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84|回复: 4

贺建奎首例基因婴儿试验遭技术伦理双重质疑,卫生部门介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1-26 07:1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贺建奎首例基因婴儿试验遭技术伦理双重质疑,卫生部门介入

来源:观察者网
2018-11-26 18:16:33

【文/观察者网 尹哲 徐乾昂】人民网26日报道称,来自中国深圳的科学家贺建奎公布研究成果:一对基因编辑双胞胎在中国健康诞生。由于一个基因经过修改,使他们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


尽管这意味着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在中国诞生,报道刊出后,引发轩然大波,质疑接踵而至。

有专家认为,贺建奎的基因改造试验并不能让婴儿“完全杜绝艾滋病”;其次,深圳卫计委回应,该研究项目未按要求进行备案,相关部门已经启动调查;最后,进行试验的“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背景也颇为敏感,创始人为“莆田系二代”林玉明。天眼查显示,林玉明和贺建奎两人的公司有关联关系。


不过,该医院回应媒体采访时,否认其进行了该试验。

贺建奎所在的南方科技大学今天也做出回应:学校和生物系对此不知情,校方将进行深入调查。

a10.jpeg

贺建奎 资料图

此外,观察者网注意到,贺建奎的这项研究可能违反了我国卫生部的相关规定。

对于这对双胞胎的父母的信息,贺建奎早前接受美媒采访时表示,这对父母“拒绝接受采访,也拒绝被人‘认出来(identify)’”。他还拒绝透露“这对父母住在哪儿”、以及“试验是在哪里进行的”。

卫生部在2003年发表《卫生部关于修订人类辅助生殖技术与人类精子库相关技术规范、基本标准和伦理原则的通知》,其中附件一中第三条第九款明确表示,“禁止以生殖为目的对人类配子、合子和胚胎进行基因操作。”

a11.png

贺建奎所在的南方科技大学今天也做出回应:此项研究工作为贺建奎副教授在校外开展,未向学校和所在生物系报告,学校和生物系对此不知情。校方将展开深入调查。

a19.jpg


这项技术“过于不成熟”

25日,美联社称就已经采访到了贺建奎。对方表示,这对双保胎中,只有一名婴儿是“整对特定基因(both copies of the intended gene)组进行了编辑”而另一名只是“编辑单个特定基因(just one altered)”。

报道称,贺建奎承认,对于后一种情况,“还是可能会感染HIV病毒”,“仅有个别研究显示,这种情况下感染HIV病毒的人,健康状况恶化速度会变得相对缓慢。”

美联社把这项报告拿给美国相关的专家看。不少人认为这项技术“过于不成熟”、“不道德”。

a13.jpg

专家认为,即便CCR5 基因遭到了修改、去除,经过基因改造的人体可能也会更容易感染其他病毒。

a14.jpg


人民网在原文中援引了美国哈佛医学院遗传学教授乔治•丘奇(George Church)的一句话:“贺建奎选择了一个非常好的目标基因。”实际上,他本人也对这台试验持质疑看法:“只对单个特定基因进行编辑的做法,等于没有对基因做出任何改动。”“这台试验更像是在测试基因改造,而不是在尝试让婴儿免疫艾滋病。”

另一方面,引发轩然大波的还疑似有试验医院的“莆田系”背景。

根据“丁香园”官微披露,审批同意展开这一科研项目、批准试验必需伦理相关文件的是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根据天眼查APP,该院法人为林玉明,正是声名在外的“莆田系二代”。

a15.jpg

a16.jpg

图自“丁香园”官微


为此,观察者网致电上述医院,对方回应称:“目前此事还在进一步调查。上述双胞胎婴儿不是在本院做的,也不是在本院出生的,感谢对和美的关注,有结果会通知。”

观察者网查询天眼查APP注意到,贺建奎同时担任深圳市瀚海基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瀚海基因)、深圳因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因合生物)董事长,其名下还有深圳市瀚海创业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深圳因合医学检验试验室等。

随后,观察者网分别致电瀚海基因、因合生物。瀚海基因回复称,上述事实与该公司无关,是贺建奎相关试验室的研究成果;而因合生物方面的电话则无人接听。

但据天眼查显示,林玉明和贺建奎两人的公司有关联关系。

a17.jpg


而美联社则指出,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并不位列贺建奎最初展开试验的四家医院。

不过,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相关负责人对第一财经记者否认其进行了该试验。“这个事件还在调查中,但可以肯定的是孩子不是在我们医院出生的,这个实验也不是我们这边做的。我们对这个事件还在调查中,调查具体是哪个部门将这个事件把它公布出来的。”

美联社还揭露,“贺建奎并没有就此试验发表任何期刊论文,造成业内同行互审无法进行。”观察者网则注意到,贺建奎本人于2017年2月,在科学网博客上发表了《人类胚胎基因编辑的安全性尚待解决》一文。

a18.jpg


这篇文章发表一个月后,贺建奎的试验就在和美医院获得了审批

而对于有关伦理审批的疑问,深圳卫计委26日发布关于《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在中国诞生》声明称,根据“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在伦理委员会设立之日起3个月内向本机构的执业登记机关备案”,经查,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这一机构未按要求进行备案。

深圳市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已于11月26日启动对该事件涉及伦理问题的调查,对媒体报道的该研究项目的伦理审查书真实性进行核实,有关调查结果将及时向公众进行公布。

对于道德这一点,贺建奎本人于25日在Youtube网站上公布了2则视频,称必须要帮助那些患有致命遗传疾病的父母,要保护他们的孩子,否则“不人道”。他举例,“体外受精”已经帮助了不少家庭,“那么基因手术在未来二三十年后也会合情合理。”

《科技日报》今天同样对此事提出了4点疑问。

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刘颖告诉@知识分子 认为,这份伦理申请非常的草率,按照提供的日期来看,在伦理申请批准前实验就已经进行很久了。伦理审查是按照“科研项目”的标准实施的,这个标准本身就不对。整个伦理申请中,写到了前期在猴等模式生物上进行了相关实验,但仅仅描述了过程,并没有任何详细结果以及实验后续对该动物的观察结果。

伦理申请书最后一段写道“占领技术制高点和超越诺奖级的工作”,这些竟然能作为理由列到申请书里,可见项目实施者和批准者的本意和关注点到底是什么。

在技术层面,刘颖认为,基因编辑技术的脱靶效应会带来何种后果是完全未知的。 CCR5缺失已经被实验证实会造成免疫缺陷,导致其他病毒的易感甚至肿瘤的发生。即使该实验的母亲是艾滋病患者,只要通过药物降低母体HIV的载量,是可以有效阻断母婴传播的。这项研究完全没有任何层面的必须要进行的必要性,而两个孩子所要面临的后续风险是我们想象不到的。试想一下当初多利羊的实验结果。

刘颖指出,这一实验从科学层面具有巨大的潜在风险,两个孩子作为试验品,这些未知风险将会伴随他们的成长。从事这一实验的科研人员既非HIV研究者,也非基因编辑领域专家,项目实施时其测序公司和其背后的商业资本实在铤而走险。该项目的实施可预见的会使基因编辑领域的研究受到影响,也会使中国科研界的发展受到质疑。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6 07:2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谁是基因编辑婴儿制造者?贺建奎是谁?

本帖最后由 Hutong9.net 于 2018-11-26 07:31 AM 编辑

谁是基因编辑婴儿制造者?贺建奎是谁?

来源:界面新闻
2018-11-26 18:54:56

a25.jpg 界面新闻11月26日消息,贺建奎是谁?

“他就是马斯克啊”,一位曾与其共事过的业内人士对界面新闻记者评价,“如果用三个词那就是:聪明、疯狂、天才,太适合他了”,上述人士补充到。

在他宣布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诞生之前,普通大众对于这个名字是相当陌生的,不过据业内人士介绍,其在基因测序界有很大名气,“业界都知道他”。

学者贺建奎

公开资料显示,贺建奎于2006年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学学士学位,2010年获得美国莱斯大学生物物理学博士学位,期间师从Michael Deem教授从事生物物理学研究,2011-2012期间于美国斯坦福大学就读博士后,期间师从斯坦福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斯蒂芬·奎克教授,从事基因测序研究。

其现任南方科技大学生物系副教授。主要研究实验室用物理,统计和信息学的交叉技术来研究复杂的生物系统;研究集中于免疫组库测序,个体化医疗,生物信息学和系统生物学。此前报道称他“仅用5年的时间完成了在美国名校博士到博士后的历程,年仅28岁就成为南方科技大学最年轻的副教授”。

a20.jpg

中间坐下者为贺建奎。 图片来源:南方科技大学

贺建奎个人荣誉包括:

2013年,入选“深圳市优秀教师”。

2012年指导南科大代表队获iGEM亚洲赛区金牌(SUSTC-iGEM-B)和银牌(SUSTC-iGEM-A)

2012年入选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孔雀计划”

2010年获得中国留学基金委颁发的“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

2010年获得美国科学促进协会(AAAS-SWARM)第85次年会优秀论文奖

贺建奎拥有多学科交叉的背景,并在基因测序仪研究, CRISPR基因编辑,生物信息学等多个领域取得研究突破。他的实验室将高通量测序应用到免疫细胞受体库的多样性研究。

理想做“中国的爱因斯坦”

此前媒体报道曾称,贺建奎曾经最大的理想是做中国的爱因斯坦。

本次基因编辑成果的发布不仅引发极大轰动,也引发了对安全性和伦理道德的争议,许多人会情不自禁的想起某些科幻电影中的情节。

根据人民网报道,贺建奎的团队采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这种技术能够精确定位并修改基因,也被称为“基因手术刀”。而在2017年2月19日,贺建奎在其个人博客上发布了一篇《人类胚胎基因编辑的安全性尚待解决》的博文。

文中贺建奎称自己在伯克利基因编辑研讨会上做了一个题为“人类胚胎基因编辑安全性”的报告。他认为基因编辑是一项革命性的技术,未来将有可能帮人类大规模消除疾病,提高健康水平和延长寿命。但是,目前用于人类生殖目的基因编辑尚未解决科学上的安全性问题,尤其是脱靶和嵌合体。在解决好以下的安全性问题之前,进行人类生殖目的的基因编辑是不负责任的。

贺建奎认为基因编辑的安全性问题有五点,分别是:动物模型和细胞系、脱靶、嵌合体、胚胎发育和多代效应。他也明确提出,“体外培养的人类早期胚胎在遵守现有的14天规则以外,其经过基因编辑后的安全性也是急需验证的;同时也需要对来源于编辑胚胎的人类多能干细胞进行安全性评估,以此来检测编辑胚胎(与未编辑的胚胎相比)分化后或其衍生物是否存在异常”;“对于人类胚胎基因组编辑,必须发展一个可靠的质量控制流程,很少或没有脱靶的人类胚胎才能成为可能。据我们所知,全基因组扩增和全基因组二代测序是检测脱靶的最佳方法。如果检测到脱靶,则应该开发生物信息学方法以确定脱靶是否是有害的”;“Cas9核酸酶和sgRNA如何影响胚胎发育? Cas9的核酸内切酶活性是否对胚胎产生毒性?这些问题都需要科学家在分子水平或其功能水平进行详尽的研究”;“我们需要使用动物模型研究基因编辑对多代的影响,探究基因组编辑产生的后裔是否健康、正常”。

最后他总结称,“以上问题是人类胚胎基因组编辑的重要安全问题。CRISPR-Cas9是一种新技术,我们需要更多深入的研究和了解。不论是从科学还是社会伦理的角度考虑,没有解决这些重要的安全问题之前,任何执行生殖细胞系编辑或制造基因编辑的人类的行为是极其不负责任的”。

不知这些问题如今他是否都已解决,而他又将如何评价自己的试验成果,究竟是不是“负责任”的呢?

目前,贺建奎团队方面依然尚未透露其试验志愿者来源已经开展实验的临床机构,而此前流传出一份深圳和美的申请书也被深圳和美所否认。

而根据美联社报道,贺建奎已经向深圳和睦家妇幼保健院寻求并获得了相关批准,但该医院并不是他所说的为自己研究或怀孕尝试提供胚胎的四家医院之一。部分医院的工作人员并不知道这项研究的具体性质,贺建奎和团队告诉他们“这是为了防止部分参与者的艾滋病毒感染情况被披露”。

在接受美联社专访时贺建奎表示:“我感觉自己有很重大的责任,不仅是促成第一个(基因编辑婴儿),而且要让她成为一个榜样。”他认为在是否允许或者禁止基因编辑的问题上,“社会将决定下一步怎么做。”

他的博文内容几乎都是与基因测序有关,他把个人基因检测称为即将到来的个体化医学革命,最后一次更新在今年1月25日,发布了博文《恭喜三代测序仪入选“医药与生物技术2017十大进展”》。

基因商人

而事实上,贺建奎并不仅仅是一位科学家,他同时还是一位企业家,而所做的产品便是他博文中多次提到的第三代测序仪。

“一直到博士毕业,我都沉浸在学术研究的象牙塔中。从没有将科学研究和商业扯上关系,但在斯坦福,我的人生观第一次被真正颠覆了。” 贺建奎此前曾这样对媒体表示。

贺建奎曾在接受媒体访问时说,他本认为学者就应该坚守清贫,这样才能在学术上有所成就。可在斯坦福大学,他却发现导师斯蒂芬·奎克教授不仅是世界基因测序领域首屈一指的顶级科学家,在美国拥有“四院院士”的头衔,而且还是十多家公司的掌门人,这个经常穿着牛仔裤、骑自行车的教授,甚至是拥有三家上市公司控股权的亿万富豪。

工商资料显示,贺建奎目前在8家基因相关公司参股或任高管,主要包括深圳因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因合生物”)及其几个子公司、深圳市瀚海基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瀚海基因”),深圳市南科生命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瀚海创业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综合此前报道和知情人士消息,大致可确定因合生物与瀚海基因为其主要的企业。

4月19日,瀚海基因宣布完成2.18亿元人民币的A轮融资,由同晟资本领投,希夷资产等五家机构参与跟投。本次为瀚海基因的第四轮融资,将重点用于建设全亚洲第一条第三代基因测序仪及配套试剂生产线。

不过,稍早第一财经曾致电深圳市瀚海基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公司人员称,“老板的项目和公司没有任何关系,是老板在实验室的项目。”她表示自己不知道这项研究在哪个实验室进行。


a21.png

a23.png


其中瀚海基因主要产品为第三代基因测序仪,于今年4月份获得2.18亿元A轮融资,由同晟资本领投,希夷资产等五家机构参与跟投。贺建奎本人为瀚海基因董事长,他表示瀚海基因第三代测序仪样本处理简单,非常适合医院自建平台操作;高灵敏度,在检测微量DNA时候有明显优势;此外检测成本大幅度下降,包括人员要求,样本处理时间,以及测序仪本身的成本都会大幅度下降。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6 07:3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122位科学家发联合声明:强烈谴责首例免疫艾滋病基因编辑

本帖最后由 Hutong9.net 于 2018-11-26 07:42 AM 编辑

122位科学家发联合声明:强烈谴责首例免疫艾滋病基因编辑

来源:观察者网综合
2018-11-26 18:49:51

a26.jpg 导读 “与此同时这对于中国生物医学研究领域在全球的声誉和发展都是巨大的打击,对中国绝大多数勤勤恳恳科研创新又坚守科学家道德底线的学者们是极为不公平的。”

11月26日,据人民网报道,来自中国深圳的科学家贺建奎在第二届国际人类基因组编辑峰会召开前一天宣布,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编辑婴儿于11月在中国健康诞生。这对双胞胎的一个基因经过修改,使她们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


这是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网络上流传出一份《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申请书》申请书显示,该实验始于2017年3月,截止到2019年3月,研究拟采用CRISPR-Cas9技术对胚胎进行编辑,通过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和孕期全方位检测可以获得具有CCR5基因编辑的个体,使婴儿从植入母亲子宫之前就获得了抗击霍乱、天花或艾滋病的能力。

然而,消息一出,巨大的质疑却随之而来。26日,知识分子在微博发布“科学家联合声明”,对此项研究表示坚决反对和强烈谴责。本次联合声明由122位科学家共同签署。

以下为声明原文:

鉴于近日国内外媒体报道中国“科学家”对人胚胎进行基因编辑并且已经受孕(可能已出生)的情况。作为中国普通学者,出于最基本的道义,我们声明如下:

这项所谓研究的生物医学伦理审查形同虚设。直接进行人体实验,只能用疯狂形容。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的脱靶问题不解决,直接进行人胚胎改造并试图产生婴儿的任何尝试都存在巨大风险。 此项技术早就可以做,没有任何创新,但是全球的生物医学科学家们不去做、不敢做,就是因为脱靶的不确定性、其他巨大风险以及更重要的伦理。这些不确定性的可遗传的遗传物质改造,一旦作出活人就不可避免的会混入人类的基因池,将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没有人能预知。 确实不排除可能性此次生出来的孩子一段时间内基本健康,但是程序不正义和将来继续执行带来的对人类群体的潜在风险和危害是不可估量的。

与此同时这对于中国生物医学研究领域在全球的声誉和发展都是巨大的打击,对中国绝大多数勤勤恳恳科研创新又坚守科学家道德底线的学者们是极为不公平的。

国家一定要迅速立法严格监管,潘多拉魔盒已经打开,我们可能还有一线机会在不可挽回前,关上它。

对于在现阶段不经严格伦理和安全性审查,贸然尝试做可遗传的人体胚胎基因编辑的任何尝试,我作为一名生物医学科研工作者,坚决反对!!!强烈谴责!!!

点击查看大图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6 04: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基因编辑技术是否应受限?美国科学院这么说

本帖最后由 Hutong9.net 于 2018-11-26 05:01 PM 编辑

基因编辑技术是否应受限?美国科学院这么说

文章来源: 海外网
于 2018-11-26 08:50:00

a39.jpg

基因编辑技术到底应不应该受限?美国国家科学院在一份报告中给出了解答和建议。

11月26日上午,来自深圳的贺建奎团队宣布,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编辑婴儿已于11月在中国健康诞生,这对双胞胎的一个基因经过修改,使她们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这个消息,引发了公众对人类基因编辑中的伦理话题的讨论。


贺建奎在2017年2月19日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提到,“上周美国科学院发布了关于为人类基因编辑开黄灯的声明。”“开黄灯”指的是可谨慎地适当展开人类基因编辑技术研究。

经查询,美国国家科学院(U.S。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简称NAS)确实在2017年2月发布了一份长达261页的报告。那么,这份报告究竟是如何看待人类基因编辑的?

“可以允许科学家修改人类胚胎DNA,以阻止婴儿疾病,但是,这只能在极少数情况下实施,并且必须在有保障措施,且符合道德标准的情况下进行。”这份报告强烈建议,“一旦基因编辑技术应用于人类,应当同步设定适当的限制条件。”

  严格的限制条件

这份报告强调,要修改人类胚胎DNA,有严格的限制条件。首先,必须有“令人信服的理由”,且不能有“合理的替代方案”。例如,仅限于那些患有严重遗传性疾病,但又想生出健康宝宝的夫妻,这对他们来说就是“最后的合理选择”。

  严格的政府监督

报告指出,基因编辑治疗存在一定的风险,有一种“脱靶效应”容易造成其他非目标基因被修改。因此,修改人类胚胎DNA应该在政府的监督下进行,并且在进行前广泛征求公众意见,以防止有人将此用于除了预防和治疗疾病之外的其他用途。

 不能用于“优生”和“增强人类”

值得注意的是,这份报告特别强调,修改人类胚胎DNA的研究不能用于“优生”和“增强人类”。例如,不能使用这种方法来增强人的肌肉力量、增强人类智力、降低胆固醇标准等等。

作者也指出,必须明确预防疾病和“优生”之间的区别。那种试图通过改动基因来改变孩子的身高、相貌和智力等非治疗性目的不应被实施,这样做是“不公平的”。

 7条基因编辑规范标准

此外,委员会特别就基因编辑提出了7条规范标准:

(1)没有其他替代手段;

(2)仅限于编辑已经被证实会致病或强烈影响疾病的基因;

(3)有关于手术的风险及潜在健康影响的可靠临床前数据;

(4)试验期间受到严格监督;

(5)对基因编辑儿童长期、多代的跟访计划;

(6)反复评估可能的健康和社会风险,保持公众的参与决策权;

(7)可靠的监督机制,防止技术被另作他用。

这份报告还总结了使用这项技术的总体原则:促进人类福祉、高透明度、应有的谨慎、专业负责的研究、尊重人类、公平 、跨国合作。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1-26 06: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糟糕的举动。中国科学家如此急功近利。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9-28 08:36 AM , Processed in 0.08488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