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47|回复: 1

[军事] 宏亮瞻局|珠海“神鹰”:“魔改”歼7系列之终极王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2-20 01: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宏亮瞻局|珠海“神鹰”:“魔改”歼7系列之终极王牌(上)

澎湃新闻特约撰稿 王宏亮

2018-11-30 09:04 来源:澎湃新闻

字号
在刚结束不久的2018年中国(珠海)航展上。作为“东道主”及参展规模最大的企业,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携134项航空产品亮相珠海,其中37项为首次公开。中航工业自主研发的歼10B推力矢量验证机、歼20隐身战斗机、运20大型运输机、直10武装直升机等重磅机型,让世界看到了解放军空中装备的跨越式发展;军贸明星“翼龙”无人机家族等产品彰显出中国品牌的国际影响力;“彩虹”-7隐身高空长航时无人机、CM-401反舰弹道导弹、AG600大型水陆两栖飞机等新品装备,进一步凸显中国航空工业强劲的赶超势头;而中俄联合研制的CR929宽体远程客机则展示出中国在空天科研领域一贯秉持的开放、合作态度。
我们甚至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经过22年积累,背靠中国航空工业与市场的高速发展,珠海航展目前的影响力与价值已经超越中国甚至亚太,成为两年一度的全球航空业盛事。
不过即便如此,在笔者个人看来,中国航展在不断推陈出新,不断展示装备“新气象”的同时,对于自身航空文化与历史传承的传播重视程度似乎仍有欠缺。例如我们在巴黎航展、范堡罗航展、莫斯科航展,以及美国EAA飞行大会等老牌航展上,经常可以看到本国历史经典机型着经典涂装的飞行表演。因此,笔者个人之见,如果能在下一届珠海航展上看到歼5、歼6、歼7等机型着历史涂装联合编队飞行,几乎可以肯定,这一幕对于所有国人来说都会是堪比歼20亮弹舱四机编队、歼10B推力矢量验证机“眼镜蛇”的精彩一刻。
1.jpg
美英二战经典战机在航空活动上进行飞行表演
在上述三款承载了解放军空中力量辉煌历史的经典名机中,目前仍有少量在役的只剩下歼7。且随着解放军加速三代、甚至四代战斗机的批量换装工作,歼7恐怕离彻底告别的日子也屈指可数了(关于歼7的传奇往事,有兴趣的读者可参阅笔者另一篇澎湃专栏文章《歼7加速退役,中国空军奏响青春告别曲》。
不过,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歼7作为中国战斗机工业以及解放军空中力量承前启后的里程碑机型,其“血脉”却不会随着退役就此彻底终结。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军迷口中所谓的“魔改”歼7系列陆续出现。它们有别于歼7繁多的常规改进型号,而是通过几乎完全脱胎换骨的升级计划变成了一款全新机型。它们之中有的实现批量生产并服役、有的出口海外再扬国威、有的则因为种种原因最终没能修成正果。但无论如何,这些“魔改”歼7均成为中国航空工业30多年来崛起之路的重要参与者,而它们的实践积累,也成为今天歼10与歼20赶超世界一流的重要保障。
况且,“魔改”并非只是历史,“魔改”仍在继续……
1000万美元准三代机
在本届珠海航展上,作为中国出口型战斗机家族一员,脱胎于“山鹰”的贵航FTC-2000G“神鹰”战斗教练机也狠秀了一把。虽然是歼7的底子,却把性能做到了接近三代,由此吸引了不少国际客户关注。值得注意的是“神鹰”在今年9月28日才首飞,其当年过评审会、当年总装、当年首飞、当年参展的效率对于中国航空工业来说也是一大突破。
2.jpg
FTC-2000G“神鹰”战斗教练机
从FTC-2000G这个型号来看,“神鹰”仍然属于FTC-2000“山鹰”子型号范畴。但既然官方换了机型绰号,“神鹰”的性能肯定会有大幅提升。按照官方资料介绍,该型机显然更加强调“作战”属性,空战与对面打击能力更强,而“山鹰”原本的“高级教练机”本色对于“神鹰”来说很可能仅是兼职。
“神鹰”在珠海基本每天都会表演一场,笔者的现场感受是——机动性超乎想象的好。尤其是漂亮的“尾冲”和低空低速大仰角通场更令人刮目相看。除一架表演机外,贵航还拿出了另一架“神鹰”实机做静态展示。这也给了外界仔细观察其与“山鹰”相比诸多改进的机会。
“神鹰”在气动设计上相比“山鹰”最大的不同是采用了非常有利于隐身的DSI进气道。不过这并非“神鹰”首创,贵航此前在用于舰载机训练的“海山鹰”上就已经采用了DSI进气道。将这种本来用于歼20隐身四代机的高端设计用于一款低成本非隐身战斗教练机,既显示出中航工业对于DSI进气道技术已经掌握的炉火纯青甚至“随心所欲”,同时也便于飞行员在高教机训练中就能迅速熟悉采用DSI进气道机型的气动特点和飞行品性。
此外,“神鹰”的全玻璃化座舱是“山鹰”家族中首次采用的。该型机的机头雷达罩带有防雷条,应该可以安装“枭龙”战斗机同款的KLJ-7型脉冲多普勒火控雷达。因此“神鹰”完全具备发射主动雷达制导的SD-10(自用版为“霹雳”-12)中距空空导弹的能力。从现场琳琅满目的机载弹药展示来看,该机还能挂载各类空对面精确制导弹药。
为了控制成本,“神鹰”仍旧采用涡喷13发动机以及机械飞控系统。相比而言,“猎鹰”和“枭龙”则均采用了涡扇发动机和电传飞控系统。不过与后两者的“国际合作”色彩相比,“神鹰”是贵航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产品,其1000万美元左右的出口单价,以及出色的多任务性能,在国际市场上对于发展中国家空军来说应该具备不错的竞争力。
“蜜月期”中的超7
随着歼7平台的潜力逐渐发掘殆尽,“神鹰”很可能成为最后一款“魔改”歼7。不过,由于其定位相对不高,因此单论综合性能和作战能力的话,必须承认“神鹰”还不能跟“枭龙”比肩——而后者大起大落的发展历程也成为整个歼7“魔改”之路的主线……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巴基斯坦空军深感其主力战斗机歼6等已无法满足作战需求。当时印度大量装备米格-21比斯、米格-23等战斗机,且已开始洽谈引进第三代战斗机米格-29和“幻影”2000。巴基斯坦一方面从美国购买F-16“战隼”,一方面积极与中国合作,试图凭借中方的力量研制一款能与“战隼”形成高低搭配的廉价战斗机。
为此巴方向生产歼7M的成都飞机公司提出,共同在歼7M基础上研制开发新机型。当时的中方总设计师为著名飞机设计专家屠基达。巴方将此定名为“佩刀Ⅱ”方案,中方的方案名称是歼7CP。由于以歼7M为基础,国外称之为“超7”。
3.jpg
歼7M战机
超7方案的气动设计改进最初主要由中方负责。受制于中国当时较为落后的航电与发动机水平,该项目一开始就打算安装西方机载设备。此时正值冷战末的“中美蜜月期”,方案提出后,美国与英国相关企业竞相参与竞标。
1988年,美国格鲁曼公司获得与中方共同研制“佩刀Ⅱ”战斗机的授权。由于成飞的最初方案基本是歼7M局部有限的改进,因而机动性仍无法与巴空军的主要作战对象——印度米格-29相匹敌。为此格鲁曼公司提出带边条翼的40度后掠翼改进方案,并改装与F-16类似的双腹鳍。此方案性能尚可,但大迎角性能不好。格鲁曼后来又将进气口向内倾斜了10度,大迎角性能得到大幅改善——这也是如今“枭龙”标志性的肋部进气道最初由来。
超7的机载雷达一开始就锁定美国货。按照巴基斯坦方面提供的建议,当时有3个可供选择的型号,即AN/APG-66、AN/APG-67和AN/APG-69。AN/APG-66是F-16用的,天线尺寸较大,歼7M的机体很难放进去;AN/APG-69是F-5战斗机用的,性能较差;较理想的是AN/APG-67,这款F-20用的雷达性能较先进,大小也合适。
(未完待续)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0 01: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宏亮瞻局|珠海“神鹰”:“魔改”歼7系列之终极王牌(下)

澎湃新闻特约撰稿 王宏亮

2018-12-01 21:48 来源:澎湃新闻

字号
美英争换“龙心”
超7项目如想在飞行性能上相比歼7有本质突破,新的发动机如何选择至关重要。
1987年初,美国普惠公司国际项目主任斯蒂芬·哈金斯率团抵京,就超7的发动机提出了三个方案。首选方案是PW1120涡扇发动机,该发动机加力推力9387公斤,军用推力6122公斤,推重比7.3,单价200万美元。PW1120进气流量为81克/秒。由于与歼7传统的机头进气流量不匹配,总压恢复系数只能到0.8至0.85,因此必须采用两侧进气,这样总压恢复系数可达到0.95。进气道、中后机身都要作较大改动。头部需增加135公斤的配重,来平衡燃油系统变化。此计划虽然花钱较多,但性能改善明显。
普惠的第二个方案是F404涡扇发动机。该发动机加力推力7711公斤,军用推力4790公斤,推重比7.86,单价180万美元。进气流量68克/秒。此计划与歼7的进气道较匹配,进气道可不作改动。但中后机身仍需大手术,费用同样不菲。
普惠的第三个方案是PW1216涡喷发动机,加力推力7425公斤,军用推力5400公斤,推重比6.6,单价130万美元。所谓PW1216发动机,实际上是在原PW1212涡喷发动机基础上,配用中国涡喷7BM或涡喷13发动机的加力筒体,这样可以大幅度降低成本并提高适配性。PW1216总寿命可达8000小时,进气道与机身无需作任何改动。
当时普惠公司对自己的三套方案相当自信。客观来说,普惠方案覆盖了高中低档,其改装成本和难度呈阶梯状分布,应该可以满足中方需求。为了尽最大努力抢得客户,普惠公司还准备与中方联合生产PW1216。
然而,就在美国人以为胜券在握之时,英国人突然杀出。1987年4月底,英国罗罗公司驻京办向中航技和军方介绍了RB199-127/128三轴式涡扇发动机的情况。该发动机加力推力7430公斤,最大推力4123公斤,推重比7.6。RB199-127/128在那个年代算是比较先进的产品,带有全权数字式燃油控制系统和反推力装置。英国人动作迅速,仅仅一个月后,罗罗公司专家组已经开始与成飞公司研讨发动机适配方案了。
10.jpg
相比同时代的其它发动机,RB199的三轴设计在推重比和耗油率上都有明显优势。
当时,RB199-127/128装备了“狂风”,PW1120装备了以色列“狮”,F404则装备了F/A-18及F-5G,三款发动机推重比均在7.3以上,其时中国尚无法生产此类产品。而PW1216则采用60年代技术,且为涡喷发动机,总体性能较差。中国已具备研制生产该级别发动机的能力,正在研制中的涡喷14还略优于PW1216。从普惠公司极力推荐PW1216来看,美方很可能本不打算将先进发动机卖给中国,只是出于竞争需要才给出了“上中下三策”。
换外援,“枭龙”起飞
在上世纪80年代特殊的国际关系背景下,超7项目本来有望成为中国与西方军事技术合作的典范,甚至有可能彻底扭转中国空军苏式装备发展脉络的惯性走向。然而,“蜜月”是短暂的,超7见证了合作的开始,却还是沦为冷战结束的牺牲品。  
当西方开始制裁中国,一开始就定位于中西合作的“佩刀Ⅱ”计划自然遭受重挫,此时急缺现金的俄罗斯公司乘虚而入。1990年成飞宣布将继续发展超7,伊斯兰堡决定跟进。为此巴方承担了部分经费,超7进入了中巴俄合作的第二阶段。
上世纪90年代初,米格-29在中国引进战斗机选型中落败于苏-27,随后米格设计局主动提出与中方合作开发多功能战机的建议。经过不懈努力,米格终于入伙“新超7”计划,项目名称也改成FC-1“枭龙”。俄国设计师的帮助解决了长期困扰成飞公司的气动布局和发动机问题。FC-1决定采用克里莫夫设计局的RD-93发动机(米格-29上RD-33的升级版),包括机载雷达在内的航电系统则以中国国产设备为主,外销客户也可选装西方产品。外形上,FC-1也广泛借鉴第三代战斗机气动特点,重点提高了大迎角机动性能。
11.jpg
巴基斯坦空军“枭龙”战机
从这个阶段开始,FC-1正式摆脱了在歼7,或者说米格-21基础上渐改的发展模式,成为一款全新研制的准三代战斗机。FC-1于2002年5月31日完成设计,2003年8月25日首飞成功,2007年开始交付巴基斯坦空军,并被命名为JF-17“雷电”。
自此,超7计划的最终成果——“枭龙”——终于登上历史前台。
“山鹰”续写传奇
从歼7M到超7,再到“枭龙”,虽历经波折,歼7还是以顽强的生命力完成了这次完美升华。然而“枭龙”再好,也只是一款外贸战机,解放军至今没有采购一架。难道在歼7家族陆续退役后,我们就只能无奈地向其背影绝别?
还好“山鹰”横空出世,经典继续。
“山鹰”的前身为歼教7,后者也由贵航集团研制,1985年7月首飞,装备部队后用于歼7、歼8飞行员训练,填补了中国空军一直没有高级教练机的空白。然而该型机在服役后不久就暴露出许多问题,尤其是在中国引进第三代战斗机苏-27后,歼教7已经很难满足为第三代战斗机培养合格飞行员的需求。
歼教7的最主要问题来自于歼7平台本身,即航程太短。由于加了后座舱,减少了机内油箱体积,尽管增加机背油箱予以补偿,载油量仍然不够。这一问题还引发了中国飞行员使用苏-27UB教练机时的不适。由于习惯使用短程教练机训练,飞行员最初在实际教练任务中也把航程很大的苏-27UB的飞行距离定得很短,结果飞行记录仪中磁带的前端部分磨损过快,导致提早报废。
歼教7的另一大缺陷是起降性能差,这对于一款教练机而言更是难以容忍的。由于与米格-21气动布局基本一致,歼教7使用的大后掠角三角翼升力特性不好,这会增加起飞、着陆的速度,对没有经验的飞行员而言危险极大。歼教7的座舱布置也达不到教练机的要求,后座教员视野很糟糕。由于前后座高度差太小,后座飞行员在起降时甚至需要依靠一个可伸缩的潜望镜来观察前方。
贵航集团早在1992年便开始构思新一代教练机,其将是一款在歼教7基础上大幅度升级改进,可完成歼7、歼8改装,满足歼10、歼11训练要求,并能担负一定作战任务的高级教练机——这就是今天的高教9“山鹰”(出口型号FTC-2000)。与南昌洪都研制的L-15“猎鹰”高教机相比,虽然后者在俄罗斯和乌克兰的技术支持下部分性能更好,但“山鹰”完全由贵航集团独立研制,且部队从歼教7到“山鹰”的换装几乎不存在适应性问题。
12.jpg
“山鹰”教练机
在机体设计方面,“山鹰”在歼教7基础上作了较大改进。如前后座舱的高度差被拉大,同时吸取了歼7E的双三角翼设计,从而有效改善了起降性能,并为未来进一步提高对面打击能力打下了基础。在2006年的珠海航展上“山鹰”首次公开露面,2009年9月29日,“山鹰”顺利通过技术鉴定评审,此后小批量装备中国海空军。 
突破“剩余价值” 
如果我们将“枭龙”和“山鹰”家族(包括“神鹰”)定义为歼7的“剩余价值”可能略有不妥,因为它们极富魄力地冲破了歼7固有技术格局,从而成为能够满足现代作战需求的两款全新机型。
在今天,如果不跳出歼7刚装备时的理念,仅在过时战斗机的机体上修修补补,哪怕是到歼7M这样的改进幅度,可用的“剩余价值”也几乎挖掘殆尽了。的确,装备相控阵雷达,搭载高推重比涡扇发动机,再挂装新一代空空导弹,可以让歼7在格斗中勉强对抗第三代战斗机,但这既无法跳出其轻型前线战斗机的基本属性,也因平台所限,在与更现代化战斗机的改进升级竞争中没有任何取胜的机会,且这样升级的性价比也着实低得可怜。
因此,我们在“枭龙”和“神鹰”这样的“魔改”机型身上看到的才是歼7最后的潜力。即便它们已不再被列入歼7家族,但仍会在未来继续书写“家族血脉”的传奇。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2-25 03:00 AM , Processed in 0.08251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