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32|回复: 0

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的心脏外科名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2-7 08:3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的心脏外科名医

2018-12-07  李清晨  大家


导读

心脏外科的风险实在太高了,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心理防御机制,很可能在一次失败之后就一蹶不振,太强烈的负疚感足以毁掉一个医生的职业生涯。





我刚拿到英国心外科医生斯蒂芬·维斯塔比写的《打开一颗心》时,刚刚为英国神经外科医生亨利·马什的《医生的抉择》写完评论,虽然两本书都是在作者行将退休时的回忆和总结,但对待过往的评述,二人却有着显著不同的倾向,亨利·马什在书中更多地是揭示了自己的失误,总结教训,反躬自省,而斯蒂芬·维斯塔比在书中则更多地叙述了自己如何过五关斩六将,至于败走麦城的经历嘛,要么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要么就是甩锅甩锅甩锅,不是我的错不是我的错,都赖你都赖你都赖你。

51.jpg
《打开一颗心》封面

作为一名已经不算年轻且无甚作为的外科医生,我虽然更欣赏亨利·马什那种绅士般的处事态度和圣徒般的自律,但若从外科医生的训练养成乃至心理健康的维护方面来讲,斯蒂芬·维斯塔比的性格特点可能才更具有借鉴价值。

斯蒂芬·维斯塔比厚颜无耻的一面从他年轻时候就可看出一丝端倪,比如说,他在第一次独立为病人劈开胸骨时,造成了一次意料之外的大出血,病人险些在手术正式开始之前就一命呜呼,原因是这位病人此前已经做过一次手术了,手术切口的瘢痕在乳房下面,但维斯塔比没有注意到这个细节,而是莽撞地直接从正中以摇摆锯劈胸骨,结果由于前次手术造成的心脏与胸骨之间形成的黏连,劈胸骨的同时,撕裂了心脏的右心室,病人的血一下喷涌而出……最后的结果是他手忙脚乱地缝合了心脏,又由其上级医生上台收拾残局,病人才侥幸得以存活。

按说一般人如果出现这么低级的失误,差点儿就让自己的病人死在自己的眼前,那得是多大的心理阴影?可他在书中是怎么写的呢?

“我很想对他(指后来为其收拾残局的上级医生)怒吼:你他妈的怎么不告诉我这是二开的手术?接着我意识到,他大概是不记得了,毕竟这是几个月前他在门诊看的病人……”

咦?我真是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的年轻人,别忘了你自己是下级医生啊?这个细节本来就应该由你向上级医生汇报啊,第一次独立劈胸,难道你连病人的病历都没翻吗?动刀之前,也没仔细对病人进行过查体吗?

倘若这个病人最后当真死掉了,法律责任自然要由上级医生承担,但如果医疗界内部讨论这个病例的话,毫无疑问地会同情他的上级医生,这完全就是为下级医生的莽撞顶雷啊。

还有一件小事儿也让人忍俊不禁,某周六的晚上,还是住院医师的斯蒂芬·维斯塔比和一位高级专科主治医师一起喝了好多啤酒,可偏偏此时医院通知他俩回去协助完成一次急诊手术,正常人的反应大概是放下酒杯立刻返回医院,但狡诈的维斯塔比想到了一个问题,如果手术的时间持续很长,我中途想尿尿怎么办?于是他在进手术室之前,偷偷给自己套上了一个尿袋,外接一根管子通向手术靴,也就是说,如果他有尿,那就神不知鬼不觉地顺进靴子了,可那位主治医并没有这个心计啊,结果手术中途两次去厕所,惹恼了主刀术者,术者问:“这是怎么回事?他去酒馆喝了很多酒吗?”维斯塔比一脸无辜地回答说:“我也不知道呀先生,我一晚上都在图书馆用功呢”主刀术者大为赞赏,于是让维斯塔比在手术关胸收尾的部分做术者,那位比维斯塔比年资高的主治医给他当助手。好一个暗度陈仓反客为主啊!当然,手术结束之后,维斯塔比第一时间就消灭了物证,倒掉了靴子里的尿。

后面的几个故事,主要写的都是维斯塔比技术成熟以后,锐意进取独辟畦径冒险完成艰难复杂手术的故事,好几次都是疾病罕见,病人命悬一线,其他同道平庸无能,如果不是他沉着果断力挽狂澜,那病人就没救了。

52.jpg
斯蒂芬·韦斯塔比

比如说在第八章的故事中,那位濒死的患儿在他接手之前已经被其他医生误诊了数月,他的字里行间,虽然充满着对患儿及其母亲的同情,但也丝毫没有掩饰对基层同道的鄙夷,显然,他认为那些人水平太低了,否则患儿不至于被耽误到这么严重,还好有我英明神武当机立断地完成了复杂的手术,成就了那个女孩幸福的一生。我在英文网站上还特地找到了报道这一病例的新闻,当年那个小婴儿已经长大,出落成了一个漂亮的大姑娘,这样精湛的技艺,确实值得自豪,但他对其他同事的指责,我却多少有些不认可,因为那是一个发病率只有30万分之一的罕见病,我问了数位大医院的儿科医生,对此病均不了解,经文献检索发现,中国也只有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和北京安贞医院等数家医院有报道,我院超声科在十年前才第一次诊断过该病,但在黑龙江省,还没有此类病例手术成功的报道。

医疗保障系统,是一个国家的大工程,无论多么优秀的医生,也不可能以一己之力解决所有的医疗问题,我理解维斯塔比的骄傲,但不认可他对其他同道的指责。

还有几个故事,总结起来就是手术成功了,但病人死亡了,为什么呢?因为手术成功了,是他维斯塔比技术高超,可由于术后管理的同事没处理好,所以病人死了,正是天亡我也非战之过也。

文如看山不喜平,如果与亨利·马什对故事的选材(《医生的抉择》中失败的案例更多一些)相比较,维斯塔比的书中,成功的案例未免太多了,以至于他有点儿像一位好莱坞电影中具有主角光环的超级英雄,在枪林弹雨中永远不败,只要他一出手总能扭转乾坤,普通读者可能会觉得这样的故事很过瘾,但只要有一定年资的外科医生都会清楚,外科工作是怎样的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你不会总是能避开深渊与冰窟,生活经常很残忍,死亡与失败如影随形。

尤其是维斯塔比多次提到病人在开刀时已经没有流血,心衰到了几乎就要无法逆转的情况了,最后还手术成功,病人转危为安。很像井上雄彦的《篮球飞人》高潮部分永远是两队比分就差一分时,一投定乾坤。

和亨利·马什那种把不好的手术结局(比如病人死亡或术后植物人状态)都归因于自己的失误而深深自责内疚不同,维斯塔比在这本书里写的全部案例几乎看不到这种反思。

这是因为,心脏外科的风险实在太高了,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心理防御机制,很可能在一次失败之后就一蹶不振,太强烈的负疚感足以毁掉一个医生的职业生涯,美国的数据表明,医生的自杀率高于普通民众,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医生经常会被负疚感所折磨。历史上有一位著名的产科医生叫古斯塔夫·阿道夫·米歇利斯,因为意识到自己侄女的死亡,可能与自己接产的不当有关,最后选择了卧轨自杀。

亨利·马什在《医生的抉择》中写道:“如果获得了大量的实践,无论多么复杂的手术你都能做得很好,那意味着之前你要犯许多错误,身后留下一连串伤残的患者。如果你能够一直坚持下去,即使你没有疯掉,至少也是个厚脸皮的人。”

外科医生的自信自大乃至冷血,有时候是职业素养的必然要求,无情未必真豪杰,医生对世人的大爱,有时是以别样的方式来表现的,有些秘密不足为外人道也……

53.jpg

我曾猜测过既然斯蒂芬·维斯塔比和亨利·马什都是为数不多的极具写作天赋的顶尖外科医生,那么他们二人没有理由不认识,他们秉性迥异,正好组成一对儿外科医生的镜像,倘若他们曾有过深入的交流,这个厚脸皮理论没有理由不被提及,我想维斯塔比一定会狡黠地笑着承认:“我的脸皮确实极厚。”

事实上,这两个活宝确实是彼此相熟识的,他们还曾于英国BBC的一部纪录片中在同一集出现,在书中,维斯塔比称那位老家伙为“我的脑外科医生朋友亨利·马什……”BBC想拍亨利·马什骑车去上班,但他不肯戴安全帽,旁人问为啥啊,他回答说:“从来不戴,出事儿了那玩意儿根本没用!”虽然在这本书中只有一处提到了亨利·马什,且只有寥寥数语,但也足以勾勒出来两位老人家的惺惺相惜。

这本书的封底,有我写的一则短评:作者是一位厚颜无耻、铁石心肠的执刀者,也是一位悲天悯人、热血澎湃的救赎者;本书则既是一部催人泪下的人间大悲剧,也是一部让人忍俊不禁的外科医生养成史。学院派医学的严肃与英氏特有的幽默交相混杂,总是让你猝不及防地泪眼婆娑或大笑不止,我刚刚读过一遍,已不忍再读第二遍了。

我给这篇所谓的书评取的标题是《脆弱的心》,因为这本书的英文名原本就是Fragile Lives。

本文原标题:《脆弱的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8-15 08:48 AM , Processed in 0.07179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