒:越剧女子101天团传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24 12: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越剧女子101天团传奇
原创: 阿舒  山河小岁月  2019-01-07


前几日熬夜工作,又去电影资料馆看桑弧编剧的《假凤虚凰》+ 四小时《李尔王》,回来上吐下泻,一切约定只得取消,连王恺兄约我去嵊州越剧小镇看《山河恋》演出跨年都只能忍痛放鸽子。

2DE2124B-FAEF-4813-921E-55DDBF60156C.jpeg

但我一直想去嵊州的,一个孕育了一出至今仍然充满活力剧种的小镇,一定有自己的小城之春。是的,嵊县走出的女子,都有一种特别的韧劲和魅力,仿佛天生就是要抒写传奇的。

想去嵊县的最初念头,源自一个叫蕊生的男子写下的这段文字:

我家住在大桥头,门前一条石弹大路,里通覆卮山群村到奉化,外通三界章镇到绍兴,田畈并不宽,但人家迤逦散开,就见得平旷阳气。……太阳斜过半山,山上羊叫,桥上行人,桥下流水汤汤,就有一种远意。

嗯,你们更熟悉他另一个名字——

胡兰成。


1944年5月,正在和张爱玲热恋的胡兰成写下了著名的《论张爱玲》:

她赞叹越剧“借红灯”这名称,说是美极了。为了一个美丽的字眼,至于感动到那样,这里有着她对于人生之虔诚。


我初读这段,甚是纳闷,《借红灯》这出戏,在我看来颇为无聊,元宵节出游的公子哥爱上了豆腐店的小姑娘,两人定情之际,小姑娘爸爸回来,公子哥藏进箱子里,结果被闷死。官府先判定小姑娘杀人,后经神仙搭救,两人破镜重圆。张爱玲为什么要独独夸奖这样一出小戏的名字“美极了”,后来一想,说“借红灯”事小,恐怕多半还是为了说越剧。

因为胡兰成是绍兴嵊县胡村人,越剧是他的家乡戏。
胡兰成对这出“借红灯”念念不忘,后来张爱玲和他分手,他托炎樱说合,开头一句“爱玲是美貌佳人红灯坐,而你如映在她窗纸上的梅花”。我看到这封信时气不打一处来,哼,还红灯坐呢,老子把你这薄情郎,摁到箱子里闷死算数。

但可以肯定的是,来自越剧故乡的胡兰成一定和张爱玲聊起了越剧的话题,因为在他们相识并很快熟络的第二个月,张爱玲发表了一篇《年轻的时候》:

自行车又经过一家开唱绍兴戏的公馆,无线电悠悠唱下去,在那宽而平的嗓门里没有白天与黑夜,仿佛在白昼的房间里点上了电灯,眩晕,热闹,不真实。

绍兴姑娘唱的是:“越思越想越啦懊呃悔啊啊!”稳妥的拍子。

汝良突然省悟了:绍兴戏听众的世界是一个稳妥的世界,不稳的是他自己。

绍兴戏就是越剧,绍兴戏听众的世界是一个稳妥的世界,是的,这是我听过的关于越剧粉丝们最经典的评价,没有之一。


1940年代,上海的娱乐圈格局正在悄悄变化。短短十几年光阴,越剧从名不见经传的“绍兴的笃班”,一跃成为上海滩第一大地方剧种。只要看戏院的数量就可以看出来——1947年出版的《大上海指南》统计:上海有6家京剧戏院,34家电影院,5家话剧剧院,26家越剧剧院,6家申曲。

可以说,越剧就是当时上海的娱乐之王。“落难公子投亲被逐,多情小姐花园赠金”,都市情感剧情节让无数阿姨婶婶为止神魂颠倒。越剧的粉丝,以基层市民为生力军,他们坚强而稳定,热情而坚贞,现在饭圈的那一套,当年的叔叔阿姨们早就玩腻了。

让我们用饭圈语言来介绍八十年前的上海越剧女子101天团。
首先是三十年代的初代“四大名旦”:所谓“三花一娟”——施银花、赵瑞花、王杏花、姚水娟。这几位各有所长,占据C位的时间也有先后,获得最终C位的是姚水娟,因为当时有一句评价叫“三花不如一娟”,而姚水娟也被评为初代“越剧皇后”。


四大名旦各有CP,比如旦角施银花和小生屠杏花搭档,戏迷们叫她们“银杏并蒂”。(现在的戏迷起的CP名字也差不多)

炒CP风却是踏踏实实被第二代越剧明星们给炒起来的,比如我曾经讲过的梁祝CP马樟花和袁雪芬,这两个人在台上唱十八相送,经常临时过瘾,多加台词,台上唱得开心,台下听得痴迷。

这些CP可不是说说的,她们显然是官方认证,因为人家拍过结婚照:

比如尹桂芳和竺水招:
比如范瑞娟和傅全香:


你们非常熟悉的徐玉兰,和王文娟组成宝黛CP之前,其实和筱丹桂是“一对”:



这些姑娘都属于各家的班主,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经纪公司。但当时班主和戏院老板背后也有后台,这便是当时上海越剧的主要支持者——浙江同乡会。

作为一个地方性剧种,早期越剧在上海的发展,完全是靠着家乡人兴盛起来的。浙江同乡会在上海的势力是巨大的,至抗战爆发前,浙江人在上海的人口总数仅次于江苏人,但在沪的浙江人,可比江苏人有钱多了,上海总商会里,有三分之二来自浙江。

可以理解成,他们是真正的女子越剧天团创始人。

一个加入越剧剧团的女孩,要学戏,就要拜师傅,要上台唱戏,就要看班主眼色。还有后台老板、前台老板,层层叠叠,一如封建大家庭,演员是最卖命的底层丫鬟。
▲  我最喜欢的傅全香老师的《情探》
所以,为了取得一些自主权,姑娘们往往要认“干爹干妈”(行话叫“过房娘”“过房爹”)来保持相对的独立。这些干爹干妈相当于现在的粉丝会会长和站姐粉头子,他们代表的是观众势力。“过房娘”这个阶层和现在的粉圈一样复杂,有私生饭,有袁春望(以前是ta粉丝,不喜欢ta之后还到处黑ta),也有毒唯,但也有不少“过房娘”会和越剧演员成为亲人的亲厚关系。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演员们有一些要求,比如不演太过色情的剧目,要换搭档,要涨工资,都是通过“过房娘”来谈判,这和现在粉丝干预经纪公司有的一拼。

在三十年代,初代越剧女子们基本没有什么话语权,演什么戏,拿多少钱,基本都要听经纪公司(班主)的。袁雪芬的CP马樟花结婚之前,和袁雪芬在舞台上唱的最后一出戏,是《梁祝哀史》,老观众们坐满了整个剧场,台上的两人唱得难舍难分,到《楼台会》,台上台下哭成一片。戏散之后,很多观众边哭边说: “以后再也不看越剧了。”
▲  袁雪芬和马樟花
CP拆了,不高兴的除了观众,还有以此赚钱的戏班老板陆根棣。断了财路的陆老板撺掇小报渲染她的私隐,又写信给她的公婆污蔑,天性要强的马樟花一病不起。1942 年2 月19 日,马樟花去世,年仅21岁。遗体停放在徐家汇路的上海殡仪馆里。上海越剧界的演员们都来了,最先到的是袁雪芬,她一脚踢开绿纱门,扑倒在马樟花身上放声大哭,随后便吐了血,去医院检查,发现是肺病。

在这一刻,白羊座袁雪芬的心中有了一个新的打算。
▲  袁雪芬

嵊县走出来的女子,下定了决心,便一定要做到,吃多少苦都在所不惜。

所以她们可以红,越剧可以红。

袁雪芬觉得,要真正做到独立自主,必须摆脱班主。当时许多演员,为了摆脱班主,则依靠过房娘,这一招,袁雪芬也不想用,她坚决不肯拜过房娘。

她觉得,演员首先要真正成为一出戏的灵魂。一如王恺兄曾经在《越剧百年时尚化与人性慰藉:怎一个情字了得》写过的那样, “袁雪芬从话剧和好莱坞电影中学习了表演技巧,倡导了正规的表演制度,规范具体到了如何画眼圈。她的改革形成了当时越剧的时髦,舞台姐妹们纷纷跟进,越剧于是成为彻底突破传统地方戏范畴的第一个剧种——演员唱哭腔时,不再是袖子离开眼睛三尺,舞台上也不再只空荡到一张桌子两个板凳。因为姐妹们的改革,当时上海的进步文化名流田汉、洪深等纷纷成为越剧观众,开始为越剧写剧本,推进了越剧的文学化、书卷气改造。”
1947年春天,袁雪芬的新年愿望是建造一个专属于越剧的专业性剧场:可以容纳1500名观众,扇子型效果更好。她找了霞飞路(现在的襄阳公园隔壁原祥生汽车公司)的一块地,租地50年需要20亿元,造剧场30亿元,合计50亿。

这不是个小数字,袁雪芬想到的是,搞一台豪华演出,把上海滩所有的越剧名角都找到,然后向观众集资。

她圈定的名单是尹桂芳、竺水招、筱丹桂、徐玉兰、范瑞娟、傅全香、徐天红、张桂凤和吴小楼。

不得不说,袁雪芬的勇气和胆量还是很大的。要知道,这些名演员当时和袁雪芬都有竞争关系,如何说动她们,袁雪芬花了不少心思。

根据袁雪芬的回忆,她先圈定了曾经合作过的范瑞娟、傅全香(袁雪芬的科班师妹)、徐天红、张桂凤、吴小楼,然后打算说服当时非常走红的尹桂芳、竺水招、筱丹桂、徐玉兰——她和这四位都“没有交往过”。
▲  筱丹桂
她先找徐天红和吴小楼来说服尹桂芳和竺水招(徐和吴当时和尹竺搭班),她们在晋隆西菜馆吃了一顿饭,很快达成一致,尹桂芳还提出,可以号召观众认股投资以增加资金。

之后,她又说服了当时因吐血而休息的徐玉兰,至于当时被称为“越剧皇后”的筱丹桂,袁雪芬是通过张春帆来说的。张春帆答应了袁雪芬:“这是出风头的事,春凤一定参加。”
▲  筱丹桂与徐玉兰


演员聚齐了,演什么呢?

一开始说演《红楼梦》,但是十个演员中,唱小生的不少,徐玉兰尹桂芳范瑞娟,谁来唱贾宝玉,另外两个都不合适。最终,决定由编剧南薇、韩义执笔,把大仲马的小说《三剑客》改为《山河恋》,这个剧情我就不讲了,反正属于人物多,情节复杂,矛盾多,爱情线多(说实话我看了好几次山河恋都没大看明白里面的纠葛),但好处就是,角色多,十个人都能施展开来。
▲  《山河恋》演员合影
1947年7月29日,十位越剧名伶在大西洋西菜社签订了联合义演的“合约”,这便是后来越剧“十姐妹”的由来。

《山河恋》是在黄金大戏院演出的,这本来是周信芳的演出剧院,但当时周信芳歇夏,正是空档,一开始商定,演出一个星期,座券分福禄寿三种,票价为10万、5万、3万——票很快就卖完了,可想而知啊,这搁到现在,就是流量小生一起参演电视剧的架势。

袁雪芬说,当时每个人都忙着给自己做上台的衣服,置办新首饰,因为“谁都不愿意在台上逊色于别人”。

1947年8月19日,《山河恋》首次公演,大家抢着那份32开的说明特刊就显得特别抢手,特刊的黄封面上印着三个红色大字“山河恋”;封里是十个发起人的合影,大家穿着旗袍(袁雪芬强调,范瑞娟、张桂凤和自己穿的是把长袖卷起的旗袍,这是“雪声”的风格)。第一页上印着《山河恋》公演之动机,文末由我们十人签名,还有《山河恋》人物素描和编导南薇的文章。
这天天气炎热,日场演出从下午三时起,夜场从晚上八时半起。遗憾的是,在排练中徐天红得病住院,未能参加演出;张桂凤在演《山河恋》下集时,也生病住院,她的角色由徐慧琴替代。但是观众们仍旧热情高涨,因为她们等着看心目中的“小生王子”尹桂芳和“新后”袁雪芬的首次合作演出——她们合作的一段,便是《送信》。

对于越剧十姐妹的这个举动,同乡会方面当然是不满的,也是紧张的。“上海大亨”之一的王晓籁,要“十姐妹”送一亿元给他“去摆平寄生于越剧界的‘同乡人’”(后经竺水招、傅全香交涉,减少到5000万元)在袁雪芬们看来,这当然近乎勒索,但也可以看出,这件事同乡会一点好处也没有,所以他们不会善罢甘休。

1947年8月19日,《山河恋》开始公演之后,也很快横生枝节。演出后第四天,《大公报》刊登了《越剧女伶义演未经社会局许可——社会局已令补办手续》的报道,到了28日,上海警察局嵩山分局就把“勒令停演书”送到了后台,袁雪芬在回忆录里,认为这是因为“当局”怀疑自己是女共党,但根据当时的情势分析,恐怕同乡会在这件事里也起到了相当的作用。因为,袁雪芬曾经去向勒索过她们的王晓籁疏通,然而被王拒绝。
《山河恋》最终演了没几场就不得不停止演出,但袁雪芬和尹桂芳的《送信》却成为了观众们念念不忘的一出折子戏,后来《山河恋》很少在舞台上全本演出,但《送信》每次出现,大家都强烈鼓掌。

“文革”当中,尹桂芳遭受迫害,一手一足无法动弹,落下了残疾。她的早期CP、“越剧十姐妹”之一的竺水招无法忍受责打,先喝下半瓶癣药水,又用水果刀剖腹自杀。1979年,在一部名为《越剧十姐妹和新一代》里,劫难过后的尹桂芳再次和袁雪芬唱起了这段送信,她的一只手已经无法动弹,可我分明看见,她的眼里有光。


71年之后,尹桂芳眼中的光传承给了尹派传人茅威涛。2006年越剧百年时,茅威涛和丈夫郭小男导演就曾经想过要将绝迹多年的《山河恋》再次奉献给大家,12年后,在越剧小镇,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

这一次,她的姐妹们同样星光熠熠:竺小招、吴凤花、方亚芬、陈飞、丁小蛙和孔立萍……新一代越剧女子天团,把这出《山河恋·送信》搬上了越剧小镇的古戏楼。
《山河恋》并不是直接照搬大仲马的《三个火枪手》的,为了更贴近本国国情,当年的编剧们选用了《东周列国志》的情节,可以说已经是一个全新的故事:春秋时期,梁僖公穷兵黩武,掳曹国美女绵姜为夫人。宰相黎瑟垂涎绵姜姿色,频加挑逗,屡被斥拒,怀恨在心,遂假传书信,召自幼与绵姜相好的纪苏公子进宫私会,以图陷害。幸宫女戴赢从中帮助,方化险为夷。不料绵姜赠纪苏公子凤钗一事为黎瑟侦知,乃怂恿僖公逼问绵姜,又串通纪侯宠妃宓姬潜赴曹国窃取珠凤,加害公子。危急之时,戴赢通过宓姬婢女季娣的帮助,恳托禁军百户长钟兕、申息两人,跋涉关山,历尽艰险,终于在湘灵庙手刃宓姬,解救了绵姜。如果演出全部版本,大约需要三个小时,考虑到古戏台的装置等客观因素,郭导最终决定,先还原“送信”一折,所以,这次演出的《山河恋》实际上是一个五十分钟的“浓缩版”,但却是第一次完整地将“送信”的来龙去脉展现给观众。
▲  越剧小镇董事长总经理郭小男致新年辞
在新建的古戏台上,演员们并没有选用之前的越剧古装造型,而是更为贴近《山河恋》本身年代的东周列国服饰,但可以说,这是一次完全的“致敬”之作,茅威涛和郭小男伉俪在获得了编剧南薇后人的版权支持之后,致力于原汁原味的回复和保存,并且邀请到了各个流派的传人。虽然只有五十分钟的戏,复排版《山河恋》却将当今舞台上的越剧名角们“一网打尽”:竺小招饰演绵姜皇后;茅威涛饰演申息;吴凤花饰演钟兕;方亚芬饰演季娣;陈飞饰演戴赢;丁小娃饰演卢嚭;孔立萍饰演无寿。尤其,饰演绵姜皇后的是竺水招的女儿竺小招,一开始她有点犹豫,茅威涛鼓励她:“小招老师,您只要想着当年那个美美的妈妈,一定没问题!”竺小招老师笑着说:“茅茅,我妈妈当年演绵姜的时候才20多岁,我现在可都要70岁了呢!”

不仅是竺小招老师,舞台上的“梅花奖”得主们为了这次越剧小镇的演出,个个都憋足了劲儿。茅威涛反复观看太先生尹桂芳当年和袁雪芬的清唱录像,要把申息的“撩妹”眼神学到家,她自己努力吃透申息这个人物,觉得虽然是将军,应当是一个比较“放浪江湖”有点痞气的将军,所以需要有一种“风流俊俏的撩”,为了表达这种气质,茅威涛甚至还看起了韩剧,为的是“玄彬上身”。
角儿们的心愿很简单,希望可以让戏迷们看到一个不逊于前辈们的《山河恋》,毕竟,这里是女子越剧的发源地嵊州施家岙啊!

一百多年前,无数越剧女子从这里走出去,走到上海,走向全国,甚至名扬海外。2019年,这里成为了中国首个以戏剧为主题的小镇。越剧小镇以“中国戏曲朝圣地,华东文旅新地标”为定位,将在这里打造一个全国戏曲艺术交流体验的新乐园、一个文化产业创业创新的新平台、一个文化旅游农业融合发展的新样本,一个“中国戏曲第一镇”——袁雪芬们当年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在试运营的越剧小镇园区里,开设了包括煇白茶、嵊州竹编、古沉木雕、剡藤纸等在内的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非遗体验馆,同时,还集中展示了包括评弹、木偶、皮影及越窑青瓷瓯乐、嵊州吹打、干漆夹苎等在内的多项国家、省市级非遗表演、工艺项目等。
对于越剧小镇,身为代言人的茅威涛有很多期许。她说,多年来自己一次次试图改革创新,就是为了不让这个水一样的剧种渐渐式微。她希冀,在越剧小镇,江南的文脉得以传承,越剧繁盛得以延续,世界级的戏剧生态环境在此形成。弘扬传统文化,承继吴越精神,让世界听到越剧小镇的声音,就是她作为越剧人的使命。
▲  《山河恋·送信》剧照 茅威涛饰申息
有机会,我还挺想去越剧小镇看一看的,对着那些写意山水,想想那些传奇女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8-15 04:04 AM , Processed in 0.06304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