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图片 2018-12-31
在线影展:农村学子高考录取通知书,梦想与家境同框时的喜忧参半
摄影/司建平
出品/腾讯图片
鸣谢/2018“徐肖冰杯”中国纪实摄影展
作品阐述:
梦想之路的时光切片、知识改变命运不仅仅是广告词,某种意义上讲,生活在农村的孩子,上大学依然是他们渴求改变生存状态甚至阶层的“梦想之路”。在农村,每年高考后,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家庭,就开启了希望和梦想的大门。用摄影记录这些家庭克服重重困难,扶助莘莘学子踏进大学校门的过程,更加重了这个不同寻常的意义。
《录取通知书》专题是我跟踪武安市民政部门第十五届、十六届福彩助学的活动中历时两年拍摄的。拍摄过程中,我深切地体会到这些家庭在收到录取通知书时喜忧参半的心情,喜的是孩子金榜得中,忧的是大额学杂费用。其中,有的孩子在高考结束后,就外出打工了。于是,我选择用合影留念的方式,为这些家庭一一存照。如果从照片呈现方式上讲,《录取通知书》这种环境人像的形式、用光以及每张照片的完美程度还不太够,但从另一个角度考量,我设定的最终目的——“传递真实、触发共鸣”已经实现了。
首先,尽力加大作品的信息量。《录取通知书》共30张图片,场景全部是围绕学生的家庭环境,比如院子和屋里,视觉过渡自然,有信息含量,让人一眼就能看到每个学生的成长环境以及乡土特色、时代气息,单是院墙就有石头、青砖、红砖、水泥等多种材质。室内有正在输液的病人,有盲人,有离不开双拐的残疾人,也有革命烈士后代。同时,也可以看到有养狗的、种花的,充满生活情趣。虽然经济条件有限,但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和积极态度是非常坚定的。
其次,试图突破固有思维模式。作品的主题既然是“录取通知书”,那么它的“主人”——学生本人应是作品的主角,当主角不在场时,按常理,就没有了拍摄的必要。我并没有放弃,果断地抛弃固有意识,记录下没有“主人”的画面,主人去干么了?打工了?生病了?外出了?这样就延展了观者的想象空间。
第三,想与观者产生共鸣。摄影的最初功用之一就是家庭合影留念,一张张这样的照片组成了桑塔格所称的“家庭肖像编年史”,这样的图像可能感染人,而且历久弥新。我想抓住这一切入点,用充满泥土味的照片,轻轻地唤起观者的成长记忆,我们当中不就有很多人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走出来的吗?从他们的表情看,一时的喜悦,能否掩盖住他们对未来的忧虑与困惑呢?
《录取通知书》记录的梦想大道起程的时光切片,是每一个农村学子的人生转折点、新起点,他们的梦想之路还很长很长……
活水乡宅清沟村祝艳丽600分,本科录取
上团城乡南西庄村李晓康657分,本科录取
上团城乡上团城村石时董515分,本科录取
阳邑镇阳邑西街村卢晓月459分(外出打工),本科录取。卢晓月的父亲,靠双拐生活的残疾人
矿山镇西石门村郝依铎380分(盲人),长春大学针灸按摩学专业本科录取
阳邑镇南丛井村赵晓静471分(外出打工),本科录取
活水乡贺家村王会英543分,本科录取
阳邑镇柏林村王亚欣528分,本科录取
管陶乡柏草坪村薛焱杰510分,本科录取
阳邑镇阳邑西街村赵东明503分,本科录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