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跟着杜师傅学习技法,师徒朝夕相处,我们也渐渐从师傅本人的口中和绣庄其他绣娘那儿,知道了师傅的许多“八卦”。
比如,早年时,杜师傅最爱绣的是“金陵十二钗”。
杜师傅30出头时,绣庄刚起步,她正处在一个绣娘的黄金年纪。其时,一位湘籍香港富商带了自己已逝父亲的书画作品来长沙,花重金寻求好的绣庄,把书法作品用湘绣的形式永久地保存下来。
长沙几大绣庄都收到了邀请,大家一看老先生带来的画,正是《金陵十二钗》。按照规矩,各绣庄可派一位代表观瞻原画作后,选绣其中一位佳丽,提交给老先生,最终由他来决定将画交给哪家绣庄来做——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竞标。
结果,名气并不大的杜师傅被老先生选中,独自绣完了整幅作品,声名鹊起。
事情还没算完——当时长沙的另一家知名绣庄的公子哥心高气傲,觉得自家的作品更胜一筹,于是总是隔三差五,来杜师傅的绣庄买些绣品,想要挑刺。
那公子哥在家里绣庄管销售,大家都叫他“周少”。周少父亲做建材生意起家,家大业大,母亲也曾是知名的绣娘,父母放他在绣庄里,只是单纯地想磨练他的心性,以后好接班家里的产业。
周少生得一副好皮囊,每次来都彬彬有礼,可背后的心思大家都心知肚明。杜师傅应对得多了,把周少所有疑问都能有理有据地回答圆满。周少服气了,挑刺变成了讨教,一来二去,对杜师傅就动了心。可他比杜师傅足足小了8岁,杜师傅开始只是把他每次的示好都当作少年轻狂和一时冲动,
杜师傅从少女时期就沉浸在刺绣这个行当,并没有恋爱过,猛然被年轻帅气的周少追求,时间久了,难免也有了小女儿心思。那时周少常常给整个绣庄的人送吃送喝,俨然把自己当作半个主人,渐渐的,从绣庄里到整个圈子,开始流言四起。
杜师傅也渐渐察觉出背后风言风语日益渐多,甚至越传越出格:有人说,他们之前就是情人关系;有人说,杜师傅生性风骚,喜欢吃嫩草;还有人说,周少是冲着杜师傅的绣庄使了“美男计”。
多年来洁身自好的杜师傅不堪流言,对周少开始能躲就躲,后来连面也不见了。谁知周少在这件事上反而格外坚持,彼时杜师傅在朋友撮合下相过几次亲,都一一被周少搅黄了。杜师傅一气之下回了湘西,躲了足足一月。
等杜师傅回长沙后,周少再也没出现,杜师傅只当是少年人情薄,这一场闹剧当不得真。
过了半年,有人把一副上好的黄花梨绣架送到杜师傅处,附上一封信——原来周少得了癌,熬了几个月就没了。死之前,硬是让母亲答应了他,把家里祖辈传下来的绣架送给了杜师傅。
那之后,杜师傅再也没去相亲,一直独身,醉心于各种针法的学习和提升——只是,若有人想找她定《金陵十二钗》,无论出价高低,她都再没答应过。
那副黄花梨绣架一直被绸布盖起,端端放在杜师傅卧房内,谁都不能碰。
记得有年中秋,我们几个陪杜师傅多喝了几杯,她笑着对我们说:“你们别以为好的绣品用好的技法和针线就行,这心里要盛满酸甜苦辣,尝过生死离别,耐得住寂寞,才什么都绣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