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剑曾挡百万师:中国99式坦克是如何摆脱苏系阴影的
新浪军事 2018年12月27日
据中青在线12月17日报道,近日陆军第75集团军在滇东地域进行旅级协同实兵对抗演练期间,某重型合成旅试装的15式坦克与该集团军另一个重型合成旅的96式坦克进行了实兵对抗。15式坦克车内装备有中国陆军新一代旅以下信息化系统,是中国陆军在继99A主战坦克之后的又一型重点陆战装备,集中体现了中国陆军信息化发展的各项尖端成果。从建国初引进苏联T-34、T-55坦克并仿制,到今天独立研制出迈入世界最高水平的99A和15式坦克,中国坦克装备的发展已经完全摈弃了苏系坦克的发展思路。那么本期《出鞘》就来谈苏系坦克是如何在中国消亡的。
中国为了在陆军实现坦克的大规模装备,于1955年从苏联进口了15辆T-54A坦克作为原型车,在包头建立了至今仍是中国坦克生产重地的内蒙古第一机械厂(包一机),并于1959年生产出首批32辆59式坦克。正当包一机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其后中苏关系的恶化却导致59式坦克所用的镍铬材料的供应断绝(1辆59式坦克要消耗近1吨镍)。在当时既没能力自行生产镍和进口来源又遭西方封堵的双重夹杀下,中国科研人员想出了用包头附近出产的稀土来研制不含镍铬的轧制装甲钢板和炮塔钢的方法,这才让后来59式坦克的大规模量产成为可能,而这也意外渐渐开启了中国坦克有别于苏式坦克的自主发展之路。
59式坦克最初是以苏联T-54A坦克仿制品的“人设”出道,包括采用了具有一定倾角的轧制装甲钢焊接结构车体、半球形铸造炮塔,以及仿制于苏联D-10炮的100毫米线膛炮。这让59式坦克一出炉便与同时代的美国M-48、日本61式和英国百人队长等坦克跻身同一档次,部分性能甚至还有所超越。比如百人队长MK5/MK7等都装备83.4毫米线膛炮,打击能力明显弱于59式的100毫米炮,这种局面直到百人队长MK5/2和MK7/2换装了L7型105毫米线膛炮后,才在火力上超过59式坦克。不过59式坦克与原型T-54A坦克还是有些区别的,除了被迫放弃的镍铬钢装甲,由于当时中国自身工业技术水平的限制,59式坦克同样还取消了T-54A坦克的红外夜视装置,这也让其夜间作战能力要弱于M-48和百人队长等坦克。
59式坦克比西方坦克落后的还有其火控系统,由于其火炮使用液压式单向(高低向)稳定器,而西方坦克的火炮当时已经大都采用双向(高低向和水平向)稳定器,射击精度要比59式坦克高上不少。在后来中苏关系变化令中国失去了从苏联引进坦克先进火控系统的渠道后(除了珍宝岛那辆T-62),考虑到当时各国坦克火控系统正处跃进时期,中国有关单位便组织技术力量,寻求对我军坦克火控系统进行改进的方法,而这就是自动装表火控系统。
它首先装备在69坦克上。自动装表火控系统增加了激光测距仪,可以自动获得目标距离,然后进行弹道解算,根据解算后的数据自动抬炮,为此69坦克还换装了双向火炮稳定系统,也就是在水平方向也可以消除车体振动的影响,这样就降低人工装表和操纵带来的误差,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坦克反应速度和首发命中概率。此外为了配合新的火控系统,69坦克还配备了主动红外夜视系统,在59式坦克之后首次具备夜战能力。虽然自动装表火控系统功能简单、性能有限,难以适应现代战场的要求,不过胜在体积小、重量轻、成本低,在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被用于老旧坦克的改装。
69式坦克算是中国在中苏交恶的背景下自主研制的第一代坦克,除了火控系统的改进,还将59式坦克的100毫米线膛炮,利用从苏联T-62坦克115毫米滑膛炮上学到的滑膛技术,改进为了100毫米滑膛炮(因为中国陆军认为长杆式脱壳穿甲弹是今后最有发展前途的弹种)。这次坦克炮型的首次“改朝换代”很快就因为中国当时的技术不足而夭折:因为当时使用的发射药的火药残渣留膛,使得火炮经常需要擦拭,加之100毫米滑膛炮在威力上也没有比59坦克的100毫米线膛炮提高很多,因此部队并不喜欢这种坦克炮。于是到80年代,由于可用线膛炮发射的长杆式脱壳穿甲弹研制成功,69式坦克便又改回了100毫米线膛炮。
等到70年代,由于中国陆军判断自动装表火控系统并不能适应80年代战场环境的作战要求,于是在新一代主战坦克的研制过程中又发展了更先进的扰动式火控系统。它与自动装表火控系统相比,最大特点就是能够测量坦克炮更多的误差参数,例如火炮倾斜和运动状态等,并且给予消除,所以它命中精度比自动装表火控系统高上不少,后来这种火控系统被装备在了79坦克上面。不过受到当时国内器件水平不高的限制,国产的扰动火控系统还存在明显的缺点,那就是调炮还需人工来完成。于是后来随着中国与西方关系的改善,中国又从英国引进了改进型的扰动坦克火控系统,并应用于88主战坦克。它采用电同步方法,火炮与瞄准线可自动同步,可以进一步提高了火控系统的反应速度和精度。
这种电同步的镜炮同步方法后来一直被沿用到了96A式和99A式等主战坦克上的上反稳像火控系统。当然在这个火控系统中,四连杆炮镜同步机构仍然被保留着,不过仅是作为降级备份的“半自动”火控模式(即自动装表)。中国坦克与苏系坦克在火控系统发展上的思路差异,第一次被众人关注是在中国96A坦克赴俄参加“坦克两项”期间。尽管参赛成绩有时忽上忽下,但其相对于俄罗斯魔改T-72坦克出色且风骚的射击能力,还是每每压倒众坦成为全场关注的焦点。而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很大程度上在于96A式坦克采用了比T-72更先进的上反稳像火控系统。
这种首先在坦克炮和火控系统方面脱离苏式风格的趋势其后继续延续到了80式主战坦克身上。虽然它应用了从奥地利引进的L7型105毫米线膛炮技术,但在整体结构设计方面却还是“小步快跑”地延续了苏式设计思想,比如其采用的半球形铸造炮塔直到85系列出口型主战坦克后才换为方形焊接炮塔,并被后来的96式坦克所沿用。80式坦克与59式、69式和79式坦克最明显的区别之处,在于其首次应用了6个小直径的负重轮,标志着自此之后带有浓厚苏俄风味的“五对轮”也开始慢慢走入历史。
正如上面我们所提到的,中国陆军其实很早就想从线膛炮转为滑膛炮了,但为何直到80式坦克却仍要死抱着L7不放?其实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在从罗马尼亚获得了一辆T-72坦克后,就曾对其2A46型125毫米滑膛炮进行过研究,并将其与ZPT-83型105毫米线膛炮组织过对比试验。结果试验发现虽然2A46型125毫米滑膛炮由于口径更大、拥有更大药室容积,而使炮口初速确实更快,但是其1000米外的弹丸存速性能却远不如ZPT-83,导致实际穿深并无明显优势,加之身管工艺较为粗糙,中远距离射击精度不如ZPT-83。因此后来88B式坦克仍沿用了ZPT-83型105毫米线膛炮,而90年代的59D式坦克则使用了身管更长的ZPT-94型105毫米线膛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