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图片 2018-11-06
地震监测员扎根3千米高原17年 孤独难熬学狼叫发泄
东汉科学家张衡发明的张衡地动仪,开启了人类地震观测之先河。经过2000年的发展,如今人类已经可以快速测定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及影响,在地震监测、灾害预防、应急救援等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地震预报仍是当今未解的世界性科学难题,人们还在不断地探索。四川甘孜县斯俄乡,甘孜地震台台长赵民渊站在布绒朗山上。他是地震台的第9任台长,山下就是他值守了17年的台站。摄影:孙晓晨 编辑:庞宇佳
1996年,21岁的赵民渊以四川省金川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防灾技术高等专科学校(现防灾科技学院)地球物理系学习。2001年7月毕业后,他怀着“地震人”的热情,从学校来到了地处高原的甘孜地震台工作。
布绒朗山脚下的甘孜地震台是国家基本台站,海拔3360米,负责监测川西北的甘孜、色达等七个县共7.6万平方千米范围及邻区的震情形势,是鲜水河断裂带北段唯一一个有人值守的专业地震台站。这里的条件十分艰苦,冬季干燥寒冷,夏季雷电猛烈,有时一个暴雷打得房间里灯泡暴裂。
赵民渊回忆,刚到地震台时,台站只有他跟台长两位常驻人员。每当台长外出交流学习,台站就剩赵民渊一人。在高原上孤独一人,那种寂寞令他一度接近崩溃,每天半夜,赵民渊跑到台站的布绒朗山上学狼叫,直到喊得身心疲惫,心中拥堵的愤懑才得以疏解。
地震台站的前兆观测室内,赵民渊正在处理监测资料,将形变、地电阻率、地电场、气象三要素等数据预处理完后,再填写在中国地震前兆台网处理系统中。虽然这些观测手段已经下放到了年轻人手中,但赵民渊还是觉得只有亲自监督过才会放心。
晚上10点,赵民渊对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从早上八点开始,需要每隔四个小时检查一遍数据。这样的工作虽有些单调乏味,但赵民渊十几年来日复一日从未间断过。赵民渊说,虽然自己所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但最对不起的就是孩子和年迈的父母。
17年如一日,赵民渊在高原上坚守着,从大学毕业到结婚生子,都在台站度过。转眼间赵民渊的儿子五岁了,每当大人们问他你家在哪儿?小孩子会说:我家在地震台。
赵民渊和妻子在地震台里“家”中。赵民渊记得,小孩三个月的时候由父母从老家阿坝州带到地震台。由于年迈的父母与孩子不适应高原的环境,孩子每年至少得两次肺炎。 “我和我老婆都离不开,为了孩子以后的教育,去年在都江堰贷款买了房子,无非是多花点钱。现在我爸75岁,我妈72岁,二老都动了手术。为了老小,就让我农村的姐姐过去照顾孩子和爸妈,每个月给她3000块钱。”赵民渊说。
赵民渊14岁时患上了败血症,从高中退学后在父亲的坚持治疗下捡回一条命。现在发展成慢性骨髓炎,需要长期服药治疗。刚参加工作时的赵民渊每天早上要走5公里取水样,在高原滴水成冰的冬季,因为骨髓炎,这段路对他来说就是长征。虽然现在这项工作已经下放给了年轻同事,但过去的经历仍让他记忆犹新。
今年4月份,在妻子的陪同下,赵民渊去往成都准备做第11次手术。然而再动手术就要面临截肢的危险,于是医生建议他服药治疗。免煎的中药太贵,妻子只好用麻袋扛着药回家自己煎。 |